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位于北都的生物實驗中心,外星生化技術的地球接收端,自打北都和抵抗組織開始合作,這裏就成了國内最重要的生物實驗基地。
北都對實驗基地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極力把實驗基地打造成全球最高端的生化基地。
如果說行星發動機的研究最受北都重視,那麽生化技術上的合作必然排在第二,在某些人的心裏,吸收生化技術比研究行星發動機更加重要!
這也沒什麽奇怪,行星發動機太高端了,連外星人都失傳了制造技術,可生化技術卻是實打實掌握在抵抗組織手裏,可以由淺至深、循序漸進的教給人類。
爲此,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端人才齊聚北都,唯一的任務就是盡快吃透來自外星人的技術。
這年頭各種學科都是細分再細分,即使高端人才也是各有側重,有的擅長病毒,有的專研基因,也有的傾向醫學。
這些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看一樣的視頻,卻各有各的感悟,由于都在各自的學科裏早有建樹,再加上抵抗組織也是從最淺顯的技術教起,實驗室很快就拿出了實用的成果。
最先取得突破的是基因技術,涉及基因分析、基因重組、基因激活順序以及基因調整等多個方面的尖端領域。
基因技術不是什麽新鮮話題,但是人類在這方面取得的成果實在不多,而且對無效基因缺乏了解。
但是基因分析技術解決了這個難題,實驗室的基因課題組利用外星技術将人類基因組重新梳理一遍,取得了大量第一手實驗數據,毫不誇張地說,隻要給課題組足夠的時間,按父母的意願定做一個孩子将不再是夢想。
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可以檢查受精卵的基因發現基因中存在的問題,從根本上杜絕遺傳疾病和先天缺陷的出現,在可以預期的将來,還能通過基因調配等延伸技術予以治療——這項技術不僅能在胚胎期進行治療,隻要發展到一定程度,哪怕成年人的基因也可以調整修複。
軍方認爲,外星人改造俘虜用的就是這種技術,并且希望實驗室的基因課題組及早達到這個水平。
當然軍方隻是這麽希望,他們也清楚課題組一時半會兒達不到那個水平。
基因技術突破還帶動了一系列相關技術的爆發式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克隆技術。
從某個角度來說,人類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掌握了克隆技術,但是這項技術從來就沒真正成熟過,早衰、生育率低下等問題一直困擾着全球的研究人員。
不過基因分析技術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課題組需要的隻是足夠的時間。
另外,這項技術還爲器官克隆鋪平了道路,讓動物長出人類的克隆器官即将成爲現實,不僅是心肝肺等内髒,就連胳膊腿,甚至一根骨頭或者一條肌肉都可以用克隆的辦法解決。
一位專家預言,克隆隻是第一步,基因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徹底掌控基因,短期内隻能用克隆的辦法解決移植器官供體問題,将來的某一天,人類将不必移植器官,而是讓患病器官逐漸枯萎,被體内重新生長出來的新器官代替,哪怕四肢截斷也能重新長出來……
最後這句話暫時還是豪言壯語,但基因技術的前景卻是确鑿無疑,必将給人類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醫學克隆還隻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人類可以利用克隆技術,将已經滅絕的生物一一重現!
時至今日,地球已經被巨蟲肆虐八年有餘,在這八年的時間裏,絕大多數野生動物都被巨蟲滅種,現存的大型哺乳動物隻有那些被人類飼養的動物。
當人類掌握的基因技術達到某個高度之後,完全可以通過基因重組和基因激活的辦法重建滅絕生物的基因,令它們重新現世!
當然了,做到這一點的難度遠超斷肢再生,可總歸是個念想。
還有一項不得不說的技術就是轉基因,利益于基因技術的突破,轉基因技術也獲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實驗室裏已經讓柳樹枝頭長出了稻穗,而且收割之後還能重新生長,隻要營養及時跟上,每隔一段一個多月就能收割一次。
實驗室已經把這種新作物命名柳稻,根據實驗室測定,一株五米高的柳稻,一次收割可收獲五百到七百公斤大米,隻比一畝雜交水稻的産量少一點。
不過柳稻不是憑空生長,這樣一株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結穗期内不能缺水更不能缺肥,否則毛也别想收到一根。
實驗室下一步的計劃是把根瘤菌也弄到柳稻身上,減少柳稻對人工施肥的依賴。
柳稻的成功還隻是個開始,實驗室計劃對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植物進行類似實驗,特别是那些野外大量生長的植物。
等這些轉基因植物走出實驗室,困擾人類的糧食問題将得到最徹底的解決,農民的耕作成本也将大幅度降低。
專家相信,用不了多久,實驗室就能培育出直接在真空中栽種的植物,讓北月洲變一個模樣。
還有的專家試圖将動物基因轉移到植物身上,讓植物直接長出肉食,彌補肉食供應的缺口。
他們還不知道,蟲樹一直就是外星人的重要食物來源。
課題組未來還将對其他糧食作物還有各種瓜果蔬菜進行類似的實驗,嗯,工作量很大,課題組任重而道遠,或許需要幾代人的時間,但是酒池肉林不是林我,前景必然是光明的通天大道!
不過任何時候都能聽到不和諧的聲音,課題組目前的研究僅限于糧食蔬菜,可是已經有人腦洞大開,打算讓植物直接長出油鹽醬醋什麽的,爲此還寫了一份正式申請,不過這個過于前衛的申請遭到了實驗中心無情否決。
人類需要轉基因植物,但是隻打算解決糧食問題,沒打算用植物取代輕工業,更不打算走上外星人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