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文話音剛落,錦衣衛右都督蘇浩、錦衣衛指揮使霍宏、錦衣衛同知樂逸,便紛紛闖進了金銮殿内,拔出了繡春刀,一副隻要誰敢妄動,就把誰剁成肉泥的架勢。
而京城負責城防安全的禦林軍也早已嚴守了九道城門,此刻即便有些京官想要偷偷喬裝外跑,也是沒有辦法的。
樂文早在前日就已經和錦衣衛與禦林軍的統帥透過底了,這些統帥們都紛紛表示效忠,那些當小兵從來也是對長官的話唯命是從,自然也不敢不效忠。
朝中的武将能夠在這兩年内得到封賞,武人們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這全靠樂文,如果不是樂文,他們有的恐怕還在底層做小兵呢,一輩子都難以出頭,這些武将自然紛紛表示臣服。
可是那些文臣卻有些不同的想法,如果樂文此刻走進這些文臣身邊,肯定能夠聽到他們劇烈的心跳聲,這些文臣此刻不是想要去質問樂文什麽,而是怕樂文會不會把他們給殺了,畢竟崔志和樂超都是樂文的兄弟,朝中的武将也以紛紛表示臣服,那錦衣衛左都督蘇浩和錦衣衛指揮使霍宏,都是樂文一手提拔起來的,連禦林軍的統領也都是樂文的人。
樂文親自掌握的錦衣衛十萬人,禦林軍十萬人,都是精銳中的精銳,誰敢妄動一下,就是不想活了。
“各位愛卿,不必慌張,你們大多都是朕一手提拔起來的,朕對各位愛卿的才能很是欣賞,如若各位有誰不想效命于朕,朕也不做強求,各位現在就可攜帶家小離去。”
朝廷早在一年多前就做了大換血,這些文武大臣雖然是樂文一手提拔起來的,但是樂文不知道這些人在知道提拔他們的人是自己時,又會作何感想,隻能以退爲進,看下倒底有多少人是效忠于他的,那些不願效忠于他的,在離開京城後,就會被錦衣衛暗殺掉。
如今這些文臣的臉上都寫滿躊躇,現在真相大白了,他們心中的疑惑也沒有了,可是現在面對他們的是更大的問題,長江以南的鄭良才執掌二十萬兵馬,而且還有楊廷和輔佐,已經擁立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爲皇帝,年号嘉靖。
按說長江以南的大明才是正統,這邊的大明已經名存實亡,可是樂文實在對他們不薄,如果改朝換代的話,他們也算得上是開國元勳了。
隻是是我大漢臣子做皇帝,誰做皇帝不是做皇帝,何況明太祖皇帝也不過是乞丐和尚出身,不是照樣做了皇帝嗎,樂文好歹也是狀元及第,文淵閣大學士出身,這可比朱元璋的出身強了不知多少倍。
可是這些文官的骨子裏就總有那麽一個結,就像明朝被清朝所滅的時候,清朝讓所有百姓統統留辮子,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剃發令,此令一出,搞的是百姓們人人反抗,揚州……,嘉定……,就是這麽來的。
文字獄,把明朝的很多事情都改了,文字獄太可怕。
但是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是,在清朝滅亡的時候,清末的百姓們卻是打死也不讓剃辮子,剃了他的辮子就跟要了他的命一樣,尤其是文人腐儒,在明末他們打着打死也不留辮子的旗号,而到了清末卻是打死也不能剪辮子的旗号。
而如今樂文做了皇帝,這些文臣雖然知道要是沒有樂文,他們恐怕也做不到這個位置,可是“文人相輕”這四個字,在文人腐儒的骨子裏卻是根深蒂固的,他們覺得,朱元璋爲什麽能當皇帝,這是因爲他們這些文人腐儒也是無法操控的,要是能操控,他們當時定然要狠狠的批判一番。
這也是爲什麽楊廷和知道當今的皇帝,是樂文這個狀元郎在做,就馬上收拾鋪蓋去投靠反對樂文的人了。
在楊廷和的眼中,他覺得你也不過是個狀元出身的文淵閣大學士而已,老子是内閣首輔大臣,比格比你高,你算哪根蔥,讓老子跟着你混,門都沒有。
楊廷和也知道朝廷已經被樂文控制了,即便他想做點什麽也沒用,所以隻能去投奔鄭良才。
現在金銮殿的文臣們大多本來就是不受重用的文臣,要不是樂文,他們也升不上來,他們即便心裏有些不服,可是也不會去說什麽,他們也隻能紛紛表示臣服。
長江以北,地方上的官員,手裏沒有兵權,他們也造不成樂文的反,況且造了樂文的反不但辛辛苦苦爬上的官位沒有了,而且還很可能會落個誅滅九族的下場,誰傻了才去造樂文的反。
這些地方的上的長官的态度就是,誰占領老子的領地,誰就是俺的帶頭大哥,俺就跟誰混,反正跟誰混都有肉吃,有妞陪,幹嘛要把腦袋别在褲腰帶上跟着瞎鬧騰啊,這不是閑的蛋疼嘛。
百姓們的态度,自然也是誰能讓他們吃飽飯,誰就是天子,誰就是神,誰把他們餓的啃土吃,還欺壓他們,那麽他就是惡魔。
士兵的态度是,俺們當兵的就是當兵吃糧,拿了軍饷去逛窯子,将軍讓俺去打誰,俺就去打誰,至于誰當皇帝,反正沒俺的份,誰有功夫去管這個,越多打戰才越好,這樣俺們才能得軍功,有了軍功才能當将軍。
于是,就出現了這種局面,長江以北成爲北明,長江以南稱爲南明,而南明的皇帝姓朱,北明的皇帝卻是姓樂,那麽誰是正統也就一目了然了。
既然一切都以成了定局,就代表曆史已經由于樂文的出現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在樂文也不必去易容了,丁珂兒拿出了那枚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篆字,連朱元璋都夢寐以求的傳國玉玺。
樂文即可宣布北明朝改國号爲樂,定都順天,大封諸将爲公侯,分封親王,大赦天下,普天同慶。
樂文的年号爲禦武,世稱禦武大帝。
從此曆史改寫,大樂朝,禦武皇帝诏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朕奮起布衣,本無意稱帝,奈何天命所歸,朕将以安民爲念,以文治國,以武強兵,劍指江山,睥睨天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