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那将的回答,原來這數唐人竟是洛陽附近乞活軍的首領,蒲茂頓時喜悅。
伏拜行禮的那幾個乞活軍的首領,各報姓名。
适才引起蒲茂注意,壯碩魁梧的那人最先開口,沉穩地說道:“小人李基,拜見天王。”
餘下三人,跟着把自己的姓名道出,幾人中個頭最矮的一個叫做王農,——這人的個頭是真的矮,至多五尺上下,與在場諸人一比,宛如小人國裏的小人,不過雖然矮小,行止卻極矯捷;另外兩人是兄弟兩個,卻便是從賀渾邪營中殺出,投至洛陽乞活軍中的馮太、馮宇。
這李基,就是洛陽乞活軍的軍帥,王農,則是李基帳下頭名的悍将。他兩人的名字,便是常年在鹹陽的蒲茂也是曾有聞知的。至於馮太、馮宇,他們兄弟是新投到洛陽的,盡管因爲兩人各有擅長,得到了李基的重視,但名聲尚未遠揚,蒲茂卻是沒有聽說過他倆。
沒有聽說過馮太、馮宇不打緊,知道了眼前此魁梧健碩的男子便是洛陽的乞活帥李基,蒲茂歡喜不已,他親自上前,把李基扶起,又叫王農等三人起身。
蒲茂和李基兩人的個頭相當。
蒲茂上下細細打量,說道:“君即李僧施耶!久聞君之大名矣!君可知否,我前日還專門遣人去洛陽山中尋君,卻未料到,遣出的人尚未回來,君竟翩然已至!”
僧施,是李基的字。
李基生了兩道濃眉,國字臉,相貌堂堂,應是久在山中居住、飽受風吹雨打之故,皮膚顯得很粗糙,但這點粗糙,不僅無損於他的外表,而且還給他增添了幾分樸質的氣息。
也難怪蒲茂這般高興,李基的名頭實在是太大了。
他堪稱是現今活躍於魏國的各支乞活軍中最有名氣的一個軍帥。
要說起來,而下魏國各地的乞活軍分支着實不少,名帥亦頗有之,可爲何偏這李基名聲顯赫呢?這要從乞活軍的起源講起。乞活軍從有以今,他們的活動範圍雖然主要是在河北、中原一帶,但他們一以貫之的對外稱号,全稱卻是“并州乞活”,此乃是因爲,最初的乞活軍成員,實都是從并州逃難而到河北、中原的。
近百年前,天下放亂之際,匈奴趙氏正盛,攻侵并州,大肆屠殺劫掠,并州的百姓走投無路,爲了讨一口飯吃,遂在當時的并州刺史之統帶下,約有百姓及官吏、士兵兩萬多戶逃至到了冀州。這兩萬多戶,差不多十來萬男女,就是乞活軍的前身。
從那時到現在,乞活軍起起落落,有過風起雲湧、聲勢浩大的時候,也有過如現在這般,聲勢稍小的時候,但無論浩大或小,他們各支的首領和各支的基幹力量,卻仍都是那批從并州逃難到冀的并州人之子孫後裔,故此“并州乞活”的這個名号,一直沒有改過。
李基的名頭之所以在目下的諸支乞活軍中最爲響亮,其緣故就在於此,他的祖上,即是那位領着并州人逃難就食到冀的并州刺史。換言之,乞活軍就是他的祖上一手帶出來的,要把乞活比作一個勢力集團的話,那麽李基就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和領導者。
當然,這個繼承人、領導者,隻是名義上來說,放到現實中,早已是不可能實現的了。
自從李基的祖上戰死,爲匈奴人所殺之後,乞活軍的内部便在本集團的前途該何去何從、該以何地爲根基上,起了嚴重的分歧,分化成了好幾個的團體,後遂在各自首領的率領下,根據不同的判斷,各奔前路,分去了冀州、中原的幾個郡,其中尤以廣宗、陳留兩地爲兩大中心。匈奴趙氏滅亡,慕容鮮卑崛起,曆經趙氏、慕容氏持續不斷數十年的攻剿,時至如今,且連那陳留這個昔日的中心都沒能保住,——因是也才有了被迫遷至洛陽的這支立李基所部的乞活,更就不必說什麽繼承人、領導者了。
