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四大家族這個利益聯盟,外人很難理解其堅固程度。
當然,内部的矛盾也是少不了的。
之前甯榮二府鼎盛時期,理所應當成爲四大家族老大。
可随着廢太子一事,甯榮二府遭受前所未有重創,王家和史家便想要争奪老大位置。
顯然王家技高一籌,通過聯姻使得榮府在軍中的人脈關系,絕大部分都向王家王子騰傾斜。
王子騰是個厲害角色不錯,可史家雙侯又差了麽?
特别是忠靖侯史鼎,能在太平年景,依靠邊關戰場搏軍功,硬生生獲得了侯爵爵位,這能力會差麽?
說白了,應該還是史老太君擔心史家借此一飛沖天,從此榮府再難以成爲四大家族老大,這才有意壓制的結果。
當然,其中很可能有其他因素,外人根本就弄不清楚。
但自此之後,史家和其餘三家的關系冷淡疏遠不少,這是确定無疑的事實。
從結果上看,失去了榮府軍中人脈鼎力支持,史家雙侯混得也很不如意。一個在五軍都督府,一個在兵部,都是不重要的差事,混日子一樣。
紅樓故事中,當金陵四大家族其餘三家全部倒台,隻留下史家單獨支撐的時候,史家選擇了及時退出這才保住了自身的官宦身份。
什麽‘委以地方大員’,那是自動從京城敗退,就跟眼下的王子騰差不多。
封建禮教時代,京城才是大乾的權利中心。
隻有在京城立穩腳跟的官員,才有可能被稱呼爲權貴。
爲何官場上,會有京官見地方官大三,級的說法?
那都是有根據的,一般官員但凡能在京城立足,就算日子過得不怎麽寬裕,也不樂意外放地方。
一旦外放地方,若是沒有堅固的後盾,再想要回京就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了。
除非政績卓絕,又或者風雲際會,旁人說不得多少反駁的話,不然基本上就隻能在地方上幹到禦任爲止。
就像眼下的王子騰一般,在一省當三品參将,屬于地方軍頭大佬,可也就如此了。
想要更進一步,成爲從二品的副将,就隻能等戰亂爆發,又或者他被抽調到野戰部隊才有可能。
也就是說,紅樓故事裏的史家某位侯爺,主動退出了京城權利中心,成爲了地方軍頭之一。
留下一位侯爺苦苦支撐,能不能還有繼續風光的時候,誰也說不準的。
當然,随着賈蓉穿越而來,甯榮二府有了振興迹象,輕而易舉重新成爲四大家族老大,情況又有所不同。
之前,史家雙侯不爽王子騰當老大,主動疏遠了其餘三家,可此時就用不着如此。
尤其是甯府财源廣進,榮府在官場上飛速蹿升,作爲老太太娘家侄子,自然不會放過親近機會。
想要重新親近也很簡單,在榮府辦節慶宴會的時候,主動一些積極一些,老太太什麽不清楚?
一來二去的,原本疏遠的關系又親近起來。
等熟悉之後,賈蓉才知曉史家的爲難之處,不謹慎小心一些都不行。
阿房宮三百裏,住不下金陵一個史!
瞧瞧描述金陵史家的打油詩,尼瑪全程隻有尴尬兩個字。
不就是人多勢衆麽?
要是其中人才輩出也就罷了,關鍵金陵四大家族都一個鳥樣,不擅長培養後輩子弟。
可宗族人數又太多,作爲扛旗存在的兩位侯爺,就算家底再厚實也頂不住一幫窮親戚的支應啊。
爲了避免被宗族窮親戚們吃窮,史家雙侯早早就過起了勤儉持家的窮酸日子。
沒辦法,隻有叫窮親戚們見到兩位侯爺也不容易,才不會想着一直依靠兩位侯爺存活。
事實上,史家雙侯極缺來錢門路,甚至已經到了有些饑不擇食的地步了。
沒辦法,就算宗族裏的衆多窮親戚知曉他們的難處,可每有族人上門,總要有所表示吧?
次數一多,史家雙侯的收入一般,根本就支撐不住。
若非當初史老令公留下的底子厚實,怕是史家雙侯就要被窮親戚們吃破産。
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極會弄錢的賈蓉,史家雙侯根本就不擺什麽長輩架子,一個個熱情客氣得很。
甚至,爲了幫助族人有個吃飯的活計,還專門上門請賈蓉給個機會,讓史家族人幫忙運輸晉省煤礦挖出的煤炭。
因爲性格謹慎,加上關系基本都在軍中的緣故,史家霜後在地方上的關系真心一般。
有什麽來錢的生意門當,一般也不會有人上門尋求合作。
真要是有人上門尋求合作,怕是史家雙侯頭一個不答應。
像是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不是他們插不上手,就是純粹的賣力氣行當,實在沒臉介紹給族人。
難怪史湘雲埋怨史家生活不易,比起豪奢無比的榮府生活,無論是質量還是待遇都差了老遠,小姑娘家家的沒能忍住說道說道,還是能夠理解的。
畢竟,她一個侯府千金,生活質量和水準竟然比不得榮府的大丫鬟,是個人心裏就平衡不起來。
知曉了史家的尴尬狀況後,賈蓉倒是沒有取笑,或者其它什麽不好的心思,反而覺得兩位史侯不會經營。
在這個宗法時代,宗族對于族人的約束力度,是後世來人難以想象的,族人們對于宗族的感情也是相當驚人的。
隻要組織得當,許多高風險高利潤的行業,史家都是能夠參與進去的,而且還相當具有競争力。
起碼,不用太過擔心宗族子弟會背叛,那代價可不是一般的大,單單這一條就相當不錯了。
賈蓉給史家雙侯,介紹了運輸煤炭的業務,同時還有通州那邊的碼頭搬運業務,足以讓史家族人組建一支規模不小的運輸隊伍了。
也是因此,史家雙侯對賈蓉十分感激,竟是比王家和薛家還要維護金陵四大家族這個利益集團,同時還是賈蓉的堅定支持者,這次也不例外。
在通州馬球場貴賓包廂,賈蓉說明來意和想法,代表史家的忠靖侯史鼎,立即表示贊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