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爲止已經進行了一年有餘的這場戰争就被共和國方面稱爲‘克隆人戰争’,之所以取這個名字就是因爲共和國部隊的主體就是由克隆人所構成的軍隊。這種不需要本國人民流血的軍隊在很多共和國加盟國的領導人看來就是一種性價比非常高的部隊,因爲克隆人不需要薪金、撫恤金和假期,并且他們訓練和維持的成本就也是普通部隊的幾分之一。當然,本章節的主角就并不是共和國的克隆人軍團,他們就是用來引出本節主角的引子而已。
本章節的主角就是與克隆人軍團對戰,由貿易聯盟貨運飛船武裝運輸隊所發展而來的機器人軍團。作爲分離勢力用來進行戰争的絕對主力,機器人軍團就是分離勢力麾下各個将軍手中最大同時也是唯一用來對抗克隆人軍團的王牌。從戰争爆發開始到現在爲止的這段時間中,機器人兵團的兵種就由最開始了了數種發展成爲了遍及海、陸、空以及宇宙環境和特種作戰,包含五個大類二十餘種小類的龐大機器人家族。不過由于前幾章哥們兒所提到過的原因,目前我的王五艦隊裏就并沒有那麽多種機器人士兵的存在,咱的麾下的地面部隊現在就隻是由B1機器人、毀滅者機器人以及超級戰鬥機器人這三個種類的機器人所組成。
在哥們兒麾下的陸戰部隊中,B1機器人就擁有遠超其他兩種機器人的壓倒性數量,但其戰鬥力就又是三種機器人中最爲低下的。因爲需要控制成本的關系,B1機器人各方面的性能可以說就是極其平庸,整個機器人唯一的戰備就是一門5毫米口徑的爆能步槍。從外觀上看,這種機器人就是一個火柴人似的類人形身體上頂着一個長條形的腦袋,這是因爲需要控制制造成本的關系,這種機器人身上能夠被壓縮的地方就全都被壓縮到了極緻。雖然擁有高達1.9米的身高,不過單個的B1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近戰能力。不要說訓練完備的克隆人士兵,即使是烏合之衆的星際海盜就也能在一對一的情況下輕松的戰勝B1機器人。
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罪魁禍首就是當初在設計的時候這種機器人就是以造價便宜和易于生産爲中心設計思路,而這兩個特點就是B1機器人最大的優點并且在開戰後這兩個特點的重要性就被完美的體現了出來——生産一台B1機器人所以要的原材料僅是毀滅者機器人的十二分之一、超級戰鬥機器人的八分之一,所需要的工時就是毀滅者的十分之一、超機器人的六分之一。如此低廉的造價和制造時間就使得用這種機器人可以用龐大的數量去淹沒對手。
實際上分離勢力麾下的将軍們在毀滅者機器人和超級戰鬥機器人列裝部隊前的戰鬥中最常用的就也是這種用超過對手十數乃至數十倍的兵力像拖拉機一樣開過去的打法——通常滿編情況下一個共和國軍團擁有一個一萬人左右的地面部隊,而一個滿編分離勢力軍團中B1機器人的數量通常就會達到50萬至70萬左右。然而即使擁有百倍以上的數量優勢,分離勢力在與共和國軍的作戰中仍舊是敗多勝少,畢竟B1機器人的戰鬥力是在就是太上不了台面了。
至于爲什麽會出現如此懸殊的數量比呢,這就是因爲單兵素質極差的B1機器人完全就是靠着數量來彌補戰力不足的缺陷。話說分離勢力規定組成B1機器人最小且不可分割編制單位的‘小隊’就是由100台機器人所組成,這是因爲無數次的戰鬥就證明了這個數字就是可以有效抵擋克隆人軍團最小編制‘火力小組’(10人編制)的最低數量需求。沒錯,B1機器人與克隆人士兵的戰力比差不多就是10:1,并且這還是在沒有絕地武士幹擾的情況下的戰力比,如果在戰鬥中出現絕地武士的話,即使擁有30到40倍的數量比都有很大幾率會輸掉。在‘小隊’以上就是‘大隊’,一個大隊由10個小隊組成。大隊之上則是聯隊,一個聯隊由10個大隊組成,聯隊爲B1機器人最大編制,通常一個分離勢力軍團會有數十乃至百個(隻有分離勢力嫡系的三個軍團擁有)左右的B1聯隊配合上數量不定的其他機器人組成。
當然B1就也不是一無是處,簡單的結構和對原材料較低的要求就保證了分離勢力各軍團可以用極快的速度生産這種機器人。相對于其他機器人所使用的軍用級别金屬,B1簡單的設計就使得其可以使用民用機器人等級合金乃至更低級别的再生金屬(比如易拉罐)來制造,并且由于結構簡單,一台B1在通用機器人生産線上僅需要流轉5分鍾時間就能下線——通用生産線是一條可以生産分離勢力所有已知機器人的智能式多層次、多方向流水型生産線,在生産線輸送裝置的兩邊就是無數由AI控制的機械臂負責生産機器人,生産線的總控AI會根據所生産機器人種類的不同在生産線上自動定向所生産機器人的走向。
