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乙在南巢流放了履癸之後,十一月天乙回到了亳城,召集天下諸侯,推選能夠治理天下的天子。
天下諸侯陸陸續續的都來到了商國,亳城的街上到處都是來自四方的諸侯。
陽春三月,草長莺飛,萬物複蘇的時節即将萌發出一個新的天下,天下三千諸侯已經齊聚商國,天下的諸侯都來了。
大商和大夏的大戰,攪動的天下震動,諸侯都被迫加入大商或者大夏的陣營。如今塵埃落定,大夏的陣營的諸侯國都從華夏大地上消失了。
此次會盟超過了當年大禹的塗山大會,也超過了履癸的每一次諸侯大會,更是超過了當年出征昆吾時候的景山會盟。
玄鳥堂上是絕對坐不開這麽多諸侯的,天乙隻有把大會設在玄鳥堂外面的祭祀台的廣場上。
天乙等坐在祭祀台上,放眼望過去,會場上人山人海,那些人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諸侯都來了。
正中是天子之位,天子之位旁邊放着三嵕寶玉做成的典寶。
天乙對典寶兩拜行禮,然後到諸侯的位次上。幾千人鴉鵲無聲,大家都等着天乙說話。
“這是天子之位,有道的人可以坐上去。”天乙開口了,渾厚的聲音穿過了所有人的耳朵。
天下諸侯如同變成了雕像,沒有一個人人發出聲音。
“天下,不是大夏獨有的,而是有道的人所有的。有人願坐這天子之位爲天子爲天下蒼生謀福嗎?”
天下諸侯一個個都望着天乙,連呼吸似乎都停止了,現場的氣氛壓得所有人都喘不過氣來,這天子之位豈是随便就能坐的。
“有人願坐這天子之位爲天子爲天下蒼生謀福嗎?”天乙再次朗聲詢問。
第二次~天子位有沒人坐。
“天下應該有道者治理,隻有有道者應坐這天子之位!”天乙說完目光繼續掃視着衆人。
三千諸侯沒有誰去即位,有資格當天子和敢于阻止天乙的卞随和務光已經死了。
“有人願坐這天子之位爲天子爲天下蒼生謀福嗎?”天乙第三次朗聲詢問。
第三次之後,天子之位仍然空着。
這時候伊摯、費昌、仲虺、有鬲氏等突然跪倒在地。
“臣等跪求大王即天子位!”
天乙怒目而視,“你們這是做什麽?”
整個廣場之上所有諸侯一起跪倒在地,萬人齊呼。
“臣等跪求大王即天子位!
臣等跪求大王即天子位!
臣等跪求大王即天子位!”
天乙歎道,“天乙德疏才寡,不配爲天子位!”
人們呼聲依舊““臣等跪求大王即天子位!”
天乙無奈,對着衆人下跪。
“各位錯愛,天乙隻好暫爲代之!”
“大商天乙天子!”衆人歡呼。
天乙慢慢走上中央的天子座,坐到了天子的位置上。
即位典禮之後,天乙說:“陰勝陽,叫做變,一變上天就不佑助;雌勝雄叫做亂,一亂人們就不依從。治理國政,在于臣下的受治與順從。”
衆人無不臣服。
天乙即爲之後,在亳城東郊舉行更大的集會,向各諸侯國君說:“各位可不能不爲民衆謀立功業,要努力辦好你們的事情。否則,我就對你們嚴加懲辦,那時可不要怪罪我。”
天乙看到自己的話已經震懾住了所有的諸侯,接着說:“過去禹、臯陶長期奔勞在外,爲民衆建立了功業,民衆才得以安居樂業。當時他們東面治理了長江,北而治理了濟河,西面治理了黃河,南面治理了淮河,這四條重要的河道治理好了,萬民才得以定居下來。
後稷教導民衆播種五谷,民衆才知道種植各種莊稼。這三位古人都對民衆有功,所以他們的後代能夠共主天下。
從前蚩尤和他的大臣們在百姓中發動逆行,上帝就不降福于他們,這樣的事在曆史上是有過的。先王的教誨,可不能不努力照辦!”
天乙最後說,“你們當中如果有誰幹出違背道義的事,那就不允許他回國再當諸侯,那時你們也不要怨恨我。”
天乙即位之後,以天子之命發布了這篇诰文。
“維三月,王自至于東郊。告諸侯群後:‘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
曰:’古禹、臯陶久勞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東爲江,北爲濟,西爲河,南爲淮,四渎已修,萬民乃有居。後稷降播,農殖百谷。三公鹹有功于民,故後有立。
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有狀。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國,女毋我怨。”
天乙臨政之後,改變了器物服飾的顔色。大商色尚白,以白爲徽号,服皂冠而衣缟。天乙封伊摯、仲虺二人爲右相和左相,尊伊摯爲元聖公告天下。
天乙還想換掉夏的社神,大夏社神是遠古共公氏之子句龍,能平水土,還沒有誰比得上他,所以沒有換成,于是寫下《夏社》,說明夏社不可換的道理。
現在,天乙已經是天下的天子,号爲武王。
乙未元祀,天乙即位,文武百官朝賀已畢。
履癸爲天子時作事邪虐,民不堪命。天乙于是盡反履癸之事,凡治民爲政,盡用以寬厚,人民大悅。
先夏時,正朔用建寅之月爲正月,天乙不想和夏朝一樣,正朔以建醜月爲正月,今十月冬至日是也。改歲曰祀,行甲寅曆。天乙修改了曆法,以醜月爲正月,這種做法稱爲“置正”,是曆法上的大事,也是治國的大事。
天乙如今也已經進入花甲之年,從此天下不再是大夏,而是大商。
軒轅黃帝的第十四代子孫子氏天乙成了新的天子!
仲虺寫了《仲虺之诰》幫天乙登上天子之位後,天乙非常看重仲虺,伊摯作了一篇《鹹有一德》,說明君臣都應該有純一的品德;太史咎單作了《明居》,頒布了大商的法典。
--子氏天乙說--
《湯诰》是《尚書》篇名,今存内容爲僞古文尚書,真古文存于《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中。
商代的正月約爲今天的農曆十一月公曆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