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聲聲手雷的爆炸聲傳來,第一道陣地後的日軍紛紛被炸的一陣陣的慘叫不停,但是戰鬥卻并沒有停止,源源不斷的手雷被接二連三的扔到第一道陣地的後方。
幾十米的距離,對于訓練精銳的士兵們來說,即便是在戰場上,沖過這段距離也并不需要太長的時間,當然了,如果是那種特别奇葩的地形另說。曾經在朝鮮戰場上,一座百米高的小山坡,陡峭的地形,讓日軍根本就沒有太多的選擇,他們隻能通過一條小道進攻,而在那條小道上有着兩挺重機槍的交叉火力,配合着十多支步槍,在那裏,僅憑借着這些火力,愣是殲滅了一百多日軍也沒有宣告失守,而他們也在那裏阻擋了五百多日軍的道路,最終被趕來支援的部隊全殲。
那種奇葩的地形并不是經常能夠遇到的,但是很顯然,在高雄的這座登陸場,并不具備那樣的條件,而且日軍的防守強度也并不大,雖然日軍布置了兩道防線,能夠做到前後呼應,但是對于反登陸作戰,日軍根本就沒有什麽經驗,陸戰隊這邊也僅僅隻是存在理論經驗,也很缺乏實戰經驗。
但是擁有理論經驗的陸戰隊隊員,再加上以往的戰場經驗,在短時間内,僅僅隻有五百餘人的陸戰隊,甚至壓制住了數千名日軍的防禦火力。
而陸戰隊配備的武器裝備,則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機槍組在登岸之後迅速的投入了戰鬥,盡管地形不是那麽的好,但是強大的火力以及身旁步兵的掩護依舊不是日軍能夠抵抗的,而迫擊炮組則是将目标放在了第二道陣地上,首要的攻擊目标便是那已經暴露出來的五挺重機槍。
因爲在短短兩分鍾不到的時間内,這五挺重機槍已經給登陸的五百餘名陸戰隊戰士帶來了近百人的傷亡,尤其是在後方下船的陸戰隊隊員,成爲了此次傷亡人數的重災區,重火力将目标轉移到了他們那裏,所以這近百人的傷亡人數之中,有八成來自于那些正準備下船上岸的士兵。
兩分鍾的時間,足夠讓登陸艇上所有沒有受傷的士兵下船登岸,而登陸艇在确認登陸完畢之後,則是迅速的倒船,當船身轉過去之後,兩名船員這才走到最前方,先是将門踏闆收起,然後迅速的拿出登陸艇上的救護包對那些受傷的戰士進行救護。
兩分鍾之内,第一批登陸的部隊便損失了五分之一的兵力,這幾乎是陸軍自組建以來,傷亡人數最大的一場戰争,即便是當年在不占據任何優勢的前提下的時候,陸軍的傷亡人數也沒有這麽恐怖。
但其實這件事情又有着許多的無奈,首先是艦炮數量不夠,沒辦法對岸上敵軍進行全面的壓制,如果日軍能夠在第一時間就反應過來,岸上配備的防禦火力在強大一些,那麽傷亡人數将會更多,這是戰争形态所帶來的必然結果,這并不能代表說陸戰隊的戰鬥力就是不行,實際上陸戰隊的戰鬥力也并不弱,在國内也屬于是一流的戰鬥部隊。
在登陸艇離開之後,岸上的戰鬥依舊還在持續,随着登陸的四百餘人全部離開海中之後,沒有了海水的束縛,之前訓練的效果也就凸顯了出來。
這些都是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每個人最少也參加了三四場戰鬥,多則幾十場,這種強度的戰鬥,甚至比不上之前他們參加的任何一場戰鬥,所以,即便是在一開始就損失了五分之一的兵力,但是部隊也依舊沒有亂了陣腳。
雖然在剛剛上岸的時候,他們看起來是那麽的狼狽,毫無戰術可言。
可實際上呢,他們就是沒有任何的戰術,這也是陸戰隊最奇葩的一點,在離開登陸艇之後,他們的确不會去講究任何的戰術,所有人的任務隻有一個,盡快的跑到距離你最近的掩體,然後爲後面的士兵提供火力掩護,幫助他們登陸。
而真正的戰術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而這種戰術的彈性又比較大,所以說,陸戰隊在這個時候大多數都是自由發揮,直到他們沖到第一道防線下方的時候,才開始執行起之前安排的戰術,用手榴彈去幹掉第一道陣地内的敵人。
42個班,成功登陸的部隊是33個班,原本有21個火力組,成功登陸的火力組有17個,但是那些沒有登陸的火力組戰士,他們的裝備還是被人給帶了下來,所以火力組還是有21個,這二十一個火力組就代表着二十一挺機槍和二十一門60毫米迫擊炮。
