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說完公事,哪怕接近中午,卻也絲毫沒有要留下來吃飯的意思,便匆匆離開了。
李泰見到這幕倒也沒過多挽留,反而讓白鶴把李淳風給請過來,跟他一起吃飯。
畢竟自己賣了他,怎麽也要忽悠下才不會留下芥蒂,要是能主動給自己數錢就更好了!
“見過越王。”李淳風好奇的看了看周左,卻沒在李泰的旁邊見到馬周,心中不由帶着幾分的嘀咕。
這時候白鶴正好把房門關上,在場隻剩下了自己與李泰。
“來來來,别看了。淳風,今日我是特地宴請得你!”李泰看着李淳風道。
聽到這話的李淳風不免有幾分受寵若驚,開口道,“大王您這是?”
“這些日子辛苦了你,高陵能有如今繁華,多虧你指揮徭役進行工作!”李泰開口道。
李淳風聽到李泰的話語,有些摸不着頭腦,開口道,
“這是大家齊心協力的努力,不止是我,還有賓王、楚客、初質……”
李泰伸出手說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你有想過未來嗎?!”
“還請大王明言!”李淳風聽到這話,不由恭敬的對李泰道。
說實話,李淳風跟着李泰也有一段時間了,親眼看着李泰是如何規劃這一個不毛之地,然後僅通過一年時間,就讓這地方人口爆滿。
剩下兩年隻要安穩過去,把納入高陵縣的百姓吸納掉,糧食産量再跟上來,那就能讓高陵穩穩獲得上上評價。
所以,哪怕一開始未必對李泰服氣,但看着李泰把農業學府建立,把高陵建設,誰又能夠把李泰當做小孩看。
李泰的内政規劃能力,至少在李淳風看來絕對是當世頂尖的。
“我記得你當初好像是将仕郎對吧!”李泰看着李淳風緩緩開口:
“可曾感歎自己懷才不遇,結果入了我的農業學府,你我之間可要說真話哦!”
李淳風感歎說道:
“越王說笑了,我不過隻是機緣巧合成了太史局,原本以爲自己會在太史局待上一輩子。
能來到越王您組建的農業學府,正是有幸此生啊!”
若非是您,我從沒有想過數學能有這般用處,我以爲數學隻是單純的智慧!”
李淳風說到這裏,帶着幾分唏噓,因爲把數學應用到現實中,他用得很是得心應手。
李泰點點頭,開口道,“那既然你沒夢想,那我指個方向,保證你能青史留名!”
“哦?!”聽到李泰如此的态度,李淳風卻有幾分驚歎,更是有幾分疑惑。
“先說我吧!”李泰道,“在高陵縣這兩年期間,我會盡可能的嘗試糧食種植,挑選出最優秀的種植辦法,在高陵耕地種植,優中選優。”
“越王心懷百姓,初心依舊讓淳風佩服!”李淳風果斷的拍馬屁。
而李泰揮揮手道,“這算不得什麽!如果僅是這樣,我想種植出來的糧食頂天了也就隻是每畝三石而已,想要突破這個程度,我需要更廣闊的地方才行!”
“大王的意思是?”聽到了李泰的話,這時候的李淳風若有所思。
李泰則是神色嚴肅的說道,“鄭白渠!”
“大王是想要在這裏進行耕種?”聽到了這話,李淳風卻是有幾分的驚愕。
“隻是這麽一個想法而已!”李泰看着李淳風,一臉真誠的說道,
“但真想要執行這個計劃,我缺少一位負責水利的總工程師。
朝廷官員雖有水利之能,但又有誰能如你這般懂得調度我們培養出來的徭役,懂得以數學的方式安排人手來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我希望你能成爲這樣的人,成爲翻新鄭白渠的總設計師,更我一起制造農業奇迹!”
李泰在李淳風的面前描繪着美好的遠景藍圖,這話說得自己仿佛都心動了。
“我?”李淳風聽到李泰的話語也帶着幾分驚愕,他是真沒想到李泰居然會這般重視自己。
所謂士爲知己者死,除了李泰,又有誰會這般看得起自己!
