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自從從生死間走了一遭,真正覺醒了精神天賦後,憑借決斷天賦能讓自己做出的決斷絕對是當前情況下最正确的。
能夠面對任何局面,杜如晦表示自己未必能解決矛盾,但絕對能壓制這矛盾不爆發。
所以甩開馬周與農業學府體系,依舊用老套的徭役體系,那碼頭修建速度自然變得緩慢,甚至當地的矛盾可謂是一件接一件爆發。
什麽克扣徭役糧食,什麽土地征收矛盾,什麽受到管事欺負引發騷亂,那事情是真一件接着一件就不見停的。
隻不過,對杜如晦來說,縱然如此也能夠很快的決斷處理。
然而事情處理歸處理,但在這裏幹活,哪裏有源州與勝州這兩處的來得從容不迫。
幾乎就不需要自己費什麽心思,這兩地港口在馬周安排下很快就建好了,水道疏通了,甚至都能投入使用了。
相反,陳倉這個港口到現在都還沒修建完成,而且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真特多。
兩相比較下,杜如晦果斷把馬周找過來,把活繼續包給馬周來幹。
說實話,杜如晦是真不理解,爲什麽同樣是幹活,自己手下幹得是又慢又煩,但馬周幹起活來又快又順利,短短時間就幹完兩份了。
所以,杜如晦這次選擇留下來,好好觀察馬周到底怎麽幹活的。
事實上,對馬周來說,因爲河流的勘測就是馬周負責的。
所以馬周選址第一步就相當快,然後馬上找上王真儒,讓他計算整個工程的工程量。
王真儒通宵達旦,根據所有條件進行計算,并因已幹過兩次,多少也摸索出了一套公式,把現有條件套進去也就是了。
基本上能把工程所需大概時間都能計算出來,然後套一個提前量就去找馬周交差了。
而馬周也沒閑着,第一時間便找到所在地的郡望,表示碼頭修建好後,會劃出一部分區域專門給所屬郡望做生意。
而你們便幫忙擺平地頭蛇,另外組織百姓過來幹活。
當然,如果這些人貪心不足,那就要讓杜如晦召喚帝國主義鐵拳,把他們給鎮壓了!
但基本上一手木棍,一手蘿蔔,完全能讓這些人接受眼前事實,選擇乖乖合作。
對馬周來說,最重要得就隻是讓那些有閑的百姓能過來幫幫忙而已。
在這裏幹活包餐,就這麽一個簡單的條件,但附近願意過來幹活的人還是挺多的。
别看長安糧食價格下降到每鬥四文,但整個全國可還沒有真正豐收呢!
對很多百姓來說,幹活包飯尤其還讓你吃到飽的那種,肯定很有吸引力的。
更不要說,有的百姓沒想到自己在這裏還能夠吃到雞肉,那可真幹活得勁頭都上升了。
說實話,這些招募過來的百姓跟普通徭役也沒什麽區别,所以王真儒基本上招呼他們也都隻幹些零散的搬磚活,這點杜如晦自然看得清楚,真正幹活的主力是高陵徭役。
首先王真儒把整個工程進行了拆解,每天需要幹多少,一共需要幹多少天,這些都寫成了一張圖紙,然後搭建了個涼亭後,把這圖紙放到了裏面,所有人都能看到。
整個工程在王真儒的拆解下,幾乎每一步都清清楚楚标注起來。
然後這些工程又分成幾個小組來一起做這個工程。
每個小組每天的活雖然都分好了,但如果你能把今天的活幹好後,還幹明天的活。
那幹得最多的小組,那每人吃飯時就每人獎勵一個雞腿或者鴨腿。
總之,每個小組每天都會彙報進度,王真儒當天就會把進度程度進行更正。
然後等工作了五天,他們開始休息了……是的,當徭役居然還有休息。
這讓杜如晦相當不理解,而更不理解得是當地百姓。
他們都是第一次見到活還沒幹完,居然能休息的徭役。
他們興沖沖的跑過來,以爲自己能夠再吃上飯時,結果發現今天休息,不管飯了!
