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這種十分奇特的趕屍行業,隻有湘西才有。死屍怎麽會被活人趕着走,很多科學家在進行研究。各說不一。說不定有一天,會使這一常人難以理解的奇特行業和現象,得到應有的科學解釋。
然而,另一種說法是, “趕屍”其實是黑幫的走私活動,借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争相走避的隊伍,掩飾販毒非法行爲。
說到這裏,陸七八倒是十分的興高采烈,“之前來湘西這邊旅遊的時候,見過路旁攤開着的紙處,上面大書 ‘包吆死人過省’六個大字。當時并不理解這幾個字究竟是什麽意思,但是現在才算是徹底弄清楚……”
俗話說,“狐死正首丘”,中國人特别眷戀自己的鄉土。不管怎樣,葉落必須歸根。客死異地的遊子,本人的意願一定要入葬祖茔;孝子賢孫必得搬喪回籍,親友相知也都有資助此事的義務。
一時還不可能,便隻好權厝,除了顯宦富家,此舉又談何容易!應運而生則有“吆死人”這種七十二行以外的職業出現(吆是吆喝的意思,實際的行動是趕,但趕這個行動一般是伴以口頭發出的聲音來助成,如趕雞、趕豬就稱作吆雞、吆豬,趕死人也就叫吆死人了)。
據說這種職業出于“河南教”,故連稱“河南教吆死人”。但“河南教”是怎麽一個形式和内容,正式名稱是否如此,甚至是否是“河南”這兩個字,筆者雖曾訪問了很有閱曆的老人,仍不得其詳。
可爲數不少的老人都說親眼看見過鄉關大道上硬有死人在走路,千真萬确!沈從文在他的一篇文章裏寫道:“經過辰州也就是今天的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會趕屍。若眼福好,必有機會看到一群死屍在公路上行走,汽車近身時,還知道避讓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樣。”
說起趕屍的起源,民間有書記載道:相傳幾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蚩尤率帶兵在黃河邊與敵對陣撕殺,直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打完仗要往後方撤退,士兵們把傷兵都擡走後,阿普蚩尤對身邊的阿普軍師說: “我們不能丢下戰死在這裏的弟兄不管,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好弟兄回歸故裏如何?”
阿普軍師說:“好吧。你我改換一下裝扮,你拿‘符節'在前面引路,我在後面督催。”
于是阿普軍師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的弟兄們的屍首中間,在一陣默念咒語、禱告神靈後,對着那些屍體大聲呼喊:“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爾安身斃命之所,爾今枉死實堪悲悼。故鄉父母依闾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爾魄爾魂勿須彷徨。急急如律令,起!”
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面規規矩矩向南走。敵人的追兵來了,阿普蚩尤和阿普軍師連手作法引來“五更大霧”,将敵人困在迷魂陣裏……
因是阿普軍師所“司”之法術讓大家脫的險,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于阿普老司最後所用的禦敵之實乃“霧術”,而“霧” 筆畫太多難寫,于是改爲“巫”!
