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之戰根本用不着騎兵,他們隻是督戰而已。這些綠營兵剛剛投降,沒有八旗兵督陣肯定會偷懶。
自從有了十多萬降兵之後,八旗大爺們的日子好了許多,什麽髒活累活都有綠營兵搶着去幹,就連八旗兵中的普通包衣也都解放了出來。
像這種攻城的累活八旗兵自然不會親自上陣,他們隻需要在後面催促着綠營兵就行,等城池被打破之後,八旗老爺們再進城去享受。至于綠營兵死傷多少,尼堪更不會在乎,明國有的是人,好多人争着搶着投降。
天氣有些陰沉,可能會下雨,必須的盡快把城池打下來。豫親王已經催促過了,盡快打下揚州橫渡長江,在英親王阿濟格之前打下南京,獨享滅明大功。
南方的天氣比北方要濕熱的多,滿洲人對這種氣候很不适應。現在天氣尚且涼爽,一旦進入六月還打不下南明的話,就不得不退兵了。
想到這裏,尼堪也焦急了起來,連忙吩咐屬下的戈什哈去催促前面的劉良佐,讓他加快進軍速度,不要在意百姓的傷亡。
就在這時,一片驚呼聲響起,尼堪駭然看去,就見不遠處的運河中,上百條大船飛一般的從對岸駛來,船上旗幟招展,每一條船上都挂着一面明軍的戰旗,旗幟下是全副武裝的明軍勁卒。
他們要攻擊前面的綠營兵!尼堪一瞬間就分析出了明軍船隊的意圖。自己統率的都是騎兵,自然不是好的攻擊對象。而中間的綠營兵人數雖然衆多,卻都是步兵,行動遲緩,隊伍臃腫,他們都忙着督促捕獲的百姓攻城,根本沒有做好戰鬥的準備。
“博爾濟吉特,你速帶兩千騎兵趕過去,用弓箭封鎖明軍,防止他們下船!”尼堪忙給屬下一個副都統下令。
“是!”博爾濟吉特用右拳砸了下胸口,大聲領令道。
但願不是太晚,看着前面的明軍船隊,尼堪喃喃道。
八旗蒙古兵和綠營兵隊列間有一裏多的距離,可能等兩千騎兵趕到後,明軍已然下船上岸攻入綠營兵中了。而外面有無數的綠營兵阻隔,即使八旗騎兵再厲害,也無法進入戰場參戰,除非連綠營兵一塊殺。
尼堪的預測很準确,他派出的兩千騎兵還未啓動,就聽見陣陣炮聲傳來,前方的綠營兵已經陷入了混亂。
任興凡選擇出擊的時刻敲到好處,一百條江船直插綠營兵的側翼部位。而劉良佐麾下的綠營兵雖然有五萬多,可是這五萬多人是分布在寬達兩裏多的曠野上,當靠近運河一側的綠營兵受到攻擊時,另一側的綠營兵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在岱山軍的每一條江船上,都安放着一門火炮。紅衣大炮江船自然負荷不起,開炮的後震力足以把船體震散,可是五百斤的小炮完全沒有問題。
當江船還在運河中間時,安放着船上的火炮已經紛紛開火。岱山軍使用的火炮,若安放實心鉛彈的話,射程最遠可達到兩裏,安裝散彈時,射程大大縮短,隻有半裏多。
每門火炮事先裝填好了實心炮彈,在運河中立即向綠營兵陣列開炮,發射過後,炮手立即清理炮膛,重新安裝火藥,這次裝填的則是散彈,每門火炮中裝入數以百計的鐵釘、鐵片、小石彈。
當明軍船隻驟然從運河中殺出時,江邊的綠營兵确實一陣慌亂。一枚枚炮彈呼嘯着越過河邊砸到了他們的陣列之中,滾熱的炮彈翻滾着砸到地上或者綠營兵的身體上,然後彈跳起來,翻滾着繼續向前,所過之處血肉橫飛哀号連連,直到動能消失,才老實的停了下來。
其實實心炮彈造成的傷害并不是很大,除非被直接砸中,對旁邊的士兵并未任何損傷。關鍵是這玩意聲勢太過浩大,發射時巨大的聲響震人心魄,被砸中的士兵骨斷筋折一灘爛泥的樣子也太過吓人。一百門火炮的連續發射,在綠營兵中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綠營兵都是剛從明軍轉變而來,他們所用的武器穿着的衣服和以前根本沒有區别,由于投降的時間較短,他們中大多數連頭發都沒有來得及剃。即使投降了滿清,人還是原來那批人,還是戰鬥力極差紀律極差的兵痞組成,五萬多士兵中真正的精兵也就是各個主将的親兵,這批親兵加起來也就五六千人,其他的都是裝備極差戰力極差的魚腩。
驟然遇襲,各将軍總兵的親兵還好一些,那些魚腩部隊立刻陷入了混亂,很多人扔掉了武器轉身就逃。
見到明軍突然從運河殺出,劉良佐大驚,急忙命令副将柳南率軍反撲,阻止明軍上岸。柳南所帶三千步兵隊列就離運河不遠,得到命令後立刻帶着手下往運河邊殺去。
在派出柳南部的同時,劉良佐立刻命令手下親兵制止騷亂,一千多全副武裝的親兵手持刀槍,沖着那些亂逃的士兵砍去,連續砍了幾十顆腦袋才鎮住這些驚魂未定的士兵。再看時,柳南的三千人已經到了運河邊,堵在了明軍前面。
隻有步兵不行,劉良佐急忙又調了兩千弓箭手趕往河邊。想攻擊河中的明軍,還得靠弓箭遠射。
然而弓箭手還未到位,就聽得河中再次傳來聲聲巨響,再看堵在運河邊的柳南部三千步兵就如同雨打的浮萍一般,整個陣列支離破碎。
這次岱山軍一百門火炮裝填的可都是散彈,如雨幕一般密集的彈雨向着河邊的清兵陣列罩去,三千清兵幾乎沒有多少人幸免。
一百來米的距離,即使散彈的威力遠比實心炮彈小,可是被射中的話至少也是重傷。
隻此一擊,三千清兵倒下了至少七八百人,剩下的也都大部分帶傷,捂着身上被彈丸擊中的地方發出慘絕人寰的叫聲。
靠着火炮的掩護,三千精兵迅速跳下了戰船,向着對面綠營兵惡狠狠的殺去。(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