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一個步兵班配備一挺機槍這種事情是遠遠所不敢想象的,即便是中華帝國配備了大量的軍用卡車,可是在目前的情況是,軍隊正在将機槍火力繼續往下分攤,目前上前線的部隊已經做到了兩個班配備一挺機槍的水平,但是在後勤方面卻依舊顯的有些吃力。
在步兵的身上見到機槍彈藥,這個并不罕見,在平時的行軍中,爲了保證機槍不會缺少彈藥,基本上每一個步兵都需要攜帶一條一百發子彈的機槍彈鏈,如果不是經曆過嚴酷的負重訓練,光是他們自己的物資就很難支撐下去,更不要說在加上這條機槍彈鏈。
而機槍又是個吞彈大戶,眨眼間的功夫一條彈鏈就沒有了,在這個時候,即便是工業能力相對發達一些的德軍,也僅僅隻能做到一個排配備一挺機槍,且無法保證彈藥随時都能夠補給上去。
在一戰的時候去搞二戰的戰術,甚至是二戰以後的裝備配比,沒有那種決心和實力是絕對幹不成的。
當然了,說的這麽多并不是因爲别的,而是爲了讓大家知道一個道理,被意外的逼進小樹林的那幾十名日本平民,在這挺機槍的斜向封鎖之下,是絕對沒有可能逃出去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是白天,這句話就是絕對的,但這是在夜晚,在缺乏照明的情況下,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那幾十名日軍的确有一大部分人都倒了血黴,直接被機槍子彈命中,痛苦的倒在地上,不會兒便失去了動靜,也有兩個運氣好的家夥趁着夜色的掩護悄悄的逃離了封鎖現場。
當尾随跟過去的步兵抵達現場的時候,隻發現了幾十個日本平民正雜亂無章的倒在血泊之中,死的已經不能再死了,所以也就沒有在意那已經逃到幾百米開外的兩個日本平民。
因爲不知情,所以并沒有安排人去追擊,而且地面上也沒有留下什麽特别明顯的痕迹,随後這隊士兵開始挺進小樹林内進行搜索,并沒有發現可疑人員,但是卻找到了大量的農具。
大半夜的帶着農具鑽在這裏面,肯定不會是爲了種地,聯想到之前道路被破壞的事情,所以這幫日本人的目的也就浮現在了眼前。
逃走的那兩個日本人,用了将近兩個小時的時間,終于是抵達了第一道陣地附近,但因爲天色太暗,他們也看不清楚第一道陣地那裏到底有沒有敵軍,所以也不敢貿然行動,打算待在那裏等到天亮以後,看清楚情況在行動。
三十六師團隻是先期支援北海道的三個師團之一,來自本州島的援軍一直就沒有停下,在下午的時候就已經有兩個聯隊的兵力抵達了函館,但是因爲旅途勞累,加上敵情不明,所以這兩個聯隊并沒有第一時間沖上前線,而是打算充當伏兵。
直到夜間的時候,這兩個聯隊才和剛剛抵達的一個聯隊兵力與三十六師團有所接觸,但是戰鬥卻并沒有打響。
11日天亮以後,抵達函館的日軍師團已經達到了兩個師團的兵力,但是因爲三十六師團在昨日的損失,加上兩個師團的炮兵和辎重兵等後勤單位因爲運力有限而沒有能夠第一時間過海,所以實際上函館所剩的日軍軍隊也隻有三萬左右,但是這三萬左右的日軍卻是純粹的戰鬥部隊,中間不摻雜任何後勤兵的,隻有少量的機關參謀等文職軍官。
天亮之後,昨夜從小樹林僥幸生還的兩個日本平民在确定了防線上沒有任何敵人之後,這才慌忙的穿越了那道防線,而這兩個運氣爆棚的家夥竟然沒有踩到地雷,更讓人無語的是,曾經一度,這兩個家夥距離地雷僅僅隻有不足十厘米的距離,隻要一步邁的稍微大那麽一點點,他們兩個就完蛋了。
從這兩個日本平民那裏,小叽朝野得到了三七一師團的最新舉動,但是這一刻,小叽朝野卻又一次的感到了迷茫。
撤退十公裏布置防線?中國人到底要幹什麽?小叽朝野搞不清楚,也根本搞不清楚。
11日當天,小叽朝野派出了不下十波偵察兵前去偵察三七一師的情況,結果彙報回來的情況跟那兩個日本平民彙報的情況基本上一緻,三七一師的确在那裏停了下來,并且構築了簡易的防事,根本毫無進攻的打算。
時間在一點點的推移,日軍的兵力也在一點點的增加,13日夜,計劃的三個師團已經全部抵達了函館,而身後的後勤部隊也趁着九州那邊的部隊還沒有抵達之前趁機渡海,不過他們的作戰能力并不強,所以隻是選擇性的過來了一批人,其餘人依舊留在本州島。
