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婆婆……”我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喊了她一聲,害怕驚擾到她。
“婆婆,是小天來了,您起來喝口水,您不是說有話告訴他嗎?”王嫂子慢慢地扶起了桑林婆婆,桑林婆婆的眼皮眨動了幾下,旋即慢慢地張開,側眼看向了我,“你來了……”桑林婆婆艱難地說了句,聲音沙啞地就仿佛是一個沙瓤西瓜。王嫂子趕緊把水端到了她的面前,平心而論,這麽些年,王嫂子對于桑林婆婆的照顧可謂是盡心盡力,也算是很不錯的了。
“婆婆,我在呢,您有話慢慢說……”我伸出手,輕輕地拉住了桑林婆婆的手,桑林婆婆的手也暖呼呼地,她反手握住了我的,我可以感覺到此時的她真的是很激動。
“小天啊,婆婆今天也算是到了該去地獄的時候了,以前,我總是很害怕這一天的到來,但是現在我看透了,我一點也不害怕了,死亡是一個終結,人生也是一個過程,沒有這一步,人生不能成爲完整……”桑林婆婆的精神突然變得很好。這讓我無限的意外,難不成現在的他當真是回光返照了嗎?
“您别這麽說,您……”話剛說了這麽多,我頓時覺得自己的嗓子裏面猶如骨鲠在喉,桑林婆婆是何許人也,她自己的命運,難不成她還不清楚嗎?
桑林婆婆深深地吸了口氣,“好了,孩子,不要再說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我也清楚自己現在是什麽情況,現在的我,身體就已經是千瘡百孔了,我知道自己的時日俨然不多了。那個小飛魚你不要我也可以理解,但是我死了之後,我也請你連我的身體還有小飛魚一起送到我們苗寨裏面去。”
桑林婆婆的手緊緊地握住了我的,她的眼睛無限渴望地看着我,我也看向了她,心中頓時一陣緊縮,“好的,婆婆,我答應你。”
落葉需歸根!這個道理對于他們這老一輩的人來說,是雷打不動的,何況桑林婆婆幫助了我這麽多,對于她臨終前這個要求,我肯定要滿足她。
“你去了之後,把這小飛魚給我們族長,他名字叫做桑林鲲,交給他,我才放心,否則的話,這小飛魚落在其他人的手中,我肯定是不放心的,孩子啊,有些時候,你做的是對的,小飛魚是好,但是也需要看看事情的兩面性,好的東西必定在某些時候也是一把雙刃劍……”說完了這麽多,桑林婆婆深吸了口氣。
而後,她轉頭看向了王嫂子,“這麽兩年麻煩你們兩口子了,就算是之前你們有做錯過一些事情,但是現在來說,你們也彌補了,我老太婆沒有什麽好說的,我知道你們給我選的有墓地,但是我也必須要遵守黑苗一脈的習俗……”
說完了這些,她沖着王嫂子擺了擺手,“出去吧,我們幾個說會話。”
王嫂子走出門去,但我總是覺得桑林婆婆肯定是想跟我們說一些悄悄話,所以才把王嫂子給提前支出去。
“小天啊,你不要以爲我是故意折騰人,隻是我們黑苗蠱婆原本就有違天道,所以死後必定要通過特殊的方式進行墓葬,那就是懸棺葬。”她幽幽地說到。
懸棺葬是中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屬崖葬中的一種。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頭置于崖穴中,另一頭架于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故名。懸棺葬工程艱險,耗資大,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懸棺”一詞,來源于梁陳間顧野王,其有言,“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 。
懸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粵、浙、贛、閩、皖、鄂等省,北方山西也有分布,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區和四川與雲南交界的珙縣、興文、筠連、鎮雄、威信等縣。與珙縣懸棺葬并存的還有崖畫。山西太原北邊的山上也有懸棺,就在中北大學對面的土堂村後面山上,山上有一條通往汾河二庫的公路,沿公路朝二庫走,就能看見懸崖上懸棺。
各地發現的懸棺葬,葬具與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區的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屬春秋、戰國之物。這一地區白崖懸棺的随葬品有龜狀木盤及大麻、苎麻、絲、棉紡織品殘片、殘竹席等。四川珙縣、興文一帶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長方形棺,其上爲人字坡蓋,屬元、明時期之物。珙縣洛表懸棺的随葬品以衣服爲主,其上裝飾繁缛,随葬的竹筷上寫有漢字。
遠古時代的人們到底是用什麽辦法把裝有屍體和随葬物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裏去的,就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問題。
