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返京的第二天,楊奉當面提出卸任的請求,這不是以退爲進的把戲,他的态度很堅決。
午膳時間到了,韓孺子就在淩雲閣内用膳,也賜膳給楊奉,但兩人不在一間屋子裏,韓孺子早早吃完,讓太監撤去食物,走到窗邊向外面遙望。
貴族侍從又都到了,數量更多,其中許多人都曾跟随皇帝出行,并參加了晉城之戰,不少權貴子弟死傷,幸存者都得到了封賞,相比普通将士的金錢與土地,他們更在意爵位與官職,要不了幾年,窗外這些人當中就會出現大批的将軍,至于文官,他們還是要與科考出身的文人競争。
崔騰成爲衆人的絕對核心,在皇帝身邊他隻是一個跟班,在外面,他恢複爲真正的崔家人,坐在樹下唯一的椅子上,兩名勳貴給他扇風,看上去非常高興,一點也不以爲恥。
十幾個人圍繞着他,更多的人則隻能羨慕地遠望。
東海王沒有參與這種事,不知站在何處,韓孺子看不到他的身影。
身後傳來一聲咳嗽。
韓孺子轉身,對進來的楊奉說:“楊公擔心遭到報複嗎?”
對楊奉,他不想拐彎抹角。皇帝對另立儲君之事毫不在意,王美人卻做不到,她很在意,甚至懷有恨意,對她來說,那必定是極其煎熬的一段時間。
楊奉尋思了一會,“這隻是一個原因。”
“還有其它原因?”
“陛下視楊某爲何等人?”
“朕視楊公爲師。”韓孺子回到桌後坐下,楊奉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卻不是親近之人,所以仍要自稱“朕”。
“楊某鬥膽,也視陛下爲弟子,可我現在已經沒有什麽能教給陛下。”
韓孺子微微一笑,“學無止境,朕此番出巡,領悟最多的就是這一點。”
“那陛下已經可以自學,無需楊某。我很珍惜與陛下的師徒關系,不願它遭到破壞。”
“沒人能破壞。”韓孺子肯定地說。
楊奉的神情稍顯嚴厲,看來他還是得給皇帝上一課,“我與朝中大臣共立臨淄王一事,陛下能理解吧?”
“當然,那是讓匈奴人死心的必然手段。”
“可其他人能理解嗎?”
“嗯?”
“楊某與陛下有師徒之誼,與天下人可沒有,在别人看來,楊某不過是一得勢權宦,在陛下最危險的時候,急急忙忙地另立儲君以備後路。”
韓孺子很清楚,楊奉真正在意的不是“天下人”、“其他人”,隻有一個王美人。
“朕的母親不會……朕不會讓她影響到楊公。”韓孺子還是希望能将楊奉留在身邊。
“我相信陛下的能力,可我不想讓陛下這麽做。”
“爲什麽?”韓孺子仍然無法将楊奉完全看透。
“請允許我舉一個粗俗的例子。”
看到皇帝點頭之後,楊奉繼續道:“我在街上行走,隻因爲不小心攔了某人的路,對方揮拳要打,這時又來一人,仗義出手,替我解圍,我是否應該感謝這位後來者?”
楊奉的問題從來不能簡單對待,韓孺子想了一會,還是隻能得出一個結論,“應該。”
“我也是這麽想的,不隻是應該,而且是必須。可我心裏還是有幾分别扭,因爲我什麽錯事也沒做,莫名其妙地差點挨打,又欠下人情,最後什麽也沒有得到。如果有選擇的話,我甯願不走那條路,既躲開打人者,也避開相助者。”
韓孺子想說楊奉起碼能結識一位仗義之人,也算所得,馬上又将話咽回去,因爲他終于明白過來:楊奉從前是文人,後來當太監,懂帝王之術,在官場中也能遊刃有餘,但他骨子裏是一名江湖人。
杜摸天、杜穿雲爺孫在倦侯即将稱帝時飄然而去,醜王在立下大功之後甘願接受流放,楊奉正在做出同樣的選擇,他們都将人情看得太重,甯可讓别人虧欠自己,而不是自己虧欠别人。
楊奉拒絕參與後宮之争,因爲無論勝負他在人情上都是輸家。
韓孺子忍不住想,武帝當初屠殺豪俠,真正的原因大概不是這些人有叛逆之心,而是他們不肯爲帝王所用。
“楊公是要追查聖軍師嗎?”
“嗯,無論怎樣,他肯定與淳于枭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得到消息,叛軍兵敗之後,聖軍師先是逃至海上,如今很可能回到了雲夢澤。”
“既然如此,朕給你兩項任務。”
“請陛下降旨。”
“太祖寶劍尚還流落在外,可能就在聖軍師手中,你要找回來。”
“是。”
“英王乃武帝幼子,爲奸人所掠,同樣流落在外,你也要找回來,而且要保證他的平安。”
“遵旨。”楊奉深深地躬身,起身之後又加上一句,“謝謝。”
尋找寶劍與英王雖然都很重要,但還不稱不上當務之急,皇帝布置這兩項任務,其實是給楊奉一種公開的權力——如果隻是查找一個傳說人物的下落,實在不值得朝廷大動幹戈,甚至沒法宣之于口。
聖旨必須成文才有效力,但楊奉并不急于一時,準備告退。
韓孺子還有一件事需要請教,“關于宮中……楊公可有建議?”
