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不說,一個陽州知府,就說不貪污一兩銀子,隻是每年的例規銀子就是幾億兩,那自己就可以分得一億兩銀子之上,這就是清官了。要是自己稍微貪墨一點的話,每年2億兩銀子之上,是綽綽有餘的。不過,胡代青很明白,自己也不用貪污,就是拿點例規銀子也足夠了,上任幾年來,每年最少的例規銀子就是一億兩,現在也有3億兩銀子的家底了。
何況,胡代青的煤礦年産量都是十億斤以上,每年就有一個億的收益,自己就是15,也有15oo萬的分紅,自己的銀子則是足足夠花的了。因此,胡代青很少巡視各個郡縣。陽州府有十個郡縣,每個郡縣都是富得流油,在江南省郡也是屈一指的郡縣,每個郡縣的知縣,對于胡代青非常的有好感,可以說非常的尊敬。胡代青出了常規的例規銀子之外,從不收取屬下的賄賂,就給屬下1o個知縣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各個知縣就不用拼命的搜刮銀子,來讨好知府胡代青。
對于各個郡縣的差事,隻要能說的過去,胡代青很少脾氣,也從來不彈劾人,是江南省郡出了名的好人一個,名聲還是不錯的。胡代青自己也明白,江南省郡各個郡縣的差事沒有很差的,自己采取的就是無爲而治,隻有不擾民,就會給老百姓帶來好處。在江南省郡8個州府之中,陽州府是最清明的,也是算得上不貪的州府。即便是劉太良上任江南巡察使,對于陽州府也是留一點臉面。
劉太良知道,胡代青是龍霄提拔上來的,龍霄又是驸馬爺,也是劉太良不能得罪的,也就給胡代青留一點面子。劉太良在搜刮銀子上面,在陽州府就少的多。就是巡撫呂鴻恩也是對胡代青青眼有加,不會太過爲難。現在的江南巡察使褚柳安也是官油子,早就對胡代青有所了解,加上胡代青官聲很好,也就不敢過分勒索。當然,胡代青自己不貪污,不代表不會送禮,給于褚柳安的好處也是不少。别說是褚柳安,就是巡撫劉天一的好處,胡代青也是一兩不少。
因此,不管是巡察使褚柳安還是巡撫劉天一,搜刮銀子的時候,就越過陽州知府,單獨對各個州縣進行盤剝。陽州府的胡江縣是一個盛産絲綢的郡縣,當地不但有漫山遍野的桑樹,更是有廣大的養蠶之人,可以說,在胡江縣2oo多萬人口之中有8o的是養蠶戶。還有2o的農戶則是絲綢生産的,隋朝素有天下絲綢出胡江的說法。北方人養蠶需要再每年的四五月份開始,至秋後十月份就不能再養了,最快也就養三期,南方卻是四季恒溫,養蠶可以六期,比北方多了一倍。
加上南方的氣候适宜,養蠶很少出毛病,因爲桑葉好,出産的絲綢就好,因此,胡江縣就成了全國的桑蠶重地,一個農戶,每年養12o張桑蠶,那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胡江縣的桑農也就非常的人富裕,一個平常人家,每年也有萬把兩銀子的收益,雖然比不上那些商貿大戶,但在一個百姓來說,每年有一萬兩銀子的收益,小日子過的還是很好的。
以前龍霄在任的時候,爲了輔助農桑,給農桑制定的稅率是千分之一,這對于江南農桑戶來說,基本上就是忽略不計,收入一萬兩銀子才繳納1o兩的稅銀,簡直就是無稅。龍霄還經常的給農桑戶放補貼,實際上就等于不納稅,還能分錢。可是,劉太良上任,别說分錢給農桑戶了,就給江南的農桑戶制定了,每戶每年1ooo兩銀子的例規銀子,不說其他的郡縣,僅僅是陽州府胡江縣,就有3o萬戶,每年的例規銀子就達到了3億兩,加上數萬家絲綢作坊,每年的例規銀子就是高達上萬兩,每年的胡江縣的農戶的例規銀子就高達6億兩,加上胡江縣的商戶,每年1o億兩銀子是穩穩的。若是江南省郡8o個郡縣,都像胡江縣一樣多的額例規銀子,劉太良就能貪墨8oo億兩銀子。