李泰點頭道,“淳風你懂風水,精天文,明曆算,擅陰陽,天生就是一個搞水利的胚子。
欠缺的隻是億點點經驗,隻要這點經驗補上,未來鄭白渠開發非你不可啊!”
李淳風聽着李泰的話,心中忍不住的打鼓,自己真的有李泰所說的這麽強嗎?
自己也想要拒絕,但是李泰跟自己說,這一件事情非自己不可啊!
這是對自己何等的信任!
李泰看着李淳風好像有幾分愣住,連忙趁熱打鐵繼續道:
“正因如此,窦司農希望我推薦人跟他一起北上修河道時,我第一個想到了你。
我希望你能積累足夠的經驗。”
“越王向窦司農舉薦了我北上修河道?!”聽到這消息李淳風一愣,自己應該謝謝嗎?
“淳風,你雖然沒有馬周那般的機敏,也沒有楚客那般的背景,更沒有呂才的才情。
但真的需要一件工程讓人去完成時,淳風你就是唯一的選擇!”
李泰看着李淳風繼續無比誠懇的道,
“你所欠缺的隻是興修水利的經驗,補齊這點,你就是我一直等待的鄭白渠總設計師!”
李泰看着李淳風,這件事情不管李淳風信不信,但自己肯定信了。
至于自己口中的鄭白渠翻新計劃是什麽時候想到的,那自然是剛剛想到的。
要不然怎麽跟李淳風說,難道說,我爲了與窦靜交好,所以選擇把你賣了……
李泰表示自己還是要臉的!
不管管用不管用,先畫一個大餅在這裏再說。
至于以後怎麽辦,那簡單,以後自己寫個奏章給李世民,李世民把這個打下來就好了。
畢竟自己才幾歲啊,這項工程怎麽樣也不肯能會落在自己的頭頂上啊!
而不讓自己負責水利設施,那怎麽推舉李淳風工作啊。
所以到時候肯定是李世民的鍋,跟自己可沒半分關系。
李淳風聽到了李泰的話語,激動的對李泰鞠躬行禮認真道:
“蒼天在上,我李淳風必不負越王所托,定要學成歸來翻新鄭白渠,如違此誓天人共棄!”
“呃呃呃?!”李泰看着突然對自己鞠躬的李淳風,陡然立下如此誓言卻有些發愣。
自己不就是忽悠一下你,讓你北上幽州跟着學習修河流嗎?
你這麽激動做什麽,還發什麽誓?!
這要是以後我沒有接下這任務,你該不會直接自挂東南枝吧!
說實話,在這一瞬間,李泰反而被弄不會了。
這就仿佛是渣男遇上烈女,别人是玩真的啊!
李泰讓李淳風去往水利方面發展,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真物色不到一個水利大拿。
唐代在水利工程上是一個比較奇特的朝代,也許是因爲大隋制造了功在千秋的京杭大運河,所以顯得水利工程比較的黯淡,但就現實來說,唐代真沒有什麽著名的水利工程。
但這并不能說唐代不重視水利工程,實際上從農作物的演變中可以看到,一直以來都隻能夠在南方種植的水稻,是在唐代時才在北方關中平原普及。
這既有大運河溝通的南北,同時也有北方水利設施優良,才能讓水稻獲所需要的大量水。
同時,大唐也頒布了華夏第一本一本水利法律《水氏部》,真正重視起了水利發展。
這些肯定都是大唐朝廷對水利方面的重視,所達到的成果。
隻不過大唐的水利工程有點像是在細微處進行修補,所以并沒留下什麽青史留名的事迹。
至少對李泰來說,他完全不知道貞觀時期到底誰在水利方面有着出類拔萃的能力。
所以既然誰都沒有,那就自己來培養一個适合自己的水利工程師好了。
畢竟李泰對李淳風的話,倒也不真的全部都在晃點着李淳風。
至少在李泰看來這時代能夠往水利工程轉職的真就李淳風最合适了。
與之相比自己手裏面的人才其他人都差了幾分,而最大的差距是在數學上。
畢竟數學這東西它挑人,不會它的人那就真不會!