“内事咨詢劉介、景耀,外事多問趙若素。”
“景耀……”
“他還在宮裏爲隸,隻待陛下救之于水火之中,說到後宮之事,他比劉介可能更在行些。”
韓孺子點點頭,“楊公認得中書舍人趙若素?”
“不認得,但是聽說他曾在晉城爲陛下奔走效力,我猜此人大概就是所謂的‘吏首’。”
“吏首?”韓孺子第一次聽說這個詞。
“官有官首,通常是宰相,吏有吏首,卻很少顯山露水,中書舍人位卑而職重,趙若素敢于挺身而出,必有所依,可能就是吏首,或者與吏首極熟之人。他肯爲陛下奔走,那是真正的效忠,此人的用處不可估量,望陛下珍視之、重用之。”
韓孺子也很欣賞趙若素,卻沒到楊奉以爲的地步,驚訝地說:“要提拔他當大官?”
“陛下會讓杜穿雲這種人當将軍嗎?”楊奉不知不覺間又露出好爲人師的習慣,不直接回答,而是以看似無關的事情反問,讓提問者自己舉一反三。
韓孺子一笑,立刻明白了楊奉的意思,趙若素一旦爲官,就會失去“吏首”的作用,而且他也知道,楊奉不會向他詳細介紹“吏首”的含義與作用,全要靠他一點點發掘。
“江湖險惡,楊公保重。”兩人并不是就此再也不見面,韓孺子還是說出分别的話。
楊奉卻沒那麽多情緒,輕輕揮下手,“楊某已非當初,陛下不如讓‘江湖’保重吧。”
楊奉難得說出如此狂傲的話,韓孺子大笑,楊奉躬身退出。
韓孺子命人将東海王叫進來。
東海王來得極快,好像早就等在閣外。
“大将軍崔宏馬上也要回京,此次平亂、阻擊匈奴人,他都有大功,朕要重賞于他,可是大将軍官至極品、爵爲列侯,已無可封餘地,隻能恩及子孫,你提提建議。”
這種事的确是東海王的長處,想了一會,回道:“崔勝亡故,崔騰即是嫡子,早晚要繼承崔宏的侯位,不需要封侯。”
“崔勝不是有一個兒子嗎?應該由他襲爵吧?”
東海王笑道:“規矩是這個規矩,但總有商量的餘地:崔勝之子年齡太小,撐不起崔家,崔騰又正得陛下歡心,崔家早晚會找個理由,請求立崔二爲嫡。陛下若想皆大歡喜,不如向皇後透露口風,請崔家早些遞上奏章,陛下讓崔二襲爵,再另封崔宏之孫爲侯,一門兩侯,崔家該滿足了。”
“你不覺得崔家……太大了嗎?”韓孺子喜歡皇後,也信任崔騰,可崔宏太看重權勢,崔騰又沒有真本事,讓他感到爲難,他已經拒絕過一次給崔騰封侯,這次也不太情願。
“賞罰需分明,崔家既立此功,就該得此賞。”
韓孺子有些意外,東海王居然給崔家說好話,尤其是崔騰并不在場,“朕會考慮,你自己呢?想好封賞了嗎?”
東海王笑道:“陛下允許我攜妻回京,就已經是天大的恩德,我不要封賞,也不要官職,如果陛下需要我偶爾提些小小的建議,就把我留爲侍從吧。”
東海王隻有在完全占據優勢的情況下,才會說幾句真話,韓孺子笑着搖搖頭,說:“好吧,你暫時留下,随傳随到。”
“謝陛下。”
韓孺子沒叫崔騰進來,獨自看了一下午的奏章,最後發現一個問題:他沒法不露痕迹地召見趙若素。
趙若素是中書舍人,屬于外臣,皇帝出行的時候能夠便宜行事,回京之後,一切都有規矩,趙若素不能随便進宮,等到皇帝正常執政之後,他才能出現在勤政殿,可那裏屬于宰相等人,皇帝很難越過衆大臣直接與一名遞送文書的掾吏私下交談。
這件事隻可自己解決,不能求助他人,韓孺子也不着急,黃昏時分,先去拜見太後與母親,然後回寝宮休息。
聽說皇帝要給崔家再封一侯,皇後沒有爲之高興,反而勸皇帝不要這麽做,“崔家權勢已然過重,不可再增,要是我說,應該讓我父親交出兵權,回家頤養天年。”
與大将軍有隙的東海王爲崔家邀功請賞,大将軍的女兒反而建議削奪父親之權,韓孺子真有點糊塗了,“大将軍南征北戰,絕不是爲了頤養天年,他既然立功,就該得到封賞,這與他的外戚身份無關。”
崔小君卻不這麽想,尋思一會,說:“先讓我寫信與父親商量一下吧,他若不願交權緻仕,随陛下封賞就是。”話一說完,她笑了,“陛下是不是覺得我不領情?”
韓孺子搖搖頭,他覺得皇後似乎在提防什麽,所以要爲崔家未雨綢缪。
讓他感到遺憾的是,自己與皇後或許再也不能無話不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