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糟心的事兒,到頭來馮海峰還是沒有躲過。
但是縱然有一千個不情願,馮海峰也不敢說半個“不”字——現在皇帝正在氣頭上,誰敢跟他老人家過不去?這不嫌自己命長嗎?
因此馮海峰趕緊先給自己争取個好态度,點頭應承道:“臣領旨”。說着便帶起在場所有的皇城司的人,急匆匆便往康親王府的方向趕去了。
蕭文明不知道就憑馮海峰的本事,能不能順順利利的把這件難辦的差事辦下來,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他這一回去康親王府,回來的時候非得被扒層皮不可。
康親王府距離皇宮并不遠,原本王府就是皇宮的一部分,後來專門辟出去一塊,造了一圈圍牆之後,便成了一座安置皇帝這個親弟弟王府。
這樣的安排也有便于監視的考慮存在,因此馮海峰帶人用不了多久,就能趕到康親王府。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去的快,回來的也快,帶來了消息說:康親王奉旨正在趕來,隻是《百官行記》甚是沉重,康親王要搬運過來,還要調集人馬,還請皇帝稍後片刻。
拖延時間大約是康親王現在所能做的所有的事了。
但是蕭文明也不能讓他如願,趕緊對皇帝說道:“看樣子康王爺手上也沒有多少人手,怎麽就搬這兩口箱子?還要等那麽長的時間?”
皇帝原本就對康親王有所懷疑,被蕭文明這麽一提醒,更是醍醐灌頂——裝《百官行記》的兩口箱子,雖然不小也不輕,但大能大到哪裏去呢?并且康親王府裏還有不少的王府護衛,都是年輕人、體力壯,距離皇宮又近,搬運起來哪會那麽的麻煩?
因此皇帝立即下了嚴旨,讓馮海峰再去傳旨,叫康親王趙希立即把東西搬過來,絕不能有半點耽擱。
并且這次去的時候,還讓馮海峰帶着皇城司的兵丁和禦林軍的一部一起去,要是康親王真的沒人手搬東西的話,就讓馮海峰幫忙好了。
旨意都下到這種程度了,再也不給康親王商量的餘地,而康親王之前的說法也不過緩兵之計而已,計策被拆穿,再裝下去也就沒勁了。
于是馮海峰第二次傳旨,隻過了不到一盞茶的功夫,康親王便帶着王府後衛扛着那倆口箱子,滴溜溜跑過來了。
經過了剛才那番波折,皇帝對他這個親弟弟,自然也沒什麽好臉色,連寒暄一句的禮數都舍不得給,直接命令他:“東西都在這裏了嗎?送到朕眼前,打開看看。”
原本皇帝就有無上的權威,現在他身邊又排滿了禦林軍以及另外兩個衙門的人手,這讓康親王趙希更不敢有半點的反對,趕緊叫人将箱子送了上來,又親手将箱子打開。
這一回皇帝總算是見識到了《百官行記》的原貌了。
隻見書擺地整整齊齊塞了滿滿的一大箱子,而其裝幀卻各不相同,顯然不是專門裝裱起來的,而是慢慢集結成冊,所以看上去有些淩亂。
這和蕭文明所運來的六口箱子焚化以後剩下的幾頁,特征大體相當特征,兩相對照,一時并沒有發現什麽漏洞。
雖然如此,但皇帝還是多留了個心眼,多問了一句:“東西都在這兒了?你翻看過沒有?”
康親王趕緊搖頭回答道:“全都在這兒了,臣弟不敢欺君,倒也看過,不過也就看個封面,數數有幾本冊子而已……”
“哦?是嗎?”康親王的話,皇帝并不相信。
将心比心地說,要是這件東西落到了皇帝的手上,皇帝本人就會那麽淡定嗎?會把它放在一邊,隻數數有幾本冊子就算了事了嗎?第一時間拿出來翻看一番,看看有什麽驚天猛料才是真的!
隻不過皇帝的想象力還是太貧乏了一些,康親王本人如何處置落到他手裏的這兩箱《百官行記》不知道,然而蕭文明這邊非但不止看過,并且連一模一樣都抄寫了一份了!
而且這一回蕭文明送到皇宮門口,并且幾乎是故意燒掉的這一份,其實并不是《百官行記》的原件,而是匆忙間抄出來的一份複制品!
皇帝怎麽也不會想到,短短一晚上的時間,這麽六大口箱子的東西,蕭文明就能完完整整地複制一份。
因爲他無法理解,蕭文明手下會有那麽多識文斷字的人!
