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崔明伏貌似心有餘悸,“我不是惡心,而是恐懼。天兒,雖然這麽說很沒出息,但是你不覺得若是對付起魑魅魍魉,那絕對是咱爺們兒在行,但若對付起那活人之流的話,肯定會是他們這苗疆蠱師,但是卻沒有想到,這些不曉得從哪裏冒出來的痋術師更加厲害,竟然可以把一個黑苗寨子的控制權都可以搞到手中,可以想象其厲害的程度,俨然已經超過了我們所想象的了!”
我深吸了口氣,對于老崔的這些話,自然是無比贊同。若是留在這裏,去面對巫虺文還有那一群該死的痋術師們,自然是九死一生,但若是不留在這裏,我們三個徑直回家的話,那真是對不起桑林婆婆,所以這讓我們心裏恒生恐懼。
但我們三個仍舊是留下了,巫虺文或許看我們态度十分的堅決,于是也沒有再多說什麽,倒仍舊讓小雲照顧我們的食宿,對我們仨個人的仍舊和之前一樣,勤謹恭謙虛,十分的客氣,但我仍舊覺得這老犢子的心裏面,隐匿着十分陰鸷的東西,這東西讓人十分的不寒而栗。
想在竹林裏面的那些人,哪個不是有一些神通在的,不是照樣被這群痋術師做成了“痋人”了嗎?這麽看來,我們若是留在這裏,一個不小心的話。
我又看向了小金子,此時它已經把那蟲子給吃完了,若是我們沒有注意,這蟲子直接進入我們的身體内部,而後在我們體内産卵繁殖的話,後果不看設想。
"痋人"指一種身體特征酷似于人類的大蟲,這種身體肥碩的大蟲依靠蠕動爬行。古時滇國人崇尚巫術迷信妖法,研究出一套利用"痋術"将怨念附到生物上的巫術。怨念的力量很強大,人和生物被其控制後就會發狂瘋癫,兇殘成性。山海經曾記載過古代滇國的邪惡貴族爲統治周邊小國,利用"痋術"将奴隸異化成魔物,殺的周邊小國俯首稱臣的傳說,想來"痋人"與這些魔物有所關聯。
野史中,曾經提到過利用"痋引"使婦女感孕産蟲卵之事,一定要等到十月懷胎生産時,将女子折磨至死,這樣她臨死時的恐懼與憎恨,會通過她的身體,傳進她死時産下的蟲卵裏,這樣才有毒性,這是"痋毒"中很厲害的一種。
這兩天倒是也閑來無事,但在第三天的時候,桑林婆婆便要出殡了,這巫虺文老犢子便又來到我們的面前勸我們不要參加送葬了,“各位,恕老朽直言,各位還是不要去了,畢竟那山路比較崎岖,各位……”
他說到這裏,我們便打斷了他的話,看到了我們一個個态度堅決的樣子,他也不再勸說了,倒是悻悻的走到了一邊,之後竟然給我們拿來了三件大紅色的喪服。“這個是我們爲客人準備的喪服,您三位換上吧……”
我們三個面面相觑,還當真沒有見到過大紅色的喪服。
對死者表示哀悼而穿用的禮服。晚輩爲長者服喪穿用的喪服稱孝服。由于民族風俗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喪服十分複雜。中國古代喪服自周代已用素服,均取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喪重輕﹑做工粗細﹑周期長短,分爲5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斬衰最上,用于重喪,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緝邊縫,出殡時披在胸前;女子還須加用喪髻,俗稱披麻戴孝。五服以外的遠親喪服,隻需袒免,即袒露左臂、免冠括發。五服制度曆代延續并有所變化,至今已不多見。
喪服之禮,在清朝便形成,旗族人因大小有個一官半職,雖隻是一名"馬甲",隻有二兩銀子錢糧,也不免有些官派,喪服便也官樣起來。滿蒙旗族男子喪服,穿"四開啓孝袍子",小領鈕扣和大褂一樣,除左右開啓外,前後還有兩開啓和袍褂的袍子一樣。
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親穿"大莊粗布"孝袍,衣邊外吐,謂之"吐邊孝"。不釘鈕扣,隻釘布條,系粗布孝帶。頭戴青布小帽,隻安青線帽頂,不用白帽結,足穿青布靴,鞋上也不蒙白布。孝服至輕,除孝袍吐邊外,幾乎看不出是親喪來。
本族人丁,孝袍用"絨花粗布"縫制,唯胞侄爲胞叔服孝也應穿大莊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兒子爲父母穿孝一樣,分别隻在領子。子用白領,侄用青布領。凡穿絨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系布條而釘紐袢。。
