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些問題蕭文明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一個絕對可靠的答案,但是征服高麗這一張試卷又是他不得不做下去的。
一來是高麗國,确實是站到了大齊國的對立面,同時也因爲勾結董鴻儒站到了蕭文明的對立面;另一方面,則是天下馬上将會發生劇烈的變化,大齊朝廷能夠支撐多久還不知道,搞不好就會進入諸侯并立、互相攻伐,甚至幾十年、上百年的亂石。
面對這樣的情況,蕭文明已經做好了抽身而去的準備,但這還遠遠不夠,他是想要再從中分一杯羹的,那麽就必然需要自己的地盤,一個随時可以進入中原腹地的廣闊的地盤。
這個要求之下,臨海屯太脆弱、捕魚島太渺小,而倭國則太過遙遠,隻有同中原山水相依的高麗才是最好的選擇。
并且高麗的地形易守難攻,攻打下來固然不易,但是隻要捏在了手裏,那别人想攻打也會十分困難,這一塊寶地你不去占領就遲早有人會去占領。
而這個人,搞不好就是董鴻儒!
時不我待,蕭文明已經等不起了!
因此蕭文明說道:“老姐,還有諸位,這事兒不能急,但也不能緩。同戎羌作戰,我蕭家軍的實力已經經過檢驗——人數雖少,卻猶如定海神針,隻要在會同若幹朝廷的兵馬,在調集倭國、黑旗軍,甚至戎羌的部分人馬,那麽力量還是足夠的。”
這時溫伯明也幫腔道:“皇上和衛老相國那邊我已寫了奏章和書信了,這兩位謹慎小心、老成謀國,一時半會兒或許下不定決心。但是高麗人的罪行也是闆上釘釘的,天朝上國必然會加以申斥。隻要咱們再略施小計,讓高麗國失去冷靜,做出一兩件倒行逆施的事,那發天兵讨伐便有了大義的名分,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到底是讀書人,一切都要講個名分。
不過這樣做倒也沒有錯,蕭文明征讨高麗成功之後是要将其作爲自己的根據地的,可不是想劫掠一番搶了就跑,那就肯定得講道理。
沒有一個合适的理由,誰也肯服你的管教,誰又肯替你賣命?
歐洲普魯士國王腓特烈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喜歡的東西盡管去多,辯護律師總是很好找。”
溫伯明現在擔任的就是一個辯護律師的角色,而蕭文明則要想辦法,怎樣将高麗國這顆果實奪過來!
走傳統路線,由北向南進行攻打肯定是不行的。
既沒有這樣的力量,也拖延不起曠日持久的時間,不久之後,蕭文明便同溫伯明以及戴松定下了由海路登陸攻占高麗的計劃。
隻是距離計劃的執行,還需要有一段不短的時間進行籌備,而他現在收服明州港的鄧達,無疑就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然而伐國之戰的準備工作又怎麽會這樣的簡單?
處理完了明州港的事件之後,蕭文明的團隊回到臨海屯,安安穩穩過完年,到正月十五的時候,各項準備工作便緊鑼密鼓的展開了。
首先就是物資準備。
物資準備裏最重要的就是黃金白銀——任何時候,金銀都是最有用的,并且還得是捏在手裏的現錢,拿出去就能花、花出去就能用。
蕭文明的臨海屯原本就是一個聚寶盆,現在除去上交朝廷的海關關稅之外,每一年都能攢下二十萬的銀子,現在又恰好是過年的時候,年前早就已經把應收的款項全都收齊了。
因此現在臨海屯的銀庫裏現在存着的銀子不下百萬兩,幾乎相當于整個大機朝廷一年稅收收入的四分之一。
這筆錢除了給臨海屯,自己留個底之外,花銷出去的确是可以支撐起一場規模不小的戰争了。
隻不過如果戰争按照計劃執行的話,那麽臨海屯下一年擴大生産、升級技術的步子就要邁得緩一點了,不過這原本就不是急于一時的事情,該緩就緩一點,問題不大。
除了金銀之外,糧草也是需要準備的。
江南這幾年的收成還好,糧食産量頗豐、糧價也不高,因此今年秋收的時候,由董婉青提前決定逢低買進并囤積了一大批糧食,本來是想放到北方缺糧的地方狠狠賺一筆的。不過現在既然是要給自家的軍隊用,那就把糧食暫時壓一壓,這筆錢不賺也就罷了。