雖然他們不理解這到底爲什麽,但無可否認這讓他們相當失望。
畢竟像這種能夠吃飽飯的日子,自此進入到貞觀後到底多久沒經曆過了。
尤其每天吃得還是香噴噴的大包子,偶爾還有雞湯喝,這簡直就是天堂啊。
以前沒見過沒世面,但現在他們感覺這才是徭役啊。
結果這些從長安來的徭役,還過着做五休一的生活,這日子好讓自己羨慕啊!
當然,這天徭役在休息,甚至在開啓浴室後,基本上這天勞工們基本都會來洗澡。
同時很多配套設施,也會在他們開工時一點點搭建起來,供給他們消遣。
不過,中層管理者到了這天卻反而變得繁忙起來,他們要一起開會總結。
一個個說說遇到的問題,以及工程的進度速度,做得好的被表揚,做得差得被鼓勵。
總而言之,像這樣的每周例會,每次作做五修一之後,都是必不可少的。
每個月,管理者們會給這些徭役發一張張算不上大的紙張。
這些徭役拿着這些紙張相當高興,他們會用這些紙張,去一些在碼頭開設的店鋪中交易。
比如剛搭建起來的涼茶店,饅頭店,澡堂,以及花船……都是收這些紙張,認這交易的。
杜如晦見到這幕感覺非常神奇,便好奇得拿着開元通寶去換了一些,上面寫着小麥一兩。
杜如晦看着這紙張,思索了一下,便拿着這紙張找上馬周,詢問這到底是什麽。
“這是糧票!”馬周看着杜如晦拿出來的紙張,道:“您手上這能在高陵換到一兩重小麥。”
“用這張紙能換一兩小麥!?”杜如晦有些驚訝的看着這紙張。
馬周回答:“可以,這原本是我們内部的一種流通方式,最初是學生們的學分。
後來去年徭役爲了協助其他地區服役,徭役隊伍總不能當場發糧食,畢竟一來一回糧食可沒地方裝,便弄出了換取糧食的糧票。
今年越王小麥大豐收了,所以便改發這小麥糧票了,有一兩、一斤、一公斤,甚至還有千公斤的。
這些在高陵以外的地區用得比較少,但在高陵内,拿着這糧票是能直接兌換糧食的。
一公斤或一公斤以下不需要任何簽名,但一公斤以上的糧票兌換要簽字的。”
“你就不怕别人仿照?”杜如晦聽到馬周的話,忍不住詢問道。
馬周說道:“大面額的需要當事人過來簽字才行。
小面額的,紙張裏參入了精選的鴨毛和白疊子,材質與普通紙張的質感不同。
墨水裏加入了煤炭高溫煅燒後特質炭材。
而且紋路上都有明暗兩層,想要制作假的糧票來換,怕需要大匠水準還不夠,還要背後有大勢力,但即使如此他們制作的成本怕比這糧票價格更高。”
杜如晦見到馬周把握十足,看着眼前糧票倒不由細心的打量起來。
杜如晦作爲内政沒有九十八也有九十五的人,自然明白這東西的好處,不由對馬周道:“這些票據,你們出來時候,越王給了多少,能不能借我用用。”
“蔡國公,這可借不得!”
聽到杜如晦的話,馬周連忙道,
“用越王的話來說,這東西本質上是借據,越王下發給這些徭役的借據,是他們勞動換來的酬勞。
隻不過在這裏直接發糧食的話,在路上會壞掉或者損毀,所以才發了這些糧票給他們。
等到他們回到了高陵,這些可是要換糧食的,每次發放多少糧票,都是有份額的。”
聽到馬周這話,杜如晦也不再說什麽想要借一點的話了。
隻感覺李泰這種辦法不錯,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确是減少了糧食的消耗。
自己是不是也能找房玄齡把這東西弄一弄,但再轉念一想,好像也就隻有李泰弄出來的這徭役是要收錢的,大唐其他徭役可不收錢啊。
雖然高陵徭役幹活的确是又好又快,效率是真高,但其他徭役那是不要錢的啊!
