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元豐拿着書本回家的時候,才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忘記了買大米了,更糟糕的是他把自己所有的錢,都拿來買書了。也幸好出去的時候留了幾條魚,要不然他今天就又得餓肚子了。
中午的時候,他就煮了一鍋魚湯。吃完午飯以後,他沒有跟别人一樣去外出勞力。而是坐在自家門前,搖頭晃腦的背書。而且他這一背就是一下午,直到天黑下來他才回到家裏。往鍋裏加點水,把剩下的魚湯暖一下當晚餐。
三年後張秀才終于因爲年紀過大離開了人世,因爲張秀才的兒子早就跟他斷絕了來往。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該找誰爲他守孝,雖然他的人品很好。但是卻沒有人願意爲他守孝,最後王元豐自願去爲張秀才免費守孝三天。
現在的王元豐長成了俊俏的青年,高高的身子俊俏的臉蛋。要不是身上的補丁衣服,他早就成了萬千少女的偶像夢中情人了。這三年裏白狐一直偷偷的照顧着他,隻是王元豐一直不知道而已。
每次王元豐快餓死的時候,總會莫名其妙的從天上掉下來一隻大鳥。有一次王元豐餓的不行了,他想進樹林裏看能不能逮到野兔什麽的。結果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一頭野豬看到他後莫名其妙的自己撞樹了,還把自己給撞死了。王元豐拉着野豬回去的時候,感覺這一切好不真實啊。
他這幾年總感覺自己活在夢裏一樣,被毒蛇咬了,本該死去的他,醒來後發現自己什麽事情也沒有的躺在自家的床上。去懸崖邊采石耳的時候,一不小心掉了下去。本以爲會死掉了,卻發現下面出現了一張藤條編制的網。掉下去什麽事情也沒有,但是他卻沒有找到附近有任何人。于是他把所有的劫後餘生,都當做了是神仙姐姐在救他。
張秀才死後的第三天,一個年輕的女子來到張秀才的家中。說是張秀才的遠房親戚,家裏落難來他這裏尋求庇護。因爲張秀才還有親屬,所以張秀才的财産就留給了女子。女子仿佛一見鍾情的喜歡上了王元豐,王元豐也對這女子很是喜歡。不知不覺兩人便住在了一起。
最後他們更是成了鄉親們,羨慕的神仙眷侶。女子在家裏幹家務,還包攬了地裏的所有農活。而王元豐就,沒日沒月的在勤苦的背書。女子知道自家相公要遠赴京城趕考,便賣了張秀才留下來的所有資産。那一年王元豐帶着女子賣來的銀子,信心滿滿的赴京趕考。
怎奈信心有了,實力卻還沒到位。很遺憾的落榜了,他不但落榜了。還在落榜後,拿着剩下的路費去賭博了。最後輸的身無分文,一路上靠乞讨爲生。回到家中之時,更是邋遢的更乞丐有的一比。鄉親們看到落榜後的王元豐,既然如此的廢物。紛紛嘲笑他,讓本來就心情低落的他差點去尋死。
女子聽到自己的相公落榜後回來了,連忙跑出去迎接。看到狼狽不堪的相公,女子沒有嫌棄,心疼的上前抱住自己的相公。在女孩的懷裏,王元豐才感到了家的溫暖。女子回家給王元豐,煮了一大鍋熱水。在他洗澡的時候,還給他煮了一大盆香噴噴的面條。
洗完澡後的王元豐,煥然一新恢複了以前的英俊外貌。看到老婆爲自己準備的大盆面,王元豐一邊大口的吃面一邊忍不住流淚。女子心疼的拿自己的手絹,幫自己的相公擦去眼角的淚水。男子放下盆子,抱住女子道;‘’媳婦我們以後不考功名了,以後你在家裏相夫教子。我在地裏幹農活,補貼家用。我們就這樣平平凡凡的國一輩子,好不好。‘’
女子看着抱着自己的相公,甜甜的笑着道;‘’隻要相公喜歡,你做什麽都可以。隻要你能覺得開心就好了,咱不想那些。趕快把面條吃了,等下面就要糊了。‘’
男子放下書本拿着鋤頭,準備下地幹活。現在的他終于體會到了,什麽叫做百無一用是書生。生長在平困家庭的他,卻連怎麽刨地都不會。兩天過後王元豐丢下鋤頭,再次拿起了書本。這一次他發誓,他一定要考到功名。從那天起,王元豐每天都是起早貪黑的念書。家裏的一切事情,都是不管不顧的。
女子不但要下地裏幹活來維持家裏的生活,還要爲王元豐洗衣做飯。就連洗澡水都是她,幫王元豐煮好了,弄到洗澡房裏調好水溫後,才叫王元豐進去洗澡的。但是女子做這些,卻沒有一點的怨言。因爲在她心裏,隻要他喜歡他開心就好了。其它的,都不是很重要了。
四年一次的京城趕考,是所有讀書人的機會。所以爲了這次能考上,王元豐幾乎是時時刻刻除了睡覺。其它的時間都是在背書,就連晚上也很少和自己美貌的妻子圓房。四年裏女子毫無抱怨的,默默地爲自己相公承受着這一切的壓力。女子的行爲感動了詩人,感動了千萬的鄉親父老。
所以很多時候,鄉裏鄉親的經常幫助他們家。雖然日子過的不算是很好,但是粗茶淡飯王元豐每頓還是能吃飽。妻子所做的一切,他都看在眼裏。所以他要更加努力的背書,争取考上功名讓妻子過上好日子。不用爲了一日三餐,早出晚歸的在地裏幹活。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又快到了赴京趕考的時間了。許多要進京趕考的秀才,都來邀約讓王元豐跟他們一去同去。因爲在一起的話,能省不少的路費,而且熟人路上相互也有個照應。王元豐把意見跟女子說了一下,女子從櫃子裏拿出一袋碎銀遞給了他。這些銀子都是女子,這三年辛辛苦苦給王元豐攢下來的路費。
王元豐拿着行李和銀子,依依不舍的跟女子告别了。這一次王元豐沒有讓大家失望,他高中了榜首。考上了狀元,成了鄉裏的第一個狀元。得到消息的鄉民們紛紛來,女子家中道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