三個師團,共5萬人的兵力,其中戰鬥部隊四萬人,在兵力方面他們已經超越了對面的三七一師,但是在火力上卻依舊沒有任何的信心。
而這個時候日軍的三個師團長夜犯了難,打還是不打?要他們過來的任務可不是蹲在函館的,戰鬥展開的時間越晚,中國的軍隊數量就會越多,到時候對日本也就會越來越不利。
可是打又該怎麽打?對方擁有重炮,步兵炮,大量的迫擊炮這種火炮武器就不說了,日本人根本就沒辦法比,對方同時還擁有大量的機槍,自動步槍,霰彈槍等武器裝備,雖然表面上看他們是有三個師團的部隊,可是說句實在話,即便是這三個師團的兵力,他們也沒有信心沖破敵人的防線。
正當小叽朝野等人糾結不已的時候,事件忽然間迎來了轉機,雖然這個消息對于整個戰事來說未必是個好消息,但是對于小叽朝野等人來說卻是個絕佳的好消息,至少他們不用再爲這件事情頭疼了。
日本陸軍大将大島義昌率領着第三師團和第四師團兩個師團的兵力,從九州島登船出發,曆經一天的航行,終于是抵達了函館,而大島義昌是函館軍銜最高的将軍,且沒有兼任師團長一職,動靜将大島義昌派來,其實就是讓他坐鎮北海道的戰事的。
而大島義昌一來,自然是接管了所有軍隊的指揮權。
大島義昌也是個指揮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将軍了,曾參加過數次大戰,雖說後期的戰争都已失敗告終,但是這種經驗也還是有的。
大島義昌剛一上岸,便找來了先期抵達函館的三個師團長詢問情況,而三個師團長也沒有任何的隐瞞,直接将實情告訴了大島義昌。
敵軍雖然隻有一個師的兵力,但是火力卻并不弱,加上還有重炮的支持,僅僅依靠三個師團的兵力是很難打敗他們的,三十六師團的損失已經證明了一切,在重炮面前,他們根本沒有任何阻擋的資本。
但是現在手中多了兩個師團,第三師團可是作戰風格極爲彪悍的部隊,第三師團參與了自組建以來,日本參加過的所有戰争,作戰經驗也是尤爲的豐富,這次先期将第三師團和第四師團帶過來,就是考慮到這個方面的,因爲這兩個師團都與中國陸軍有過交手經驗。
日本若想穩住局勢,就必須要派一些有經驗的部隊到前線才行。而因爲中華帝國的突然崛起,沒了後世的日俄戰争,所以第四師團的一些光輝曆史也還沒有來得及發生,但是第四師團的本性還是在的。
作爲大阪人,狗日的才會去給天皇當炮灰呢,要問整個日本誰最反對戰争?當然是奇葩的第四師團,是的,一個老牌軍隊最反對戰争,這事聽起來有些可笑。
但這就是事實,大阪的商業比較發達,大阪與其他地方不同,正是因爲商業經濟的發展,大阪人對于天皇和權貴的尊重稍顯不足,反而對于圍繞着苛刻雜稅等問題,大阪人更是百年如一日,不斷的和諸侯鬥智鬥勇,讨價還價,所謂的忠誠也根本談不上。
什麽?你跟我說打仗?
好吧,大阪人的确是被軍國主義的理論給蠱惑了,但是進入軍營的大阪人卻并不傻,上戰場可以,打仗也可以,但是大阪人卻不會像其他軍隊那樣急着去送死,以大阪人爲首的第四師團在打仗的時候則是本着能不死就不死的原則,對于上級的命令,出身大阪的軍官也習慣了讨價還價,斤斤計較。
最讓人無語的是,在第四師團的内部甚至還單獨的制訂了‘三不要’原則,即無謂的犧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戰鬥不要參加,窮途的敵軍不要追擊。
恩,不管怎麽說,第四師團最終還是來到了北海道,但是這一次第四師團卻沒有反抗命令,而是很高興的跟着大島義昌就來了。
爲什麽呢?因爲第四師團與中華帝國的聯系自打第二次中日朝鮮戰争之後就沒有間斷過,他們可是商人出身,爲了利益,隻要不打仗什麽事情都能幹的出來,第四師團甚至跟中華帝國私下裏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當然了,作爲條約的公平性,第四師團是要向中華帝國提供情報的。(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