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伏深深地吸了口氣,“我說什麽來着,咱們還是走吧,這裏在之前就發生過地陷,咱們下車之後,又不曉得從哪裏來了一隊鬼大兵。并且還是在這殺人魔王的陰廟裏面,我看這次咱們就是兇多吉少了。所以說,咱們還是走吧……”
我和崔明麗紛紛白了崔明伏一眼,這家夥當真是話裏藏話,原來真正的意圖竟然在這裏等着我們呢。正所謂換湯不換藥,這家夥雖然是進了廟,但是對于我們來說,他的本身依舊是沒有改變,依然跟之前是一模一樣的。
“得了,重要的話不要再講第二遍了,我們也不想再聽了。”我做出了一個“打住”的手勢,而此時,崔明麗卻走到了廟門口。
我順着她的目光朝着外面看去。我們首先看的是天空,此時,天空之上還算是晴朗,可以看清楚星辰排布。這是在觀“七關”!
在茅山術中,所謂七關,即雲墾關、尚冂關、紫晨關、上陽關、天陽關、玉宿關和太遊關,分别與北鬥七顆星,也就是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相對應,七關代表着任何一個城市農村或人口集居地的生氣流向。生氣大體上代表陽氣,但比陽氣涵蓋的範圍的更廣,傳統意義的陽氣,即指人身上的氣息,但生氣則是對包括人在内,所有生物身上的生命氣脈走向,按科學的解釋,就是生物電産生的磁場走向。
北鬥七星繞北極星而行,一年轉一圈,每天的位置都會有微小的變化,但幅度非常小,9天中北鬥星的變化,就是肉眼能夠看出位移幅度的最小限度,所以在茅山術中,九天是一個觀星周期,這個周期在茅山術中成爲“沖九之數”。
北鬥星的位移,是地球公轉造成的,公轉到不同的位置,當地的生物磁場也就是生氣流向便會産生變化,人體受這個影響,在不同的時間看北鬥星,各星的亮度是不同的,但觀星一定要符合沖九之數的原則,沖九之數不但是觀星周期,更是一個地方的七關位置的變化周期,9天之内,七關位置不變,氣脈走向也就不變,所以,沖九之數的最後一天,便是茅山術施術的最佳時機。
北鬥各星的亮度發生變化,便可根據茅山術中的“天演局通則”的算法推算出當地七關的方向,例如貪狼、巨門始明而暗;祿存、文曲、廉貞始暗而明;武曲、破軍始明而終,則雲墾關置乾位、尚冂關、紫晨關置巽位、上陽關置離位、天陽關置震位、玉宿關至艮位,太遊關便置坎位,如此排列組合,在“天演局通則”中共列了181種,基本上涵蓋了七星明暗變化的所有排列。
在茅山術看來,把氣脈圖直接畫在地上會破了地氣,所以隻能用房檐上的土先撒一層,以讓這張圖“離地而行”,不破地氣。
之後,我們開始觀望起這裏的具體地勢來:
寺廟本就屬陰,自古來更有“甯住廟前,不住廟後”之說,原因就是因爲寺廟聚陰,不利于居住,而寺廟後身的陰氣更要大于廟前的陰氣,容易招惹不幹淨的東西,在《茅山術志》中,平原地區有兩種特殊情況,陰氣強度是可以和山中的“聚陰池”媲美的。
其一是寺廟周圍是空曠的空地或田野,這樣四周的陰氣便會被寺廟吸過去,形成一個類似于漩渦的效應,此時漩渦中心的就是寺廟的陰氣強度便會積聚且不易散發,且四外的遊魂野魄也會被吸引過來,如果怨氣不是很重的話更是很難脫離,這種情況在茅山術中稱爲“旋魂甏”,甏是大甕的意思,其含義就是冤孽會存于以寺廟爲中心的漩渦中央,不會外侵,也不會主動招惹生人。
第二種情況便是寺廟四周環境空曠且有墳地,這樣的話,新死者的魂魄也會被吸入陰氣的漩渦中難以脫身,本來能投胎,這下不能投胎了,日久天長必生大怨,很容易形成禍患,這類情況在茅山術中成爲“旋魂庋”,庋字是物品架子的意思,也就是說,“旋魂庋”中的魂魄如果怨氣積聚到一定地步,是會主動攻擊生人的,相比起前者“旋魂甏”,後者更危險。
而如果寺廟長期無人敬拜或無人居住的話,這兩種情況的嚴重程度則會加重,這也是之所以規模比較大的寺廟都願意修在山上的原因,山中陰陽自成體系,與平原地區是截然不同的,一些中小規模的寺廟即便是修在平原地區,也會作一些防護措施,例如修塔、隔河、開渠瀉陰等等。
“有些不是很妙,這裏的怨氣很重啊……”我自言自語。
“确實是這樣子,我倒是覺得在這裏建造陰廟,貌似并不是爲了歌功頌德,應該有更加深層的一些意義,隻是這意義肯定不是正面的。”崔明麗的話不由得讓人心中一驚。
但當我們回到了廟裏面的時候,嘟嘟卻繞着廟頂在四處飛舞着,且看其的姿勢,倒是頗爲自由自在,隻是他仿佛是在廟頂之上看到了一些東西。