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藍綢卷頭、挽袖,甥婿的區分,隻在馬褂的有無。以前辦喪事并沒有遞送紙花的辦法,一律全送孝帶。至親送絨花粗布孝帶,遠親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帶,所以早年到人家吊祭,該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系帶,隻等在靈前行過禮後喪家必用銅茶盤,雙手送過孝帶來,并說"您給免免罪",謂之"遞孝"。
滿蒙旗族婦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見,孝袍和男子沒有大的分别,隻孝袍不留開啓,孝帶系在腰中,并由肩上背過背後。旗族婦女因都梳"兩把頭",所以有"拆頭撂辮"和"不拆頭撂辮"的分别,又有"拆頭撂單辮"和"拆頭撂雙辮"的不同。
兒媳爲翁姑服喪也同樣拆頭撂辮,隻撂一個辮,可以用青頭繩系辮梢,翁死撂左辮,姑死撂右辮,這叫作"拆頭撂單辮"。扁方可用銀或白銅質而較長一點的,方以骨質爲孝重,銀、銅以短爲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長兩把頭扁方,并可戴耳挖首飾。耳環也有區别:妻光耳,媳系青線,侄媳可以戴白銀圈。
有拆頭撂辮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後,即由娘家人代将撂辮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将辮子撂下,隻妻子不再撂下雙辮,隻撂左邊單辮。
其餘諸人也照舊撂下,隻等出殡下葬之日在茔地梳上,便永遠不再撂下,專候百日脫孝。極遠族媳輩孝妝不拆頭撂辮,仍梳兩把頭,将左或右一把拆開以死者男左女右爲分,梳一小辮。頭上用絨花粗布作包頭,白頭首飾。
親家媳婦和甥婦用漂白洋布盤倆雙十字,交叉在兩把頭上,腦門不圍箍,戴點翠首飾,也可以用青布将黃首飾包紮代用。内侄媳婦不拆頭也不撂辮,但用絨花粗布包頭,作交叉十字,并将腦門箍着,以示和撂辮及洋布的區别。凡拆頭撂辮的,都應有跪靈陪孝的義務,甚至出殡後各回自宅也按着定制穿孝。
旗籍的喪禮由清中葉以後事事講排場,禮節儀式雖極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較比漢人卻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内衣是不注意更換的。孝期是爲母親服三年喪,爲父親服二十七個月喪。隻在百日之内穿孝袍,過百日即換青衣,以至除服,并沒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喪制。尤其出閣的閨女,孝服更輕,和甥婦差不多,外孫也不跪靈,這個原因是根據清代帝室對于外戚"尊而不親"的緣故。
漢軍八旗編入的成份很複雜,大部是明代居住滿洲的漢人及入關後編入的河北、山東各地的漢人。此外還有清真教入漢軍旗的,俄國阿拉巴金人、朝鮮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包括在漢軍旗内。
因此,漢軍旗人的喪禮在清初時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禮,俄羅斯牛錄下旗民還守東正教禮外,其餘的和滿蒙旗已大緻一樣了。
漢人喪服極其隆重。男子孝服以前是:頭戴白孝帽,上綴棉花球,穿大莊粗布孝袍,白鞋。近年改用外省喪服形式,麻冠、披麻,穿大領孝衣、白鞋。在穿孝服時,裏面也要換成灰布襯衣。
漢人婦女孝服講究是"麻花包頭"和"搭頭布"。用孝布擰成麻花箍在頭上,謂之麻花包頭;下墊方孝布,謂之搭頭布。凡梳"蘇州撅"、"喜鵲尾"、"平三套"的妻媳或直系婦女,都要先換白纂,或用白布包好,換系白頭繩,然後戴搭頭布,上包頭。
麻花包頭分三種,以花少爲孝。妻子和兒媳戴麻花包頭,親侄媳戴雙麻花包頭,孫媳或遠房侄媳戴擰三花麻花包頭,都穿肥大孝服,不系孝帶白鞋。出嫁和未嫁已梳頭的女兒戴擰雙花或三花包頭。遠族晚輩和親戚家婦女隻戴單層擰燕窩包頭。
甥女和遠戚應穿漂白洋布孝服的,就隻圍一窄箍,或戴一白福字罷了。未出嫁且未梳頭的女兒、孫女,用長孝帶圍一寬箍,結于頭後,下垂脊背。至于孝服的吐邊、收邊,與旗籍大緻相同。守孝、親喪例定三年,百日脫大孝後,仍穿本年白孝。第二年穿灰素服,第三年穿青素服。
“草,我這麽大,還是第一次看到這大紅色的喪服……”崔明伏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