雖然皇帝早就聽說他的蕭家軍戰鬥力非同尋常,人數也有個幾百人之衆,但是這幾百武夫全都能夠提筆寫字,還是在皇帝的認知範圍之外。
要知道,能夠一下子集結起那麽多人抄寫書本,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謂“盛世修史”,做這等文化工程,有時是要比出征打仗更加浩大的工程項目。
不過康親王即便沒有抄寫一份,但看,肯定是看過的。
但是他看的遠沒有蕭文明那樣的長遠和細緻。
一則他沒有溫國明這樣有大才幹的人幫他出謀劃策,沒有蕭家軍那麽多識文斷字的兄弟幫他抄寫一遍。
康親王所謂的“看過”,不過是把那兩箱子《百官行記》翻閱過一遍而已,并且因爲時間緊急,僅僅是做到從頭到尾翻閱一遍都十分勉強。
不過好在《百官行記》實在太重要了,康親王不辭辛勞,一改原先略顯散漫的态度,夜以繼日、連篇累牍的閱讀,居然就把兩箱子書讀了個大概,特别是對于其中記錄的幾位顯眼的高官,康親王更是格外留意,雖然沒有來得及做系統的節略,但也特意打了點小抄。
因此看到這種程度,大約也隻可以用“看過”兩個字來形容了吧……
康親王心懷鬼胎,對于皇帝的問題,他當然不會如實回答,能答道這種程度,已經算他十分老實的了。
“胡說!”
可是皇帝早就有了先入爲主的成見,早已斷定康親王趙希已經讀過《百官行記》了,任憑他這個弟弟怎樣的掩飾,皇帝都不會相信的,更何況康親王的解釋也是十分無力的。
正在這時,老相國衛玉章也匆忙趕來了。
同皇帝一樣,他在京城洛陽裏也是廣布耳目,得到消息的時間一點也不比皇帝遲,之所以來的晚了一點,隻不過是他住的離皇宮的距離更遠,并且因爲年紀更大,腿腳不靈便而已。
隻見他從綠尼大轎上走了下來,徑直走到皇帝面前,一邊拱手施禮,一邊詢問道:“皇上,這是怎麽了?失火了嗎?”
因衛玉章“帝師”的身份在,算是皇帝和康親王兩人的老師,因此講究尊師重道的皇家不可能對他無禮,皇帝和康親王也趕緊以弟子的身份回了禮。
皇帝則是回答了衛玉章的問題:“發生什麽事了?師傅倒可以問一問蕭文明。”
皇帝、蕭文明、康親王,被燒毀的六口箱子以及另外完整無缺的兩口——加起來一共八口大箱子——這些元素湊在一起,以衛玉章的老謀深算,他其實已經猜出發生了什麽了。
隻不過原本已經約定好了,昨日的第二天——也就是今天一早——就要由溫伯明督促蕭文明,把他們所掌握的六口箱子《百官行記》送到衛玉章的府上。
可沒想到這些東西現在居然出現在皇帝的宮門前,并且還被幾乎全部燒成了灰燼,這是衛玉章所始料未及的,并且也讓他感到失望和憤怒。
然而這位老相國當着皇帝的面,不便輕易發作,事後溫伯明也給出了合理的解釋:說是今日一早,皇上就派了傳旨的太監以及皇城司的馮海峰,親自過來讨要《百官行記》。既然是皇帝的旨意,那麽蕭文明和溫伯明便無法違抗,并且馮海峰等人盯得緊,一點空子都找不着,送《百官行記》給衛玉章的事,便也就隻能作罷了……
衛玉章也是知情之人,蕭文明略微解釋了兩句之後,他便了然了,甚至已猜出焚毀《百官行記》本身也是出于蕭文明的故意。
然而他的宗旨,一向就是維持整個官場的穩定,對于《百官行記》這種能夠動搖整個朝廷基礎的大殺器,衛玉章自己不會去用,也不希望别人去用——昨天他叫溫伯明把原件送來,其實就是怕蕭文明用來興風作浪。
就算東西真到了他手裏,衛玉章也會選擇藏起來絕不示人,甚至同樣一把火燒掉亦未可知——反正溫不明抄寫上來的節略,衛玉章這邊已經拿在手中了,就憑衛玉章現在文官領袖的身份,多掌握一些官員們的罪證,對他而言也不過錦上添花而已,其實并沒有那麽重要。
因此衛玉章接過蕭文明的話頭,十分流暢地唱起了高調:“這所謂《百官行記》,據老夫所知,乃是那閹人六麻子暗中抄錄下來的,其中真真假假難以判定,要老夫看其中大多數也不過是捕風捉影、危言聳聽罷了。即便是有些能夠查證,也無非是尋常小過而已。一把火燒了正好,也免得落入别有用心之人的手中,反而鬧得官場上人心惶惶、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