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與三晉首次大決戰的結局消息跟長了翅膀一樣飛快地傳開,天下間的大國小國莫不爲之驚愕嘩然。
函谷關竟是被魏缭給破了?
接到這個消息的人大抵都想起了百餘年前,那時秦國還沒有變法,天下卑秦,秦國更是被吳起和他的魏武卒打的擡不起頭來,河西之地盡喪,秦謂之百年國恥。
也就是吳起時代函谷關不爲秦所控制,百餘年來山東諸國前前後後對函谷關屢屢發兵,最聲勢浩大的那一次無疑是犀首合縱五國攻秦,可結局慘敗。
這一次三晉合兵再攻函谷,天下皆以爲魏缭不足以破關,結果卻不料一戰而克之,讓全天下人大跌眼球。
而此次三晉聯軍的統兵之帥魏缭因此一戰而威震天下,成爲了當世最炙手可熱的名将之一,威名僅次于武安君白起。
諸國的君王突然發現衛王麾下有白起、魏缭這等蓋世名将,列國諸将竟是難以尋得可與之比肩者。
威望果然是靠實實在在的戰績打出來的,而不是靠嘴說出來的,魏缭一破函谷關,不但就此威名遠播,三軍将士再也無人不服,再也無人拿他年輕的資曆爲借口予以質疑。
然則,此時此刻的魏缭雖然從函谷關外坐進了關内,破了函谷關固然可喜,但他此刻卻是憂心忡忡。
函谷關一破,魏缭自然将帥帳搬遷到了關内,此時魏缭的住所正是華陽君在關内的将軍府,而華陽君、蒙骜等秦國的主副将都成了俘虜。
目下的魏缭獨自一人端着一盞燈站在碩大的地圖跟前一言不發。
以此刻的形勢來看,三晉聯軍之中沒有人比他更清楚目下就是滅秦的天賜良機,秦國與三晉對耗多年,正直虛弱之際,加之函谷關失守,秦國上下必然動蕩不安,士氣磋跎,俗話說的好趁你病要你命,乘着秦國當此之際一舉滅之絕非幻想。
若等秦國來年豐收,緩過這口氣了,天知道以後還有沒有如此良機?
不僅僅是魏缭看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滅秦良機,聯軍帳下樂毅、廉頗等将也看出來了,但凡有見識韬略者不可能看不到。
“滅秦猶可已矣。然我大衛能得利好幾何?”魏缭凝視着地圖在心中呢喃的說道。
雖年輕但到底是尉缭子,白起是不世名将不假,可魏缭更全能,是難得的出将入相之才,上馬可統帥三軍克敵制勝,坐堂可總領百官治國理政。
更難的的是,年輕的魏缭竟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戰事一結束便開始爲衛國的利益深思熟慮了。
彼時,他心裏喃喃道:“此番我王不惜損耗國力而力主合縱伐秦,允諾韓、趙兩國,衛不得伐秦之寸利,滅秦……于我大衛百弊而無一利好可圖啊,如若從此西無秦患,韓、趙兩國,尤其趙國還會容忍看我衛國臉色行事?隻是不知我王如何決策。”
天下的戰國哪一個不是持強淩弱的好戰之國?
就在他揣摩衛峥可能做何種決斷之時,一個甲士突然進來禀報:“啓禀上将軍,大王密信。”
魏缭即刻收斂所有思緒,心中緊張又期待的打開了紙質的密信卷軸,總覽密令之時他的面容頓時浮現喜色,“王上果然與我想到一塊去了,我王英明也。”
盞燈燭火很快就點燃了密信,不消片刻便燒成了灰燼,魏缭拍了拍手中的火灰,有了君王傳信心中大定,已有決斷即可執行,旋即擡首朗聲高宣:“來人,召集諸将升帳軍議!”
不消多時,聯軍韓、趙、衛三國的将領紛紛來到了帥府正堂,諸将彙聚一堂,爲三軍統帥的魏缭高座中堂。
“拜見上将軍!”但見聯軍諸将齊齊拱手,面向主帥禮道。
此時,廉頗、樂毅等聯軍将領望向主帥之際,魏缭從主座上站了起來,站在跟前的長案一側,旋即面向諸将沉吟而道:“此番召來諸将軍軍議實爲議一議我聯軍下一步該怎麽走?”
“我等皆願聽從上将軍号令!”衆将領毫不猶豫的拱手道,如今魏缭因函谷關一戰算是在諸位将軍中建立了自己的威望,此時衆人的舉動足見一二。
魏缭理所應當的點點頭,又道:“函谷關一戰得以取勝之關鍵,在于秦國國力不支,故主動求戰于野,終敗亡失崤山關塞,當此之際正直滅秦良機,以諸位将軍之見識不難看出,放過這次機會不知何年才能有今日之良機哪。”
“但憑上将軍調度,我等無敢不從之。”韓将暴鸢拱手而道,韓、趙兩國的将軍們一聽滅秦,無不在眼冒精光,秦國是兩國的老冤家,大仇家,能滅仇敵怎能不振奮人心?
“秦雖失函谷關,國遭重挫,與我三晉消耗而傷了元氣不假,然國本尚未動搖,秦自衛鞅變法以來,累積三世,底蘊深厚,不是靠一戰之勝就可滅其國運,不可輕敵啊。”魏缭确是如此說道,衆人也深感認同。
“上将軍下一步方略當如何行之?”樂毅好奇的問道,心下也在琢磨大軍下一步的動作如何才能穩妥。
過了片刻,在衆人投來目光靜候下文之際,魏缭頓了頓,便道:“如今崤塞已成鎖秦鐵鏈,西進秦國腹地一片坦途,函谷關一戰雖滅華陽君所部秦之主力,可我軍也損失慘重,不可不察也。目下聯軍能戰兵士不足十五萬,前方仍有河西要塞阻擋我大軍西進,本帥決議集中兵力與秦再次決戰,進一步消滅秦國有生力量,至于會戰地點……就定在河西少梁!”
“樂毅何在?”魏缭頓時低吼一聲。
“末将在!”樂毅應聲出列,拱手道。
“你即刻啓程趕至趙主父一路大軍,告訴趙主父在下之意,務必在十日之内率趙軍鐵騎南渡陰山,直取龍門,與我軍會師汾陰,與敵會戰與河西少梁。”
“末将遵命!”
樂毅領命離開函谷關,帶着五十輕騎連夜北上,五日之後穿過了陰山與趙武靈王彙合,此時此刻的趙武靈王和他的十萬鐵騎在白于山遭到了阻礙,趙雍意圖攻陷方渠的圖謀屢屢不能得手。
因爲統領秦國八萬騎兵鎮守北疆之人是司馬錯,說起司馬錯将軍,自打陽山大戰兵敗之後就退居幕後了,秦惠文王并沒有治他的罪,而司馬錯主動請纓退居幕後,爲秦國組建騎兵部隊,這八萬鐵騎便是他一手帶出來的。
司馬錯雖有陽山之敗,但到底是三朝元老,一代名将帥才,有知恥後勇之志,趙武靈王北伐林胡、婁煩可謂所向披靡,卻在司馬錯這裏吃了閉門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