而李淳風雖然不是那種能在數學領域開宗立派的大拿,但作爲未來陰陽易術的大成者,至少他沒有被數學讨厭。
就這一點上來說,李淳風在這方面的有着絕對優勢。
李淳風無比激動的跟着李泰吃完了飯,等到回去後,就馬上接到來自窦靜的邀請。
而李淳風也馬上打好包袱,雄赳赳氣昂昂的跟着窦靜北上幽州去了。
在這不久後,長安的消息開始向高陵傳過來,因爲李世民任命李靖作爲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謹爲副總管,并州都督李勣、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爲各道總管,統率十幾萬軍隊,分道出擊突厥。
當然這一件事情宣布歸宣布了,但這時代的組織力度可想而知。
自然做不到前面剛說話,後面馬上軍隊開拔的情景,畢竟這可涉及十幾萬人!
而且因爲實行得府兵制,這種制度是兵農合一,有種平時爲民,戰時爲兵的特點,所以征召府兵時,也需要時間去召集。
尤其是八月、九月、十月,這幾個月要麽是秋收,要麽是秋種,對百姓來說可是忙得很。
哪怕府兵基本上都是富農以上,但也肯定是要忙完田裏面的事,那才能夠放心出發。
在這一點上,李世民也開始全面的督促當地官員,開始協助當地的百姓進行秋收秋種,從而減輕府兵們北上的心理負擔。
所以别看大唐在八月末差不多宣布了旨意,但想要協調好十幾萬人的北伐,少說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若是時間長一點甚至要兩個月才能開拔行軍。
與之相對的倒是李泰的高陵地區,因爲是今年剛安定安穩下來,所以基本上沒人被選入府兵,随着隴西地區百姓繁忙起來,反而高陵地區悠閑得有幾分格格不入。
李泰自然有了幾分想法,找來馬周商量,開口道,“你覺得我這想法怎麽樣?”
“大王您的意思是……勞務派遣?!”馬周聽着李泰口中說着這個有點拗口的詞語。
“嗯!”李泰點頭說道,“現在我們高陵的勞動力有所剩餘,再加上國家重心開始向北伐突厥轉移,那我們可以适當将徭役隊伍進行拆分,協助其他的地區秋收秋種。”
“那我們圖什麽?!”馬周聽到李泰的話道,“無故幫助其他州縣未必是好事。
若來年再出現勞力缺失,其他州縣向我們借用人力怎麽辦,到時候不借怕會有怨恨啊!”
“那就讓阿耶給我再免徭役幾年作爲交換吧!”李泰說道,
“我們勞動力剩餘的情況實際上是聽罕見的,主要是李淳風跟着窦靜北上,我不敢把大項目交下去,隻是讓徭役隊伍在原有基礎上修補,同時外部環境變化又造成了勞力缺失。
就大唐來說,現在最關鍵的就是要打赢與突厥的戰争,早一點把軍隊開拔,那麽對付突厥就多一分應對的準備!”
“如此我便不再阻攔大王!”聽到李泰這般話語,馬周也隻能點頭。
在馬周看來,李泰真的非常認識大體,或者說他總是能夠抓住當前最要緊的事。
就好像是當前情況下,既然與突厥之間的戰争開啓,那與突厥的戰争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哪怕是高陵本身的利益,也隻能爲這點讓路。
身爲高陵縣丞馬周并不希望做出這種肯能有損高陵縣利益的事情,但是作爲大唐子民,馬周不得不承認,後方能夠多一分的支持,那麽前線就能多一分的力量。
而李泰能夠就這麽的撥開重重雲霧,看到事情的關鍵,這一分能力就彌足珍貴啊。
有了馬周的同意,李泰松了一口氣,再次騎馬向着長安趕了過去。
來來回回的,不知道爲什麽,現在明明不到半天的距離,自己卻有種舟車勞頓的感覺。
仿佛自己這些天,全部都在趕往長安的路上了。
“越王,今又回長安了?”
長安城門守衛看到李泰的牛車遠遠過來,小聲議論着,
“這一旬,越王的馬車來回很頻繁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