在羅山縣等待他們的,将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惡戰。要命的是,毫無勝算可言。不論戰鬥力,不論守城攻城方。當三四十萬人再攻不下一個小小的羅山縣,那李自成隻能撞牆了。
所以,羅山縣這次是在劫難逃,要命的是,河南也無兵力可用。
正如李自成所料,各地的旱災、瘟疫、蝗災,使得整個中原大地烽煙四起。到處都是揭竿而起的流寇,流寇們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再加上天災,朝廷哪有能力征繳。
而朱慈烺,至少還得有三到五個月的時間準備。而那個時候,整個中原大地早就烽煙四起了。
沒辦法,朱慈烺隻能忍着。他在籌集軍饷、籌集糧草,軍饷的問題好解決。大不了,把自己的家底搬出來。這個沒辦法,日子不過了。
查抄範永鬥還有其它八大皇商存下來的銀子,虎贲軍大營的倉庫中,足足還有六百多萬兩。這些銀子打仗好像是夠了。除此之外,就是等待劉來福籌集的糧草了。
除此之外,朱慈烺還得找自己的老爹,軟磨硬泡。
崇祯皇帝是反對出兵的,沒辦法。此時時機不成熟,朝廷沒有能力。如果貿然出兵,隻會将自己的精銳填進去。如,盧象升等人一般。
乾清宮,崇祯皇帝也在時刻關注着各地的災情,還有流寇的情況。奏疏上來看,各地情況糟糕透頂。
畢竟,現在是崇祯十五年,大明王朝最後亡國倒計時的時刻。這一年,整個中原大地一片混亂。
自崇祯元年,幹旱、蝗災、水災肆虐整個中原大地。而偌大的大明北方,幹癟的屍體,成群的蝗蟲,路邊的森森白骨、毒辣的太陽,所有的文字似乎都無法描繪出那副凄慘的景象以及建立在道德之上的秩序的混亂。
《諸城縣志》:如今殺活人來吃,父子之間……人爲食用。
《中原生靈疏》:野無青草,十室九空……黃葉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常聞鬼哭。觸耳有風鶴之聲,滿目皆荒慘之色。……
面對此情此景,崇祯帝面臨的是西南地區的奢安叛亂,遼東的黃台吉後金之患,袁崇煥的百萬軍饷。東林黨們美其名曰與民争利取消商稅,魏忠賢的“專權”。
崇祯皇帝撿起這個爛攤子已經十五年之久,按照曆史走向,再有一年多他就得自挂東南枝了。
還好朱慈烺的出現,延緩了大明亡國的事實。但也隻是延緩,如何逆襲翻盤,能不能做到逆襲翻盤,誰也不知道。
張獻忠不能兵進湖廣和李自成起摩擦,于是借道轉戰南直隸。張獻忠最先攻克的是舒城。舒城無縣令,參将孔廷訓同編修胡守恒率民共守。後廷訓降,乃教敵以車穴城,城穿數處,守恒督民補塞之。張獻忠射書令其投降,守恒燒其書于城上。
張獻忠攻克舒城後,從六安至廬州。知府鄭履祥、通判趙興基,經曆鄭元绶等人分門把守。時提學禦史徐之垣到廬州會試士子。張獻忠派人僞裝成儒生,帶儒冠以入。半夜縱火,城中大亂,城遂破。
南直隸有張獻忠作亂,湖廣有李自成北上河南。其他各地流寇如雨後春筍般湧出,整個大明王朝可以說是烽煙四起。
而崇祯皇帝在乾清宮,看着各地的奏疏。越看越是心驚,越看越是心寒。到最後,他開始嚎啕大哭。
大明這是怎麽了,到底是怎麽了呢!崇祯皇帝想不明白,爲什麽,這一切到底是爲什麽。他到底要怎麽做,才能改變眼前的局面。
朕到底做錯了什麽,爲什麽上天要如此對待與大明。如果上天震怒,要懲罰就懲罰我朱由檢一人便是,爲何要讓天下百姓遭殃。
朱慈烺來到乾清宮外的時候,都能清晰的聽見,崇祯皇帝在乾清宮内的哭聲。崇祯哭的肝腸寸斷,這個皇帝真的太難了。朱慈烺深有體會,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太子殿下,您還是稍後再來吧。萬歲爺、萬歲爺,不便接見。”殿外的王承恩,低聲勸道。
崇祯皇帝把王承恩也支了出來,一個人在乾清宮内嚎啕大哭。殿外的的王承恩,也跟着忍不住以袖拭淚。沒有人比王承恩更了解,崇祯皇帝的難處了。
聽到崇祯的哭聲,朱慈烺也是心如刀割。是啊,上天爲什麽要這麽對待我們。整個中原大地的百姓是無辜的,爲什麽讓無辜的百姓們,遭此人間地獄般的悲慘景象。
“父皇,兒臣朱慈烺求見!”朱慈烺在殿外高聲叫道。
這一聲喊,吓得王承恩魂飛天外。突然,乾清宮内崇祯的哭聲小了許多。可是,仍能聽見崇祯皇帝極力壓低聲音的哭泣。
半饷之後,裏面的聲音歸于沉寂。大概過了一盞茶時分,裏面傳來崇祯皇帝蒼老且沙啞的聲音:“進來。”
朱慈烺走進乾清宮的時候,崇祯皇帝已經恢複如常。你看不出一絲他曾經崩潰過得迹象,眼前的崇祯威嚴猶在,氣勢猶在。
“父皇。”朱慈烺施禮。
崇祯皇帝“嗯”了一聲:“皇兒,你來找朕,所爲何事。”
“三大營,兒臣想挑選十萬精兵,晝夜訓練。三到五個月之後,出征平寇。”
又是平寇,崇祯皇帝皺了皺眉頭:“皇兒,你的心情朕理解。京城首要之地,不可少了防禦。此事,容後再議吧。”
崇祯皇帝依舊以爲兒子在異想天開,誰知,朱慈烺說道:“父皇,兒臣死罪,私藏了六百萬兩銀子。這錢,可以支撐起平寇之戰了。”
崇祯皇帝驚得從龍椅上猛地站了起來,他驚恐的看着朱慈烺:“你說什麽!”
瞞不住了,當下朱慈烺一五一十,将自己查抄八大皇商克扣的銀兩都招了:“兒臣心想,這筆錢以後定會用得着。兒臣就瞞着您,将銀子放在了虎贲軍倉庫以備不時之需。眼下到了危急關頭,兒臣便鬥膽拿出這六百萬兩銀子,希望父皇支持兒臣,帶兵平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