最早對這個問題提出解釋的大概是南朝人顧野王,他把武夷山中擱置懸棺的崖洞稱爲“地仙之宅”,意思是神仙的墓葬之處。神仙有騰雲駕霧的本領,懸空置棺當然就不會有什麽困難。後人據此猜測,“雲是仙人葬骨”之處,故武夷山的一些洞穴也就有了升真洞、仙機洞、換骨岩之類的美稱。
《稽神記》中甚至有這樣的描寫:“建州武夷山,或風雨之夕,聞人馬箫管之聲,及明,則有棺椁在懸崖之上。”神仙已是幻想中的産物,而傳爲長生不死的神仙居然也會像凡人一樣死去,尤屬匪夷所思。不過這些說法既然得以流傳,至少說明古人多認爲若非神仙出手,僅靠常人是難以實施淩空懸案這種奇特的葬法的。
清許瓒曾《東還紀程》記載,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濱,逶迤高廣”,壁上鑿有十個洞穴,下臨絕壑,其中有個洞穴内藏有五具棺材,“舊傳爲沉香棺”,如果理解爲是沉香木制作的話,其分量之重自然又過于一般木棺。
這樣重的東西,又是怎樣把它擡升進壁穴裏去的呢?許瓒曾便向當地人請教,當地人也隻能提供先人的傳說,據講是趁沅江漲水時由“健鬼引絙而上”。如果此說屬實,那麽就還存在一種與從山頂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辦法:即利用水位擡高,以船載棺而将之運進預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鑿成的崖窦裏,等水位降低後,便有了石壁懸棺下臨絕壑的奇特景觀。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将仙逝者連同裝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挂(置)于懸崖半腰的适當位置。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鑿孔,椽木爲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約壁上開鑿石龛,屍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岩溝、岩墩、岩洞置放屍棺……人死了,要找個歸宿,要爲失去靈魂的軀殼找一個妥當的安置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懸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樣平常。
有這樣一側以轶聞:1933年,一位姓陳的地方官爲了探究僰人懸棺的奧秘,雇用兩名樵夫,從豆沙關的絕壁上掀下兩具懸棺,其中一具運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學供考察、展覽。未久,兩名樵夫均意外慘死。翌年,一位大号熊廷權的赈災的官員,公務之餘,到省立二中參觀,看了懸棺及棺木中遺骸,又詢悉慘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對校長再三進言:“文王澤及枯骨,古人遺骸何當玩弄?請以禮瘗之”。校長隻得将懸棺遺骸歸葬。這位熊大人仍難以心安,又顫顫驚驚地寫了一篇诔文:“霜凄凄兮露瀼瀼,風雨剝蝕兮日月迎将。翳何人兮骨骸堅強,胡不速朽兮戀此高崗。惡有報兮善有慶,毀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廣大兮地厚無疆,以爲宅兆兮永此潛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萬歲兮無厲無殃”。敬鬼神而遠之。
豆沙關懸棺在鹽津縣豆沙鄉石門村關河南岸的絕壁上,緊傍213國道。秦開“五尺道”、漢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橋閣、唐開石門道,都無一例外地選擇豆沙關作爲人滇的門戶。“關津樞紐”,“南滇鎖鑰”,名不虛傳。關河北岸,“五尺道”貴迹、石門關古城堡、唐貞元十年禦史中丞袁滋冊南诏題名摩崖,昭示着這裏曾有過人文蔚起的繁榮。關河南岸,削壁騰立,參天而起,高達四五百米,懸棺就存放于絕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内。
20世紀30年代調查有棺40多具,此後或堕落入關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測者破壞,今仍存有10餘具。遠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勢将傾倒的絕壁的陰影中,屍棺累累,淩空懸置,确實會讓人生出許多難以言喻的思緒,臆想出許多神魔怪異的故事,難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萬歲兮無厲無殃”。
“好的,婆婆……”我握緊她的雙手,“我答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