“難怪越王這般掙錢,以利驅人的确令人心動啊!”杜如晦忍不住感歎。
就在杜如晦滿腔心思撲在渭水上時,李靖帶着大軍以及俘虜總算回歸了長安。
李世民帶着文武大臣,出城十裏迎接,就算是李泰也被叫過去,一起迎接将士班師。
不得不說,看着這位老将帶着大唐軍隊雄赳赳氣昂昂的回歸,李泰也不由自主的騰升起一股大丈夫當如是的感覺。
隻不過自己這輩子是不可能成爲李靖這般的将領了。
迎接時一片君臣和睦,隻不過等到大軍歸營,李靖入宮。
這時候,禦史大夫溫彥博突然站出來:“聖人,臣有本請奏!”
“你是禦史大夫,有事盡管參奏便是!”李世民看着溫彥博不由說道。
李泰看着這一幕,心中感歎,這麽喜慶的日子,就不能好好把這日子從頭高興到尾嗎!
“臣參奏李總管治軍無方,有意縱兵擄掠突厥的奇珍異寶以收買軍心,使得珍寶全部落入亂軍之手。”
溫彥博突如其來的這一句,讓在場所有人愣了愣。
李泰聽到這話,更有幾分意外。
因爲李泰非常的清楚,這年代的士兵是府兵制的,這種制度下的軍士,你指望他們的軍紀好到什麽程度是不現實的。
基本上打下一座城市不進行屠城,已經算得上是道德楷模了。
打赢了後,搶劫突厥珍寶什麽的更是十分正常,要是不搶那才是怪事。
溫彥博不是腦殘,以這個理由攻擊李靖,簡直無腦到了極緻啊。
李泰看看周圍,卻見周圍文臣一個個擡頭望天,仿佛什麽都沒聽到似的。
但李世民聽到溫彥博的話不由怒極,開口道:“李靖,是否有此事!”
李靖聽到李世民居然直接叫出了自己的名字,馬上跪下來謝罪,聲淚俱下道:
“是臣枉顧軍規,縱容手下劫掠,還請聖人饒茹靖失察之罪!”
李世民聽到李靖的話語,沉默了一會兒,上前來主動把李靖扶起,緩緩道:
“隋将史萬歲破達頭可汗,有功不賞,以罪至戮。朕則不然,當赦公子罪,錄公子勳。”
說着便是當場賜予了絹千匹,封爲光祿大夫,甚至連實封的封底都到達了五百戶。
李泰看着這一幕的表演,不由目瞪口呆。
先看看被俘虜的隋僞帝,接着看看驚魂未定的歸來将領,頓時恍然大悟。
這到底是哪個天才想出來的,直接就完成了一石三鳥。
顯然在李世民與溫彥博的表演下,一是稍稍打壓了一下李靖。
表示你雖然滅國了,但一樣隻是臣子,而李靖更是明白人,自然什麽話都不說,直接把這件事給認了下來,表示自己一樣還是服從領導,絕對沒有任何異心。
其次是對颉利可汗與隋僞帝表示,自己跟隋朝不一樣,你們就給我做好準備吧。
第三點,也是最關鍵的,那就是朝廷沒錢了,實在拿不出什麽獎勵了。
底下人縱兵搶掠,這點别人不清楚,難道李世民還不清楚嗎!
府兵制這種制度下,就根本不可能出現一支軍隊嚴明的軍隊。
因爲将士們上戰場就是爲了利益與功勳的,就算榮耀感都未必有多少。
李靖第一時間覺察李世民的心思果斷認罪,把縱兵劫掠什麽的給坐實了。
現在,這些将士們原本滅了東突厥的将士們原本還認爲自己有功,結果你們老大都替你們認罪,你們違反了軍規,說重了那都是要殺頭的!
别說功勞,沒過錯就很不錯了,然後這就省下了一大筆獎勵了……
“心真黑!”
李泰看了看此刻一臉正氣的溫彥博,不知道這到底是誰想出來的主意。
無可否認,也許未來溫彥博以後在史書上會被說嫉妒李靖的功勳,但真說起來,他是真用清名,解決了一大筆支出,猛吸了一把将士們的仇恨。
“如果李靖能再遲些,等秋收後朝廷有了足夠稅收來發放獎勵,想來就不一樣了吧!”
李泰若有所思,“不過李靖到底知道還是不知道。
但不論如何,沒他這般配合,這謀劃也無法施展下來,相信阿耶會額外補助他吧。”
而事實也如李泰所想。
不久後,李世民又賜予了李靖絹兩千匹,封代國公,重新成爲了兵部尚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