而蕭家軍外出作戰,光吃普通的幹糧那是不夠的,還得補充肉類和新鮮蔬菜——新鮮的蔬菜可以就地解決,花錢問當地的老百姓購買,實在買不着的話,也可以就地挖一些野菜、采一些樹葉,也能臨時救急,肉類用的則是腌肉和熏肉。
過了年,臨海屯那些上了年紀的老頭老太就開始準備起來了。
順便一提,古時候吃腌肉可是一項奢侈享受,腌肉需要大量的食鹽,官家的鹽價可不便宜,有時候比肉還貴;而用私鹽,那可是犯法的,爲了吃口鹹肉,往往還得冒着被官府抓起來的風險……
不過蕭文明的臨海屯自家辦着鹽場,産出的食鹽質量比官鹽還好,不過隻是供給自家和海商使用,并不往外出售就是了。
除了這兩項之外,蕭文明還開發了新的快餐品種。
蕭文明這一次同戎羌作戰,也從幾個戎羌俘虜那邊學來了草原上風幹肉類的做法,倒也别有風味,可以做一些——反正臨海屯裏自己就養着不少豬,多殺個十幾二十頭不傷大局。
另外蕭文明也從戎羌那裏順帶着學會了制作奶酪的辦法。
隻可惜這邊不是草原,沒有那麽多牛,更沒有現代能夠專門産奶的品種,就隻能收集一些耕牛的奶,制作出來的奶酪不多,算是稀缺品,可以給傷員用來調養身體。
基本的補給之外便是兵器了。
馬青的鐵匠工坊裏,打造精良的冷兵器應有盡有,根本不用額外準備,就能拉出一二千套完整的盔甲和兵刃,出國作戰當然要額外準備一些。
除此之外,早早就給新加入蕭家軍的戴家親兵一人一套配發了一套甲胄和兵刃——雖然裝備都配置齊全了,但也并不要求他們必須學習鴛鴦陣的戰法,他們是中原少有的專業騎兵部隊,放着精湛的馬上作戰技術荒廢了不用,而下馬作戰,豈不可惜?
戴家親兵,雖然也都是些青壯年男子,可都是在北方戰場上出生入死的老兵了,可他們見到了臨海屯出産的裝備仍舊是贊不絕口——哪怕就是極其重視練兵養兵的戴元帥戴鸾翔,都從來沒給他們配發過如此精良的裝備!
這些兵器在手,也難怪蕭家軍雖然是些初出茅廬的新軍,但卻能爆發出如此可怕的戰鬥力!
而熱 兵器方面,馬青研制的進展不算太大,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至少火炮的質量被他提高了不少了。
蕭文明去年離開臨海屯北上之後,馬青一共又打造了三四十門銅炮,每一門火炮都經過了試射,沒有一門炸膛的,應該說馬青是初步掌握了銅炮的制作流程了。
然後就是在此基礎上的小型化了。
隻要克服了銅制槍管的質量問題,那麽可以說蕭文明心心念念的實戰用的火槍,就算是研制成功了。最後隻要在銅制火炮、火槍的基礎上,改用鑄鐵、鑄鋼的材料,那麽現代火槍的雛形,就完成了。
然後再攻克子彈裝填、半自動、自動擊發裝置,就形成了現代槍械。
不過按照蕭文明的判斷,隻要有每分鍾射速超過六法的火槍,基本就可以在這個時代橫着走了。
對此蕭文明對馬青下了死命令,在出征高麗之前一定要把火槍的樣品拿出來,就算不能量産,哪怕是用手搓、用舌頭舔,都得給我造出一支來!
最後則是交通工具的問題。
蕭文明定好的策略是通過海上登陸由南向北地攻擊,那就需要大量的船舶運兵、
蕭文明這三艘海艦組成的船隊,原本是用來争奪制海權的,運載能力并不算大,尤其是跨海的伐國之戰,除了裝載士兵之外,還需要裝載大量的補給物品,别說是三艘船了,就是三十艘、三百艘多未必足夠。
這些船可以從在臨海屯經營的海商那邊借用一些,其餘的就要靠明州市舶司那解決了。
鄧達還不是蕭文明的心腹,隻能暫時利用他而已,蕭文明也不指望着他能完全将這個問題解決,不過多多少少也是個補充吧。
情報準備上,一方面由戴建平負責,從往來的海商那邊收集關于高麗的情報,特别是高麗國沿海地區的地圖,更是重點中的重點。
并且還不是隻收集到一兩份詳細的地圖就滿足了,而是各種版本的地圖越多越好,每一份地圖之間進行比較和更新,才能獲得高麗國最确切的地形情況。這一項工作完成之後,蕭文明甚至覺得自己對高麗國的了解,甚至要超過他們自家的朝廷……
另一方面,則讓林丹楓出面,去江湖上打聽一些高麗國的消息,原本高麗王室就算是半個武林中人,各方面的消息盡量打聽得多一點,不管是真是假,總是有好處的。
兵力方面的準備則要更加複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