其實,這巫字也是個象形文字:上面一橫代表天或者霧,下邊一橫則代表地,而中間的那一豎就表示“符節”了;豎的兩邊各有一個人字,右邊那個代表阿普蚩尤,左邊那個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要兩個人聯合起來才能作巫術。
“哦,這倒是,苗族的祖先貌似就是蚩尤大神!”崔明伏饒有興緻。
蚩尤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部落首領,以在涿鹿之戰中與黃帝交戰而聞名。蚩尤在戰争中顯示的威力,使其成爲戰争的同義詞,尊之者以爲戰神,斥之者以爲禍首。蚩尤也是苗族相傳的遠祖之一。其活動年代大緻與華夏族首領炎帝和黃帝同時。黃帝戰勝炎帝後,在今河北涿鹿縣境内,展開了與蚩尤部落的戰争——涿鹿之戰,蚩尤戰死,東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今天中華民族的最早主體。
關于蚩尤城的記載,古書有雲:“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涿鹿城東南六裏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并側流注阪泉”。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縣。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縣。阪泉在今北京市延慶縣。 新安縣有蚩尤屋場等。
他是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中國神話中的武戰神。曾與炎帝大戰,後把炎帝打敗,于是炎帝與黃帝一起聯合來戰蚩尤。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舉兵與黃帝争天下,在涿鹿展開激戰。傳說蚩尤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
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爲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爲“兵主”,即戰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
“嗨,還沒有見過真正的趕屍人,你可以介紹我們跟你那位朋友認識下,或許我們還可以成爲好朋友也說不定呢……”崔明伏這家夥的嘴巴,若是一打開,便閉不住了。崔明麗見狀便輕輕地咳嗽了一聲。
但是陸七八卻也拒絕了他所說的話,“哎呀,你可别啦,趕屍裏面也分很多派系的,我這個朋友的那一派,可不是什麽善茬兒子。”
這趕屍也分爲“三趕”和“三不趕”之說。凡被砍頭的,須将其身首縫合在一起,受絞刑的、站籠站死的這三種可以趕。
理由是,他們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氣,既思念家鄉又惦念親人,可用法術将其魂魄勾來,以符咒鎮于各自屍體之内,再用法術驅趕他們爬山越嶺,甚至上船過水地返回故裏。寫成一個“巫”字取而代之。
凡病死的、投河吊頸自願而亡的、雷打火燒肢體不全的這三種不能趕。其中病死的其魂魄已被閻王勾去,法術不能把他們的魂魄從鬼門關那裏喚回來;而投河吊頸者的魂魄是“被替代”的纏去了。
而且他們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來,舊亡魂無以替代豈不影響舊魂靈的投生!另外,因雷打而亡者,皆屬罪孽深重之人,而大火燒死的往往皮肉不全,這兩類屍同樣不能趕。
趕屍原本隻趕死在戰場上的屍,發展到後來,老司也幫那些被官府冤枉殺死的人趕屍回鄉。
“辰州符”趕屍的地域範圍往北隻到朗州不能過洞庭湖,向東隻到靖州,向西隻到涪州和巫州,向西南可到雲南和貴州。傳說,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國轄地,再遠就出了界,即使老司也趕不動那些僵屍了。
清朝以前每年秋分之後,各州府縣衙門都奉刑部的批文處決死牢裏的死囚。本地的死囚處決後自有其家屬收屍埋葬,而欲将被處決的客籍死囚搬運回故裏,通常一具屍首需要請四人擡運,花費較大,而請老司趕屍返鄉則相對費用少,并且可以保證中途不腐不臭,而被擡之屍一天以後就可能腐爛。
一般臨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親屬和同鄉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會湊一些銀子給他們請來的老司(慣例是各着青衣和紅衣的兩位),買好一應物品。
行刑當天,二位老司及助手以及幫忙的人都要在法場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頭落地。
一等到監斬官離開法場,紅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語,助手幫忙将被斬的客籍死囚身首縫合在一起,在由青衣老司将辰砂(最好的朱砂)置于死者的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闆心、腳掌心等七處,每處以一道神符壓住,再用五色布條綁緊。
相傳,此七處是七竅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爲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後,還要将一些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堵緊。相傳,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這樣做可将其留在死者體内。
最後,還要在死者頸項上敷滿辰砂并貼上神符,用五色布條紮緊;再給死者戴上粽葉鬥笠(封面而戴)。諸事辦妥,紅衣老司念畢咒語,大喝一聲 “起!”客籍死屍便會應聲站起……
又傳,自從苗族的七宗七族自大江大湖遷來濮地的崇山峻嶺之後,他們失落了 “五裏大霧”的法術,卻創造了煉丹砂的技法。一般說來,老司趕屍除須用祖傳的“神符”外,也萬萬少不了丹砂。
這丹砂以辰州出産的最好,因而也叫辰砂。而那趕屍之術,原叫 “辰州辰砂神符法術”,隻因名稱太長不好念,就簡單地叫成了“辰州符”.
“那你的那位兄弟是哪個派系的呢?”崔明伏又接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