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點了點頭,三個人便繼續往這竹林深處走了進去,越往深處走,這竹林當中越是飄蕩着一股乳白色的氣體,崔明伏猛地捂住了口鼻,“他娘的,真晦氣,這可别是瘴氣啊,韓小天,明麗,咱們還是回去吧……”
崔明伏一邊說着,一邊便要作勢往回走,可我卻覺得這貌似不是瘴氣。
瘴氣是熱帶原始森林裏動植物腐爛後生成的毒氣,主要原因就是無人有效地處理動物死後的屍體,加上熱帶氣溫過高,爲瘴氣的産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瘴”并非一定就是“氣”。宋方勺《泊宅編》載:“虔州龍崗、安遠二縣有瘴,朝廷爲立賞添俸甚優,而邑官常缺不補。他官以職事至者,率不敢留,甚則至界上移文索案牍行遣而已。”中醫中的瘴, 指南方山林中濕熱蒸郁能緻人疾病的有毒氣體,多指是熱帶原始森林裏動植物腐爛後生成的毒氣。
它是古代壯族地區的常見病,廣西素有“瘴鄉”之稱,——“瘴,兩廣惟桂林無之,自是而南,皆瘴鄉矣”,廣西氣候炎熱、多雨潮濕,是導緻瘴氣的主要原因,宋代壯醫不僅對瘴氣的病因病機有所認識,而且進行了初步的分類,并運用當地的方藥進行治療。壯醫所說的瘴氣包括許多疾病,并不是專指某一個病。
故古人曰:“南方凡病,皆渭之瘴”,瘴氣,壯醫按發病季節分爲青草瘴、黃梅瘴、新禾瘴、黃茅瘴;按症狀表現及性質分爲冷瘴、熱瘴、啞瘴,在與瘴氣作鬥争的實踐中,壯醫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除了唐宋時期的本草著作收載不少嶺南治瘴的藥物外,《嶺南衛生方》記載了大量的嶺南人治瘴經驗。
而湘西也多瘴,瘴氣是山林惡濁之氣,發于春末,斂于秋末。各路的瘴氣都是清明節後發生,霜降節後收藏,獨有自南交(越南南部)以南以西的瘴氣卻不如此,可以說四時都有的。四時不絕,尤其以冬天、春天爲最厲害,與别處不同。
多瘴的地方,它那個山嶺差不多是純石疊成,一無樹木,雨淋日炙,濕熱重蒸,加以毒蛇、毒物的痰涎、矢糞,灑布其間,所以那河流溪水不是綠的,就是紅的,或是腥穢逼人的,這種都是釀成瘴氣之原因。此地山上,林樹蓊翳。空氣新潔,瘴氣自然無從而生了。
而瘴氣也分爲有兩種。一種是有形的,一種是無形的。有形的瘴如雲霞,如濃霧。無形的瘴或腥風四射,或異香襲人,實則都是瘴氣。還有一種,初起的時候,但見叢林灌林之内燦燦然作金光,忽而從半空墜下來,小如彈丸漸漸飄散,大如車輪忽然進裂,非虹非霞,五色遍野,香氣逼人。
人受着這股氣味,立刻就病,叫作瘴母,是最可怕的。有些地方瘴氣氤氲,清早起來,咫尺之間人不相見,一定要到日中光景,霧散日來,方才能辨别物件,山中尤其厲害。所以居民曉起行路,必須飽食;或飲幾杯酒,方可以抵抗瘴氣,否則觸着之後,一定生病。夏天甚熱,揮汗如雨,但是居民終不敢解開衣裳,當風取涼,夜間就卧,必定密閉門戶,這些都是爲防有瘴氣侵入的原故。
但是這瘴氣若是真中了的話,到也算是比較兇戾的一種疾病!
