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的身子抖動着,旋即慢慢地彎曲,佝偻的程度,貌似那頭馬上就可以貼着地面了,此時,它一身的長袍赫然褪下了去,慢慢地露出了原本的模樣——卻是一隻堪比中型犬的黃鼠狼。
這是它成爲妖形的模樣,我有些吃驚,黃大仙怎麽會突然間以它的真面貌來示人呢?随後,它慢慢地張大了嘴巴,這嘴巴張開,一股黃色的氣體噴出,一股奇異的味道襲來,這味道直直地把人的眼睛給沖的睜不開來。
“嗨,這老黃,還是這個不愛洗澡,你看看這體味兒臭的,幾乎可以把人給熏暈了……”灰仙搖動着手中的白紙折扇,有些煩躁地皺着眉頭。
看到這一幕,我赫然覺得,貌似我小時候看得動畫片《邋遢大王奇遇記》當中,很多東西都是假的吧,這灰仙真的是有潔癖。
“吼——”黃大仙發出了一聲低沉的吼叫聲,旋即它慢慢地擡起頭來,直起了身子,此時它的手中也出現了一顆珠子。我定睛一看,是一顆黃的透亮的珠子,在他的手中散發着柔和的光輝。
“這是……”看到了這顆珠子,我趕緊迎了上去。
黃大仙氣喘籲籲,貌似很累,它試了試額頭上面的汗珠,“這是我的一顆妖丹,放在你這邊,有什麽事情,我可以即使聯系你,小天,你現在也可以靠着它來修煉内力,你們陸判宗的道法科儀,很多還是和内力有關系的。”
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爲指導,以人體爲鼎爐,精氣神爲藥物,注重周天火候煉藥,而在體内凝練結丹的修習。是宋代至現代主流的修行方式,主張内煉成丹(内丹),外用成法(雷法)。從中華道教宗祖軒轅黃帝求道于廣成子記載算起,内丹已經經曆了五千年的發展曆程。丹道祖經丹道的發源,是非常早的事。
丹者,單也,一者,單也。惟道無對,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長生。中華氣功修煉術源遠流長,氣功通過内煉精氣,修煉内丹的理論思想與中醫思想不謀而合,經過丹能在經絡裏的不斷疏通,從而達到“經絡全通、百骸俱暖”高質量生活狀态,其修煉步驟是“煉己築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
随着南北隋唐老莊與佛教融合所産生的本土禅宗大行其道。爲此自宋代張伯端對道教弊端改革。其《悟真篇》指出當時魏晉道教法術衆多:“如煉五芽之氣,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納清吐濁,念經持咒,(口巽)水叱符,叩齒集神,休妻絕糧,存神閉息,運眉間之思,補腦還精,習房中之術,以至煉金石草木之類。”
然而效果卻是“于修身之道率多滅裂,故施力雖多,而求效莫驗。”而性命雙修的内丹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
内丹亦稱“還丹”、“金丹”、“内金丹”、“大丹”,爲道教重要的煉養方術。内丹是指在人體内煉成的長生不死藥,其所需原料精、氣、神,亦用外丹術語喻稱鉛汞,其煉制過程亦如外丹之經七返九還而複歸本初之道,故亦稱還丹、金丹。
張伯端《金丹四百字》雲:“以火(喻神)煉金(喻氣),返本還源,謂之金丹也。”内丹煉養之道,淵源于先秦以來稷下黃老道家的精氣、行氣、守一等術,是此類方術在實踐和宗教化過程中發展成熟的産物。
“七竅相通”,是用來形容悟道後,感官可以互用,甚至不用感官而能知能見外 界事物。這種悟後的體驗,在先秦典籍中也有類似之記載。《列子?黃帝篇》,叙述列子學道九年後之悟道境界,耳目口鼻無不同,與此經所說者相似,文雲: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 一眄而已。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顔而笑。七年之後,從 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後, 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
亦不知 夫子之爲我師,若人之爲我友,内外進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 ,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風東西,猶木葉幹殼,竟不知 風乘我邪,我乘風乎?」
又,《列子?仲尼篇》載亢倉子悟道後,也有類似的境界,而所述悟道次第,更 與内丹修煉次第,有驚人的巧合,今錄于下:
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 厚禮而緻之。亢倉子應聘而至,魯侯卑辭請問之。亢倉子曰:傳之者妄,我能視聽 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魯侯曰:此增異矣。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亢倉子曰:我體合于心,心合于氣,氣合于神,神合于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 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來幹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 所覺,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文中亢倉子所言之“體合于心,心合于氣”,頗似内丹修煉之煉精化氣階段 ;氣合于神,則似内丹家之煉氣化神;神合于無,則爲煉内丹所說之煉神還虛,先秦時期的《列子》與唐宋後的内丹書,年代相隔懸遠,而所述修道次第,則若合符節。
而黃大仙的這枚妖丹,一看就知道,這是聚天地之靈氣,彙日月之精華,由此可觀,并非一般動物所能修煉得知,可是它也就是千年道行,怎麽會修煉如此純淨呢?
