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面前的那些痋術師卻紛紛地散開,頓時便聽到了整齊劃一地腳步落地的聲音——“嗵”!以及那些招魂幡在夜風當中獵獵的聲響,傳到耳朵裏面,頓時讓人不住地發着抖。
此時,我們三個卻看到了前面的一幕,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隻見在我們的正前方,除了桑林婆婆的那口“九龍擡屍棺”之外,竟然還有一口棺材,我定睛一看,那棺材竟然是……
“什麽?”我喉結湧動,即使我已經很控制我自己了,但是看到了面前的一幕,我仍舊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我深深地吸了口氣,把自己澎湃的心情給漸漸地壓了下去,因爲出現在桑林婆婆棺材旁邊的,赫然就是一口船型棺材。
并且……我定睛一看,在這船型的棺材的外觀上面,竟然刻着一系列的圖案,隻見第一個圖案是一個人雙手向上托舉,正在擡頭仰望着天上的星星。
而第二幅圖竟然是一個人跪在了地上,貌似在地上尋覓着什麽東西。若是我沒有猜錯的話,這圖畫應該講的是尋龍定穴堪輿之術。
第三幅圖,則是男女房中陰陽調和之圖,這畫面着實有些辣眼睛。
而最後一副,則是一個人的面前有着一個丹爐,他的手中還拿着一柄蒲扇兒。
一共四幅圖,但是這幾幅圖所表達的意思我卻有些不明白,不由得微微地皺起了眉頭。崔明麗倒是拍了拍我的肩膀,“這是方術!是先秦的那些道術!”
“什麽?方術?”我吞了吞口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崔明麗卻沖着我微微地點了點頭,從她的目光當中我看出了堅毅的神色。
若是方術的話……我的腦袋不由得一疼,頓時一道白光從我的腦海當中閃現,我貌似懂得了一些什麽事情了。
方術,指方技和術數。而所謂方技,在古代指醫經、經方、神仙術、法術等等;術數指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數理。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方,道也。自軒顼已下,迄于堯舜,治道藝術方法甚多。
方法甚多。"古代把治方術的人稱作“方士”,他們是"神仙"的化身。神仙的最大特點在于:一是形如常人而能長生不死,二是逍遙自在,神通廣大。"方士"後來發展成"道士"即道教人士,他們以神仙崇拜爲獨有特點。
神仙傳說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一出自荊楚文化,一出自燕齊文化。《莊子》書中關于神人、至人、真人、聖人的文字,是對神仙形象最初的生動描述。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這種神人、聖人不食人間煙火,不怕水火侵害,騰雲駕霧,來去自由。自己升天,"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鸾皇爲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吾令鳳凰飛騰兮,又繼之以日夜。"
駕青虬兮骖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既有這種神仙幻境,必有認真的追求者,而關鍵是如何突破生死大限,實現個體永生,于是有"不死"之方出現。
古代關于方術的記載很多。而史書之上也有記載有人獻不死之藥于荊王。
另外的一些典籍當中也提到"客有教燕王爲不死之道者"。神仙傳說流行較廣,而神仙方術的熱衷者主要是諸侯王,兩者同時盛行的地方是北方燕齊一帶。
燕齊地臨大海,海天的明滅變幻,海島的迷茫隐約,航海的艱險神奇,都引發出人們豐富的聯想遐思。
齊國都城臨淄的稷下學宮,在戰國時期人才荟萃,百家争鳴,黃老思想十分活躍"黃老之學在曆史上有過重大影響,并逐漸演變爲一種信仰,還從中發展出早期的道教之一太平道,後雖被鎮壓,但齊東信道之風長期不衰"!