醫古文當中也有雲:夫嶺南青黃芒瘴,猶如嶺北傷寒也。南地暖,故太陰之時,草木不黃落,伏蟄不閉藏,雜毒因暖而生。故嶺南從仲春訖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訖孟冬,行黃芒瘴。量其用藥體性,嶺南傷寒,但節氣多溫,冷藥小寒于嶺北,時用熱藥,亦減其锱體,三分去二。但此病外候小遲,因經絡之所傳,與傷寒不異。然陰陽受病,會同表裏,需明識患源,不得妄攻湯艾。
假令宿患痼熱,今得瘴毒,毒得熱更煩,雖形候正盛,猶在于表,未入腸胃,不妨溫而汗之。已入内者,不妨平而下之。假令本有冷,今得溫瘴,雖暴壯熱煩滿視寒,正須溫藥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藥下之。一日二日,瘴氣在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若寒氣在表,發汗及針必愈。三日以上,氣浮于上,填塞心胸,使頭痛胸滿而悶,宜以吐藥,吐之必愈。五日已上,瘴氣深結在髒府,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
瘴氣,惟東南之域乃有之。蓋嶺南地氣卑濕,霧多風少,且以冬時常暖,則陰中之陽氣不固,夏時反涼,則陽中之陰邪易傷,故人有不知保重而縱欲多勞者,極易犯之,以緻發熱頭痛,嘔吐腹脹等證。蓋重者即傷寒,輕者即瘧疾,第在嶺南病此,則均謂之瘴耳。然陽氣外浮之鄉,必内多真寒而外多假熱;陰氣不固之人,雖外有邪證而内必多虛,此則嶺南瘴疫之大概也。
但予未經其地,此不過億度之見耳。及閱諸家之論,最多得理,足征予言之不誣也,謹詳錄在下,以資擇用,庶臨證者可無惑,而病此者得所賴矣。又細察諸論,亦已詳悉,第病其用補之法猶有未盡,若值内傷虛損之甚而病此将危或難愈者,必以前瘟疫門治法參而用之,則庶乎有濟!
可是面前這一團乳白色的氣體,我卻怎麽也不覺得這就是瘴氣,我努力地嗅了嗅,這氣體卻沒有任何的味道,可卻帶着一股不尋常。
“韓小天……”清脆地童聲響起,同時也伴随着一聲清脆的蛙鳴,嘟嘟和黃金蛙便又再次出現在我的面前,黃金蛙的兩個鳴囊也逐漸地變大,嘟嘟也鼓起了自己的小胸脯,他們竟然朝着前方慢慢地飛了過去,引得周遭的樹木沙沙作響!
“這裏有股死人的味道……”嘟嘟一邊朝着前方飛着,一邊悠悠地說着,這下子搞得我們三個的心裏面也開始變得毛毛的,我的個去啊!
在竹林當中走着,乳白色的煙霧變得越來越淡,我們也逐漸地走到了林子深處,隻見地上跪着一群人行的陶俑。
“靠,這裏怎麽這麽多的鬼東西啊?”崔明伏一邊罵着,一邊閃了一個趔趄。
陶俑在古代雕塑藝術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藝術品的一種。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開始将泥捏的人體、動物等一起放入爐中與陶器一起燒制。到了戰國時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多兵馬俑氣勢壯觀,令人歎爲觀止。山東陶樂舞雜技俑、四川陶說唱俑、河南技樂俑等等形象真實,栩栩如生。
俑的使用是爲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繼續如生前一樣生活,所以俑真實負載了古代社會的各種信息,對研究古代的輿服制度、軍陣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中國古俑在其盛行的從東周至宋代的約1500年中,彌補了同時期地面雕塑在種類及完整性上的重大缺憾,爲我們勾勒出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脈絡以及曆代審美習尚變遷的軌迹,成爲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資料。
商周時期的陶俑給人以樸拙疏略,處于雕塑藝術的初級階段,春秋戰國時期簡潔生動,秦代已經達到了準确寫實的娴熟程度。漢代陶俑的種類、數量、材質、水平等都達到了新的高度,陶俑造型優美,動作滑稽可愛。
隋唐時期陶俑的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牽駝、牽馬、戲弄、騎俑、胡俑成爲這一時代的常見種類。尤以色彩斑斓、奇偉多姿的三彩俑凝堪稱中國陶俑的壓卷之作。及至五代,陶俑之風大變,鎮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視。宋代以後,葬俗轉易,尤其是焚燒紙在喪葬中的盛行,陶俑的使用驟減,至清初遂告絕迹。
随着收藏者的增多,制假者已将目光轉向陶俑,他們主要是利用真俑翻制模具,用古人曾用之原土制成陶俑,埋于地下,使其生有土鏽,或用白芨(中藥)熬成稀水,刷在假俑上,再撒上原土,如此數十次,與真陶俑難以分辨。鑒别真僞,主要觀察土鏽,古代陶俑必有土鏽,且與原物凝結一體,難以刮掉。作僞陶俑則輕易可去除。
但是面前的這些陶俑,卻是都跪在了地上,并且從它們那細微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來,這些人俑都是痛苦的神色,仿佛如同受刑似得跪在了地上,并且從他們的發型上來看,這些人明明就是我們當代人。
“我擦類……”崔明伏往後閃了一下,差點撞在了我的身上。
“我靠,老崔,你他媽站好行不行,你這是想幹嘛?”我沒好氣地吼道。崔明伏卻用手指戰戰巍巍地指向了前方陶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