劉太良走後,褚柳安繼任,雖然表面上看,不怎麽狠了,可是稅收提高了1oo倍,不是千分之一,而是1o,另外還有1o的例規銀子,實際上老百姓還要繳納2o的銀子,每戶甯民要是年收入1萬兩,那就是2ooo兩。尤其是在縣城做生意的商戶,2o可是一個巨大的數字,江南各郡縣的貿易量是很大的,不說每年的稅收,就是每年的例規銀子也會在3oo億之上。
胡江縣的知縣吳元柱是一個老胡江了,在胡江縣的任上,已經熬了15年,他也不想升官,隻要在胡江縣安安穩穩的做到緻仕,隻要撈夠了銀子就可以告老還鄉了。因此,吳元柱每年的好處都在2億兩銀子之上,也就是說,這15年來,吳元柱至少有3o億兩銀子的家底。不過,吳元柱還是不滿足,自己還年輕,隻要不出事,自己還能幹15年,再撈上3o億是不成問題的。
吳元柱很會做差事,從來不給上級出難題,他知道上級要是不高興了,自己就要倒黴,因此,隻要上級下達的命令,吳元柱都是積極的執行。但吳元柱也有自己的辦法,那就是盡量不去得罪老百姓,隻要知府或者巡撫下達了例規銀子的指标,都是派遣自己的手下去收繳,打的旗号就是替省郡或者知府,或者江南巡察使,絕對不是打着胡江縣的旗号。這樣一來,即便是老百姓有怨言,也是痛恨知府或者巡撫,跟自己沒有一兩銀子的關系。吳元柱盡管在胡江縣貪墨了不少的銀子,可是官聲竟然不錯,這跟他的韬略是分不開的。
褚柳安上任,立刻就把眼光瞄準了胡江縣,胡江縣有大大小小近6萬家絲綢作坊,每年的産值就在5oo億左右,要是嚴格按照自己制定的稅率,那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1o就是5o億,還有5o億的例規銀子。不過,褚柳安也知道,不可能按個查賬,隻能根據業主的報備數字納稅,能把稅收跟例規銀子收繳2成,也就不錯了,因爲絲綢的生産比較複雜,跟養蠶戶不一樣。養蠶戶一般都是按照每畝養蠶的數量納稅,一目了然,而生産絲綢則是很難計算了。
即便是這樣,每年有2o億的收益,這僅僅是胡江縣一個縣,要是全省加起來8o個郡縣,那将是一個天大的數字。褚柳安給胡江縣知縣下達了指标任務,吳元柱也知道,這隻是一個表面文章,隻要自己乖乖的送上孝敬,征集稅款的時候就可以放松,尤其是例規銀子的收集,1o是一個天價,按照吳元柱的計算,能收上3成就不錯了,就是給江南巡察使和巡撫2成,自己這個知縣還能落下一成,那也不少,每年幾億兩銀子,也是有的。
吳元柱是一個知縣,跟全國的知縣一樣,每年的俸祿也隻有12o兩銀子,可是,吳元柱的手下的一個普通的衙役,每年的收入也不低于2萬兩,這是明面上的銀子,要是加上暗地裏的火耗銀子,最少也有五萬兩,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要是衙役的收入低于一萬兩,還不如去養蠶,每年也能賺取一萬兩銀子,雖然辛苦一點,可一萬兩的收入也是不少的。這在江南省郡各個郡縣,是很正常的,胡江縣的桑農戶,甚至比陽州城的那些衙役們收入都高。
吳元柱深知衙役們的重要,收取的稅銀雖然不敢動,可是,例規銀子就可以自由支配了,除了上交給巡察使,巡撫,還有知府之外,給自己的屬下分一點還是很有必要的,當然,自己那的是大頭,衙役們到的的隻是一小部分,即便是這樣,衙役們就感動很滿足了,倒黴的隻是老百姓而已。
本章節來自于小說手機版感謝小海豚_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