其次,膠東半島三面環海,群山環抱"海天明滅,變幻無窮"海島迷茫隐約,引人入勝,航海艱險神奇富有刺激,海産豐富多彩,招人喜愛"特别是神奇的海市!山市,更易引起衆人對神仙生活的向往和遐思"。
這裏自古以來就有着濃厚的神仙傳說氣氛,是中國神話兩大來源之一的燕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渤海之東有大壑,名“歸墟”,中有岱輿、員嬌、方壺、流洲、蓬萊五仙山,“其上台觀皆金玉,禽獸皆純編,珠纖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長生不老。最後二山飄去不知蹤迹,隻剩下方壺(方丈)、瀛洲、蓬萊三山了。
神仙方術自秦漢以後發展更烈。秦始皇并有天下後,多次東巡沿海,冀有所得,派遣徐福發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仙藥。徐福又稱徐巿,秦時方士,爲迎合始皇的迷信長生,上書說海上有三座神山,請得童男童女數千人,乘樓船入海,結果一去不返。
秦始皇還派過韓終、侯公、石生等求仙人仙藥,結果用費甚巨而一無所得。雖然"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史記》又說,這種方術"祠竈則緻物,緻物而丹砂可化爲黃金,黃金成以爲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禅則不死,黃帝是也"。
有人還說"黃金可成,而河漢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緻也"。方士們編造出黃帝鑄鼎、騎龍升天的神話,引得帝王大發感慨說:"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帝王一人好之,上下萬人趨之,"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自此之後,方士言神祠者彌衆"。《史記》說與鄒衍同時,"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皆燕人,爲方仙道,形皆銷化,依于鬼神之事"。
方術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巫史。由于古代社會生産力和科學知識所限,人們相信天主宰着一切人事,人間的統治者受命于天,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風雲雨雪、山川草木、鳥獸蟲魚等的變異,視爲災異和祥瑞的征兆。
相傳有“明堂羲和蔔史”等官吏專門觀天文、察時變、紀吉兇,用蔔筮來傳達天的意旨,并用祭祀來消災祈福。在龍山文化遺存中有大量燒灼過用作占蔔的獸骨,說明這時已有了預蔔命運的占蔔。
商代的甲骨蔔辭中,有許多日食、月食和風雲雨雪及祭祀天時諸神的記錄。周代認爲天道與人事互相感應,人的行爲能感應上帝,“天命靡常”,人君“敬德保民”,就能“祈天永命”。
春秋時,人們把天上的十二星辰和二十八宿跟地上的州、國位置相對應,稱爲“分野”,以星宿的變異來比附州、國吉兇,使得天人之間發生更密切的關系。
而此時,我再次看向了那四幅圖,當即恍然大悟,方術若是細緻劃分的話,便可以分爲四大類,分别是,占星術、堪輿術、房中術和煉丹術!
占星術起源很早,是以觀察星辰運行予言人事禍福的一種技藝,它充斥着中國曆史進程,每個朝代每個帝王都采用占星術,其精華是“天人感應”。
堪,天道也,輿,地道也,天地之代名。懷有此種技藝的人稱“風水先生”,研究住宅基地或墳地的形勢,又稱相宅墓地之法。又有算命先生,看八字,用易經陰陽五行推演人的命運,在舊社會很流行。
第三則爲房中術,在中國古代非常發達,是國人對性生活的深刻認識。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房中術出現很早,但直至魏晉南北朝才基本形成體系。
最後則是煉丹術,是以煉制長生不老藥爲目的的方術,源于秦漢,屬于道教,内容十分龐雜,大緻可分爲内丹和外丹。
“原來如此!”我默默地說了這句話,崔明麗回頭看我,但是從她的目光裏面,我卻沒有看到一絲訝異的成分,反倒是覺得她的目光十分的輕柔,并且帶着一種貌似“我早就料到了的意思。”
在這黑苗寨子崖葬的地方,竟然出現了這船型的懸棺,并且在這懸棺之上還有代表方術地四幅圖話,這麽說來,這一切的一切,都跟那南越王國是脫不了任何幹系的了。
“護身符,白矖……”我默默地摸索着,從自己的脖子上面把這護身符解了下來,再次交到了崔明麗的手中,“帶上它!”
我的話不容置疑,也不允許崔明麗有任何的反悔的餘地,崔明麗想掙脫我的手,但是看到我堅毅的目光之後,便也不再說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