而拼接不同機器人所需要的時間肯定就是不一樣的,這裏所說的5分鍾就是指第一個機械臂開始工作到最後一個機械臂完成施工所需要的時間。考慮到生産線傳送裝置本身的行進速度,在原料充足、産能全開的情況下差不多每一分鍾就能有一台B1從生産線上走下來,而這就還隻是一條生産線而已。就哥們兒目前的情況來說,企業号和秋風之墩号上就各有5條這樣的生産線,而體積龐大的魯克裏胡克級上就裝有15條這樣的生産線,所以看官們可以算一算B1機器人的爆兵速度。
在了解完猶如基石般存在的B1機器人之後,接下來哥們兒我想要爲大家介紹的就是被稱爲戰線撕扯器的毀滅者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就放棄了類人型的外觀,其設計師參考了自己母星上位于食物鏈最頂端的某種巨大昆蟲後賦予了毀滅者類昆蟲型的仿生外表。與戰鬥機器人不同,走精英路線的毀滅者在設計思想上隻爲完成一個目的,就是全殲目标。這種全身覆蓋着古銅色複合裝甲和小型偏轉護盾發生器的機器人有着免疫共和國軍團全部以列裝單兵輕型火力的防護能力(但其護盾無法防禦克隆人軍團諸如單兵加農炮、輕型火箭炮之類的重型火力),同時這種機器人的火力就同樣誇張,位于機器人胸口外部的兩條機械臂末端裝備有兩門雙管50毫米速射型爆能炮。而在移動能力上,雖然在用三條腿移動時又慢又笨拙,但毀滅者就擁有一個快速移動形态。與模仿的那種昆蟲一樣,通過身體卷縮,毀滅者可以在瞬間轉變成輪形并能以驚人的速度在光滑的表面滾動,毀滅者就是整個機器人軍團的中堅力量。
但這種機器人就也不是毫無弱點,首先就是由于設計複雜的關系,制造一台毀滅者所需要的成本就非常的高昂。比如光是護盾發生器、複合裝甲以及速射型爆能炮這三者的價格就已經能夠制造5台B1機器人,并且其所需要的工時就也比較多,這就使得毀滅者幾乎無法被大規模的列裝。其次就是這種機器人所攜帶的護盾發生器就并不能支持其防禦住克隆人軍團列裝的幾種單兵重火力的打擊,加上較長的制造時間和較高的成本就使得它無法像B1那樣可以快速爆兵,而形不成規模隻能以小隊形式出現的毀滅者如果像B1那樣橫沖直撞的話完全就是克隆人軍步兵重火力的靶子而已。由于毀滅者的這種特性,它通常的使用方式就是在B1機器人集群與共和國軍完成接觸後以突擊小隊的形式利用機動性突然出現在兩軍戰線的結合部後展開猛烈但短暫的火力打擊,然後在對方的重火力做出反應之前再快速的脫離接觸遊走到其他地方。
不知道别的将軍怎麽樣,反正哥們兒我對于這種機器人就并沒有太大的好感,因爲其高昂的造價就并不與它在戰場上的作用相符,所以在得到毀滅者的制造許可之後我就并沒有讓兩艘主力艦上的生産線制造這種機器人,而是讓手中所有的十條生産線全部生産我所得到的最後那種機器人,超級戰鬥機器人。
所謂超級戰鬥機器人實際上就是B1機器人的超級威力加強版,由于誇張的戰損數字,貿易聯盟的工程就師針對于B1機器人步兵在實戰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缺點進行了仔細研究,最後其研究成果就是超級戰鬥機器人——B1機器人更高、更強、更先進的版本。
與依賴位于戰艦上的中央控制器來進行輔助運算的B1不同,在加強了運算器後超級戰鬥機器人以不再需要遠程服務器來進行輔助運算,因此就擁有某種程度的獨立性。不過它仍舊像其低級的前輩一樣,隻有非常基本的程序運作能力,所以不善于制定攻擊計劃,仍舊需要指揮官進行遙控。但它們依然無所畏懼、不知疲倦的全速奔入戰場,伸出激光炮,開火。直到把敵人化爲灰燼,或者被敵人化爲灰燼爲止。同時,由于采用了許多B1機器人的現成部件的關系,超級戰鬥機器人的成本就被控制在了一個很好的範圍内——雖然需求的資源不能算低,但相比毀滅者來說就要便宜上很多。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由于不含有資源需求量極高的護盾發生器的關系,超級戰鬥機器人就是可以量産的。
在外觀上超級戰鬥機器人可以看作是在B1機器人的外部增加了一套厚重的铠甲,其信号接受器、感知設備等等所有的設備全部被安裝在了套有厚重複合裝甲的龐大上胸部。由于重心偏高,超級戰鬥機器人就擁有一套複雜的運動算法來維持其身體平衡。與B1相比,這種機器人就還極大的強化了火力,超級戰鬥機器人的右機械臂上就安裝了一門雙管激光炮,并且雖然擁有内置式武器,這種機器人仍舊可以像B1機器人那樣使用标準步槍。
在吞并了某個倒黴蛋的軍團後,除了1000多個毀滅者、8000超級戰鬥機器人以及50萬個B1機器人(不要被數字迷惑)之外,哥們兒現在就還有一批大約300輛從那個挂掉的将軍那裏繼承來的AAT坦克和400多輛MMT重裝運兵車,這些一起就組成了王五軍團地面部隊的全部實力。雖然無法與西斯武士所率領的嫡系部隊相比,但入侵一顆農業和旅遊業星球就應該已經足夠。
所以,當地時間淩晨03:00整,‘正義事業’(Operation_Just_Cause)行動正式開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