我有些疑惑地望向了他,灰仙抿嘴一笑,“後生你有所不知,你黃二大爺的妖丹修煉,可是受到了陳抟老祖的影響。”
陳抟,字圖南,号扶搖子,賜号“白雲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尊奉黃老之學。
唐鹹通十二年(871年),陳抟出生于亳州真源縣(今安徽省渦陽縣義門鎮)(或雲普州崇龛縣,今重慶市潼南區崇龛鎮) 。唐文德元年(888年),陳抟受皇帝召見,賜号“清虛處士”。五代吳越寶正七年、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陳抟去京城洛陽應考進士,名落孫山。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當山九石岩。後晉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慶觀都威儀何昌一學鎖鼻術。著有《胎息訣》、《指玄篇》等專著。後晉天福四年(939年),遊峨眉山講學,号“峨眉真人”。
著有《觀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爲師,從事《易》學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現流傳的著作托名者居多。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陳抟同麻衣道者隐居華山雲台觀。
常遊曆于華山、武當山之間。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榮召見,任命“谏議大夫”,不仕,賜“白雲先生”。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趙光義召見陳抟。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見陳抟,賜“希夷先生”稱号。北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于華山張超谷,享年118歲。
陳傳學術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老》學爲主,兼融道家易。從《老子》等書中的宇宙人物生成論,又以道家反本說和《老子》返樸歸真、歸根複命的信念爲旨歸。
将《周易》卦爻變化的節序性、規律性的思想與《老子》論道體的自然無爲思想相結合,将道體的虛無自然看作是具象個體變化的本質,而具象個體變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規律性和節序性又是虛無自然道體的内容和顯現,道體不離個體變化之用,個體變化之用顯現道體的内容,從而以體用的方式貫通道體與器用,溝通形上與形下,爲道教修持确立形上的本體依據,也爲形上的道體奠定形下的現實的、物質的基礎。
做到既“窮高極遠”,又能落到實處。系統地構築起人物生成及修煉還元的理論體系。從隋唐内丹道的流變看,内丹道流也多征引《老子》“專氣緻柔”等語爲典要。這是陳傳學術思想的主要來源。陳傳将内丹理論系統地建立在對《老》與道家易的闡發上,他以老莊易相發明的思想方法,深受先秦道家與王弼及唐人的影響。
陳抟繼承先秦兩漢等道家易思想,在《正易心法》的注文中,陳傳引用《列子?天瑞篇》的說法,以《老子》“視之不見”的道、解釋《周易》所謂“易”,說:
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見氣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日易。易者,希微玄虛凝寂之稱也。及易變而爲一,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複變而爲一。一者,形變之始也。
“記着,這個東西你一定要收好,日後将有大用……”它一邊說着,一邊拍着我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