但說回來,盡管如此,至少在名氣上,李基的名頭還是超出在諸個乞活軍帥之上的。
李基半彎着腰,狀态恭謹,說道:“小人鄙陋,賤名何足以污天王清聽!天王遣人去山中找小人了麽?小人卻是不知。小人今冒昧前來,是因爲仰慕天王仁德的美名,慕容氏暴虐無道,河北士民苦之久矣,聞天王率王師來伐,無不歡欣雀躍,小人故從衆意,特來拜見天王。小人雖是粗陋,略知洛陽虛實,敢請獻綿薄之力,助天王攻克洛陽。”
就如剛才所述,這乞活軍的前身雖是難民集團,底子是是流民武裝集團,但組成乞活軍的成員是相當複雜的,有百姓、有士兵,也有落魄的貴族、舊時的官吏、地方的豪強、郡縣的士紳,故是乞活軍的後裔們,依其祖上身份的不同,傳至現在,在學問、見識上也各有不同。
李基的祖上是并州刺史,不折不扣的唐室重臣、士族名流,雖是流落山東,其家學未斷,因此李基身爲“乞活”的軍帥,聽起來好像是叫花子的頭領似的,且其謙虛自己“鄙陋”,然其人卻是頗有文化修養,待人處事,說起話來,一點也沒有粗野之氣。
蒲茂開心地說道:“我的仁義之名,你們也聽說了麽?”
李基說道:“天王之仁義,播撒海内,基等雖在洛陽,豈會不聞!”
蒲茂顧視孟朗,感慨地說道:“誠如李君所言,慕容暴虐,而何止慕容暴虐!自匈奴起亂以來,近百年間,河北當權者,盡以殘民爲事!孟師,我獨以仁義之道而行之,以撫養萬民爲己任,於今觀之去,卻是已有成效了啊!”
孟朗何等聰明,一下就聽出蒲茂的這番話,既是自許,也是在暗示他,不要再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總盯着姚桃這些降将,搞出些金刀計這類的幺蛾子了,同時,大概還有爲“因不聽孟朗殺了趙氏父子的建議,趙興終是反叛”這事兒給蒲茂自己做出開脫的意味,便說道:“大王英明神武,洞見秋毫,上識天命,下知民意,古之賢聖、明君,不過如此!”
蒲茂摸着胡須,笑了一笑,把目光轉向了王農,如果說他看李基的目光是充滿了喜意,那麽他這會兒看王農,其目光則就透出了些許的好奇。
他問李基,說道:“這位王農,可就是那個王石奴麽?”
李基答道:“正是。”
被蒲茂點到了自己的名字,王農不似李基那般恭謹,擡頭挺胸地站立着,個頭雖矮,卻一副驕傲的姿态,如同站在泰山的頂上也似。
蒲茂啧啧稱奇,說道:“聞鮮卑軍中傳言‘千軍萬馬,當避王石奴’。王君之名,可謂威震鮮卑矣!卻不意身形如此矮小。”
王農昂昂然地說道:“農身形雖矮,志可吞天!”
蒲茂拊掌稱贊,說道:“真壯士也!”
營外非久談之所,蒲茂便不再觀察敵情,邀請李基等人從他一起,返到營中,入帳歡叙。
李基這回從洛陽山中來,不是隻帶了王農、馮太、馮宇三人的,他山中的部曲,他帶來了大半,約有三千餘人。蒲茂就叫他在秦軍營壘的邊上,另築營地,暫且駐紮。
當晚,蒲茂擺宴招待李基諸人。
次日,蒲茂下旨,任李基爲了一個四品将軍,任王農爲了一個五品将軍,任馮太、馮宇兄弟爲将兵都尉。将兵都尉,也是五品,位在将軍下。
四品、五品,都不是低職,可見蒲茂對李基等人的重視。
卻是就在蒲茂任命他們幾人官職的旨意才下,王農就鬧出了一樁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