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作爲類似随軍記者,擁有一整節「新聞車廂」的電影報道團的重要成員,再加上多年擔任《信号》雜志駐巴黎首席特派記者積累的人脈,女記者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即便是在第三帝國“無限經費”支持下選角一直沒有停止過的凱蒂夫人,和女記者的關系也日益緊密。
“派遣一支外拍小隊?”日理萬機的凱蒂夫人,從堆滿辦公桌的演員檔案上擡起頭來。
“對。”女記者将整理好的文件夾遞給凱蒂夫人:“您先看。”
文件夾上前第三帝國軍械和彈藥部長弗裏茨·托特的簽名尤其顯眼。凱蒂夫人伸手接過,再與女記者四目相對,頓時了然于胸:“想必您也是受人所托。”
“一切都瞞不過您,夫人。”女記者完全沒有說謊。
“《關于‘SA3快速列車’的特殊戰鬥場景拍攝……》”凱蒂夫人立輕輕點頭:“所以,這是軍械和彈藥部的拍攝請求。”
“還有帝國交通部。”女記者完全稱得上人脈廣泛。
“我聽說過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然而畢竟是戰争時期。帝國所有的資源都要爲打赢這場大戰役服務。120億帝國馬克,這是天文數字。”凱蒂夫人的上流交際圈也同樣廣泛。
“您說的全對。所以,如果能提前讓帝國雄心勃勃的‘寬軌鐵路計劃’在電影中實現,這無疑是極大的鼓舞。”女記者說到了最重要的宣傳意義。
事實上按照曆史進程,“寬軌鐵路”計劃也真真切切的被貫徹執行了下來。最遲到1944年秋季,德國就成功試驗了3公裏長的3000毫米寬軌鐵路。原本按照計劃,寬軌鐵路的工程将率先在德國北部港口城市漢堡和奧地利林茨市的這一段距離上開始建造。
也就是說,最遲到1944年時,所有與“寬軌鐵路”計劃相關的難題都被攻克,而且完成了包括“電力/柴油混動車頭”、“無砟軌道”等在内的全部技術儲備。參考先軍後民的原則,軍用SA3快速列車在民用版之前就已提前完成。
被納粹德國政府稱爲“德軍炮台之父”的弗裏茨·托特博士是一位一戰老兵,1922年加入納粹黨,1933年負責德國公路建設,建立了全國高速公路網絡。1938年成立半軍事化“托特組織”,負責修建“大西洋壁壘”和其他軍事要塞。1940年任命爲軍械和彈藥部長,1942年2月8日,他離開希特勒狼穴總部返回的時候,由于飛機失事死亡。在1944年2月8日托特死亡二周年(也有認爲是1943年11月12日),希特勒爲了紀念托特博士,特設立弗裏茨·托特博士獎章,授予對戰争有重要貢獻的發明和創造。
顯然,凱蒂夫人所說的“受人所托”,一定不是指弗裏茨·托特本人,而文件夾上的本人簽名,更多的也是出于一種懷念。
很有可能,這個雄心勃勃的“寬軌鐵路”計劃,雖然被貫徹執行了下來,可失去了弗裏茨·托特本人的大力推進,進度已遠不如從前。這才有了女記者“受人所托”的特殊拍攝計劃。目的就是爲了大力宣傳,引發國民的熱情,爲“寬軌鐵路”計劃注入新活力。加快整個計劃的推進。
邏輯完全成立,細節毫無問題。
所以,凱蒂夫人完全沒有拒絕的理由:“這次特殊拍攝的導演是誰?”
“萊妮·裏芬施塔爾。”
“啊……”凱蒂夫人已經想到了;“所以你們的牢固友情始于共同經曆的柏林奧運會。”
“是的,夫人。”女記者的回憶在目光中閃動。
1936年,柏林準備舉辦第1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台3年的納粹黨正如日中天,希特勒借此良機想把納粹德國輝煌的經濟、政治、文化、體育情景展示給全世界。
怎麽展示呢?
最有力的方式當然是電影!
誰來執導呢?
除了萊妮·裏芬施塔爾還能有誰?
爲了确保這項重大任務的完成,納粹政權不惜再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這一次,萊妮·裏芬施塔爾不僅集導演、編劇與剪輯等諸項重任于一身,而且統領着一支由43人組成的龐大攝制組。還提供了40輛專用汽車,一幢位于運動場附近擁有120張床鋪的辦公宿舍樓,一個電影器材庫,以及一個可供300人進餐的食堂,專門供攝制組人員使用。
而萊妮·裏芬施塔爾也沒有讓希特勒失望,第一次把奧林匹克聖火從希臘傳遞到舉辦地柏林!第一次爲奧林匹克運動會拍攝紀錄片!第一次比賽時的慢動作!第一次從地面仰拍的鏡頭!第一次從飛艇向下俯拍的全景!第一次攝像機與跳水運動員保持同步!第一次軌道跟拍100米賽跑……
可以說,現在人們經常看到的體育比賽拍攝手法,很多都是當年萊妮·裏芬施塔爾開創并流傳下來的。
希特勒稱此片爲“對納粹黨壯美的無與倫比的贊頌”。從這兩部影片後,萊妮·裏芬施塔爾被歐洲媒體稱爲:第三帝國的電影天使!成爲納粹德國著名的一個符号!
二戰結束後,萊妮·裏芬施塔爾因爲和希特勒、戈培爾、希姆萊等納粹高層交好的關系,先是被被美軍逮捕,後又成爲法軍的階下囚,先後五次被投入盟軍監獄。盟軍爲了确認希特勒的死亡,不厭其煩的多次詢問被認爲是元首情婦的萊妮·裏芬施塔爾與希特勒相處的細節。随後在監獄中度過了4年時光,還一度被關進精神病院。
在西德的非納粹化(Entnazifizierung)運動中,萊妮·裏芬施塔爾是希特勒情婦的各種八卦不翼而飛,就算1952年,西柏林法庭做出終審判決:“「萊妮·裏芬施塔爾沒有從事過應受懲處的支持納粹統治的政治活動,沒有緻力于建立與自己藝術事業無關的聯系,她與希特勒之間不存在暧昧關系。」”也沒能阻止謠言的傳播,而且她本人也因爲納粹時代巨大的成功更受到歐美電影人的排斥。
戰後,爲納粹工作過的卡拉揚、海德格爾等藝術家都恢複了正常的生活,隻有她孤獨地生活在慕尼黑郊外的寓所中。她常感歎:“女人,是不被允許犯錯的。”
當然,就像所有類現實劇情人物一樣,女記者認識的萊妮·裏芬施塔爾,其實是1993年個人傳記電影《圖像的力量:萊妮·裏芬施塔爾(Die Macht der Bilder: Leni Riefenstahl)》中的劇中人。
并不是現實世界的那個她,請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