“你這個家夥,你能不能給我安靜一些?”我看着正在頭頂之上飛舞的嘟嘟,心中頓時煩躁無比。此時,嘟嘟卻沖着我做了一個鬼臉。
“韓小天,你别張口就罵人行不行,你也不看看,這廟頂之上是什麽東西?”嘟嘟一邊說着,一邊沖着翻白眼。
我趕緊舉起了手中的手電筒,當我照到廟頂上方的時候,我也被驚了一下。
“明麗,你看這是什麽?”我問。
“面然大士……”崔明麗深吸了口氣。
面燃大士也稱面燃鬼王、焦面大士、焰口鬼王,俗稱大士爺、大士王,在道教神銜“幽冥教主冥司面燃鬼王監齋使者羽林大神”或者“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簡稱羽林大神、甶孑大帝,尊稱爲普渡公。
不少地方中元節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大士爺,信衆認爲,農曆七月,所有在陽世的亡靈,都歸“大士爺”管理。台灣嘉義民雄有專門祭祀大士爺的大士爺廟。
面燃鬼王的典故出現在“阿難遇面燃鬼王”的故事。佛陀的重要弟子阿難在林間修習禅定時,忽然看見一位渾身皮包骨、滿臉火焰熊熊燃燒,痛苦異常的鬼王,來到面前,鬼王自稱“面燃”,說阿難三天之後将堕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各施一斛飲食,并供養三寶。
阿難向佛陀禀報,佛陀教阿難《陀羅尼施食法》,陀羅尼加持過的食物成爲法供,上奉佛法僧三寶,平等下施餓鬼等衆生。能消除衆鬼的痛苦,令他們舍去鬼身,生于天道。阿難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設“面燃大士”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獲得解脫。
“面燃鬼王”究竟爲何邂逅阿難,佛教說法有數個:一是他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他原爲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爲護持中元普渡事項的神明。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蓮華經》中,觀音大士“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鬼王身而爲說法”,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衆生的需要而産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不宜動貪愛及悭吝想,以免堕入餓鬼心識,成爲“面燃”眷屬。
道教的說法則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主宰諸鬼,護佑冥、陽兩界。平時居沃焦之山下,爲陰間諸鬼之統帥,在地官大帝赦罪之月,負責中元節監督亡魂享領人間香火事宜。也有靈寶派等一些派别的說法,認爲有“何将軍”、“喬将軍”兩神分任此職。如宋末元初林靈真所撰《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寫爲“北魁玄範府神虎何喬二大聖”。
華人民間則多采佛教說法,無論是中元盛會,或是各種類型的超度法會與齋醮,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
中元節祭亡魂前,一般都先拜大士爺,有些慎重的信徒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畫像、木石雕像祭祀,并将大士爺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待到七月一過,一般會火化大士爺像,送其登天。
在南洋,華僑風俗,中元普渡時,會懸挂寫有“南無渡孤拔苦阿彌陀佛”或“南無分衣施食阿彌陀佛”之類的幢幡于大士爺神像之側,如書“渡孤拔苦”是希望佛祖超度亡靈往生佛國,若寫“分衣施食”,則指祈請阿彌陀佛助大士爺,平均分配紙錢、衣物、食品予衆家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