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将随行所攜帶的建奴首級,運送到了菜市口處,由兵部的官員負責清點。
這些建奴首級,已經被灑了石灰粉,做了防腐措施。
雖然看起來皮膚幹癟枯萎了許多,但是并不影響兵部官員的檢查。
忙忙活活半個時辰,兵部終于确認點清了三千七百多具屍體的身份。
最終,所有漢人叛軍的屍體,被裹了一張席子扔到了亂葬崗上。
至于那些建奴和鞑子的首級,則是被堆積在一起,鑄成了一座京觀。
本該是駭人心魄的人頭景觀,眼下卻是吸引了無數京城百姓的圍觀。
這些百姓的面容之上,皆盡是挂滿了同仇敵忾、義憤填膺的神色。
顯而易見,對于建奴,哪怕是大明的尋常百姓,亦是十分地痛恨。
當兵部核查完廣甯大捷的詳情以後,興奮不已的朱由校,直接迫不及待地召開了大朝會。
此次廣甯大捷,可謂是大明對建奴最大的一次勝利,甚至是唯一一次大捷。
自薩爾浒之戰失利以後,大明朝野之間就漸漸地升起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尤其是朱由校扶持魏忠賢開始打壓朝堂的各個黨派以後,更是舍得朝堂之内愈發地混亂了起來。
在東林黨一些首要人物的示意之下,國子監的學子們,甚至當衆批判起了朱由校不務正業,并且寵信奸佞小人的事情。
雖然朱由校完全不在乎這些,他依舊按照自己心裏面的部署,在治理這個國家,整治這個王朝。
但是有此廣甯大捷以後,無疑會緩解大明朝野之間内憂外患地緊張氣氛。
除此之外,朱由校還能夠在朝堂之上,進一步提升自己皇帝的威嚴。
他天啓皇帝,矢志中興大明!
太和殿之内,天啓皇帝端坐于高台龍椅之上。
金燦燦的陽光照耀進殿,在他的身上渲染出了一層神聖而又威嚴的輝煌。
此次廣甯城大捷,攏共斬殺建奴一方三千七百多人,其中甚至還包括了兩位和碩貝勒,以及李永芳那個叛逆。
如此大勝,使得本就極爲強勢的朱由校,更是披上了一層不敗金身。
以往就算是有着朱由校的鎮壓,也免不了喋喋不休,争吵不斷的朝堂,今日卻是難得地肅靜莊嚴了起來。
甚至就連那些二話不說,首先就要彈劾一番的言官禦史們,眼下亦是難得地老實了起來。
他們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就那麽靜靜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不是他們不想發出自己的聲音,實在是沒有理由站出來啊!
廣甯城的捷報,是周甯直接越過了山海關的孫承宗,直接發往京都之内的。
除去面呈給天啓皇帝的那一封捷報以外,其他的捷報,僅僅隻是闡述了廣甯城西平堡一戰的結果。
至于具體的過程,周甯是一字未提。
也正是因爲如此,他先前下令射殺那些被建奴裹挾而來的難民之事,根本無從被朝堂之上這些言官禦史所知曉。
提督東廠,現如今情報系統遍及大明疆域的魏忠賢,他雖然清楚這一點。
但是眼下周甯深得天啓皇帝的信賴依仗,而且又和魏忠賢處于同一陣營之内,一同爲天啓皇帝效力。
魏忠賢雖然有心給周甯添一添堵,不過他卻也絕對不敢明目張膽地去捅天啓皇帝背後的刀子。
除此之外,周甯就沒有什麽值得彈劾的地方了。
難道說要去彈劾他殺了太多的後金建奴?彈劾他西平堡守軍戰死的人數太少?
那些言官禦史們也不是缺心眼,自然不會在眼下天啓皇帝的興頭上,去捋對方的虎須。
倘若他們當真膽敢如此的話,甚至無需天啓皇帝動怒,朝堂之上的其他官員,都會直接舞着拳頭沖上來。
在大明朝堂之上,不同官員因爲政見不合而大打出手的事情,絕對算不上少見。
畢竟不隔三差五打上一架的話,又怎麽能顯示得出自己的铮铮鐵骨呢?
無法彈劾周甯,就不代表那些言官禦史們,不會在此次大朝會之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了。
當即有禦史言官另辟蹊徑,将矛頭對準了山海關的孫承宗。
他們怒批孫承宗毫無作爲,任由建奴攻打廣甯城而不聞不問。
不過這些言辭,全部都被朱由校給駁斥了回去。
朱由校又不是白癡,他自然清楚孫承宗對于遼東防線的重要性。
更何況,在先前那種情況之下,孫承宗也并非是沒有任何的動作。
他讓遼東的邊軍,皆盡調動了起來,嚴陣以待。
隻要努爾哈赤膽敢有任何一丁點合兵一處的想法,那麽整個遼東邊軍就會傾巢而出。
直接合圍努爾哈赤,與他展開新一輪的決戰。
也正是因爲有着孫承宗的震懾,後金一方在西平堡之外丢了将近四千人的性命,最終卻沒有任何一丁點報複西平堡的打算。
如若不然的話,單單憑借周甯手底下那點人馬。
即便是借助西平堡的城牆之堅固,以及火器之兇猛,也斷然不會是六萬後金大軍的對手。
經過一番激烈的争論以後,最終天啓皇帝乾綱獨斷,他拍闆定下了最後的基調。
此次廣甯城大捷,廣甯城守軍上下,皆盡有大功存在。
至于孫承宗和遼東邊軍,雖然沒有直接剿滅敵人的功勞,卻也有輔佐震懾後金建奴的苦勞。
既然是有功有勞,那就必須要降下賞賜。
這廣甯城大捷,論及頭功者,自然要屬周甯無疑。
因此對于周甯的封賞,朝臣們的争吵亦是十分激烈。
其中大緻分爲兩個陣營,一方主張要重重地賞賜周甯。
畢竟周甯此次的功勞确實十分龐大,乃是自薩爾浒之戰以後的第一次大捷,封賞自然不能夠太過簡陋了。
至于另外一方,則是主張暫時壓一壓周甯的功勞。
實在是周甯的歲數太過于年輕了,而他眼下卻身具正二品的都督佥事之位,甚至還是大明伯爵。
倘若再次封賞周甯的話,難道要讓他成爲大明侯爵,成爲正一品的武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