因爲距離太近,所以第一道陣地并不是這些火力組的目标,第一道陣地則是交給了步兵去解決,每個班配備的兩支03式自動步槍,在這種戰鬥中也還是具有很大優勢的。
這些火力組則是全部将目标轉到了第二道陣地那裏,迫擊炮在鎖定目标之後,炮彈一顆接着一顆的被發射出去,首當其沖的便是那五挺重機槍。平均四門迫擊炮對付一挺重機槍。
在配備了08式通用機槍之後,現在全軍正在加速的淘汰老舊的馬克沁重機槍,相比較08式通用機槍,馬克沁重量更大,射速偏慢,火力壓制效果差的問題毫無疑問的被08式通用機槍給擊敗。
而相比較于馬克沁重機槍,一個主機槍手就能抱着亂跑,而且身上還可以攜帶一條三百顆的彈鏈不受任何影響,單憑這一點,08式通用機槍淘汰馬克沁重機槍就毫無任何壓力。再加上每分鍾高達900顆子彈的射速,兩挺機槍就能夠抵上三挺馬克沁重機槍所提供的火力,而且裝上支架之後就是重機槍,射程雖然不如馬克沁,但是其他方面都是完勝。
所以,在登陸之後的第二分鍾開始,這僅餘的四百餘陸戰隊戰士便漸漸的扭轉了戰場局勢,雖然整體局勢依舊對他們不利,但是現在再也不是那個任由日軍屠殺的時代了。
步兵集中精力的對付第一道陣地内的敵軍,機槍組則是壓制第二道防線那裏的敵軍步兵,迫擊炮則是重點照顧日軍的重火力,反正鎖定了之後一門炮先幹過去一顆炮彈再說,如果重機槍還在開火,那就再來一輪,直到這個火力點徹底的消失爲止。
這也就是登陸初期炮彈攜帶不多的原因,如果是以前,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四門迫擊炮至少也要來個三連發,狠狠的搓一搓小鬼子的志氣。
前方的步兵打開了一道大約三百多米長的空隙,後方的日軍防守兵力幾乎被手榴彈給消耗的一幹二淨,幾乎再也做不出什麽像樣的反擊。
此時,登陸部隊的戰術也開始再一次的發生了轉變,因爲第一道陣地那裏與海面有差不多兩米高的落差,他們若是藏在第一道陣地前方,是可以阻擋第二道陣地那裏的火力的。
所以,這個時候二十一挺機槍則是分出了十四挺,分别布置在兩側,以防止兩側的敵軍突然出現在側面,其餘的機槍和迫擊炮則是全部前移,藏在第一道陣地下方繼續對第二道陣地進行攻擊。
步兵這個時候反倒是成爲了警戒的兵力,他們并沒有急着沖出去,也沒有去尋找敵人的身影,隻有在發現敵人的時候才會開火。
一時間,戰場就這麽安靜了下來,落針可聞,而對于這樣的情況,他們也是樂于看到,因爲此時他們的任務并不是一定要去消滅多少個敵人,占領多大的面積,這些對于他們來說,根本就沒有意義。
他們的任務就是登陸,然後打開一個缺口,接着守住這裏,爲後續的登陸部隊提供一個相對安全一些的登陸場,從任務方面來看的話,現在他們已經完成了他們的任務,而且也隻用了不到五分鍾的時間。
但是這個任務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要看接下來的半個小時内,他們能否守住這裏,等到第二批登陸部隊上岸。
這就是一個添油戰術,以點帶面。由第一批部隊控制一片區域,不求這片區域多大,隻要能夠控制即可,在第二批部隊登陸的時候提供火力支援,以減小登陸時的傷亡,然後兩個批次的部隊會師一處,漸漸的擴大登陸場的規模,然後一批批的部隊登陸,不斷的擴大這一規模,直到登陸的部隊人數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那麽就該執行第二個任務了,第二個任務就是占領後方的第二道防線。
然後就是守住這裏,清理這一區域内的日軍,如果有可能的話,占領十幾公裏以外的港口碼頭,用登陸艇登陸這種方式基本上是陸戰隊的特權,普通的步兵登陸還是要靠碼頭的,否則一次就是上萬規模的步兵師登陸,光靠登陸艇這一次五百人的運力,那的登陸到什麽時候?
戰場上偶爾的還能傳出幾聲槍響,這是狙擊手找到了值得他們出手的目标,反正閑着也是閑着,還能震懾一下敵人。(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