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頭的何常見蕭文明突然來此,卻隻帶了一百個弟兄,趕緊趴在船舷的邊上,扯着嗓子就問:“蕭大人,你怎麽來了就帶了這麽幾個弟兄,别的人呢?”
何常等人原先都是在洋湖裏打魚的漁民。
洋湖水面廣袤,漁民互相交流都要靠着一副大嗓門,何常自然也不會例外,隔開老遠,他的聲音便竄入了蕭文明的耳朵。
蕭文明此刻正在颠簸的馬背上折騰着,可不敢開口大聲說話,唯恐咬破了舌頭。
他縱馬一直跑到船邊上,這才回答了何常的話:“你少廢話,趕快把跳闆放下來,老子要上船!”
聽蕭文明話說得這麽急,何常不敢有半點的耽擱,趕緊親自扛了一塊大木闆子,架在通濟渠碼頭和槽船之間,供蕭文明上船。
這塊闆子,其實也是特制的,要比尋常的跳闆足足寬出四五倍。
因爲蕭文明的船可不光是坐人、裝貨而已,還需要将好不容易從戎羌那裏得來的駿馬良駒運上船随船一道運輸,因此才特地設計了這樣寬大的木闆,作爲上下船的工具。
不過此刻蕭文明已經來不及将戰馬一匹匹地趕上船了,他立刻翻身下馬,将戰馬統一牽到一邊,集中保管起來,自己則和一百子弟兵毫不耽擱地登上了大船。
此刻戰況十萬火急,齊軍的主力實際上已經失敗了,戴松率領的那隻騎兵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嗎,蕭文明也完全沒有把握,大概率是無法扭轉戰局的。
在這種局面下,蕭文明更是要千方百計地争取時間,他根本來不及同何常多解釋,直接下令道:“何常,我的那幾門炮呢?都在哪裏?”
這回趕赴中原作戰,蕭文明特意把自家臨海屯鐵匠工坊新鑄造出來的幾門火炮,帶在了身邊,一共有五門。
雖然數量并不算多,但是曾經試射下來,無論是聲勢還是威力,都要遠超現在所使用的任何一種兵器——畢竟是從冷兵器到熱 兵器跨越時代的突破,是其他任何現有的兵器所無法比拟的。
隻可惜現在火炮本身的工藝和其配套裝置的設計,蕭文明還沒功夫進行一點點地改進和打磨,因此現如今的五門火炮,存在一個最突出的問題,那就是十分笨重,運輸起來麻煩,使用起來也麻煩,所以也就隻能裝載在船上,才能長距離地運動。
想要靠人堆馬拉投入地面戰場,進行靈活部署,現在還不到時候,需要蕭文明一步步地進行改進。
這些個銅疙瘩又笨又重,并且還要固定在某一個位置,在船上就顯得十分紮眼,何常不是個細心的人,卻是個駕船的好手,船上的各種物件,他心知肚明,更何況這幾口傻大黑粗的火炮了。
對于蕭文明的問題,何常回答得既快速又響亮,顯得信心十足,一一點明了這五門火炮現在所處的位置。
“那好,你趕緊的,把所有的炮都挪到靠近河岸碼頭的這一邊。”
把所有的炮都靠在這一邊,當然是爲了增強火力,然而這有個副作用,那就是火炮的分量實在是太重了,全都壓在一邊,便将這麽老大的一艘漕運大船,壓得明顯的向一邊傾斜了。
蕭文明一開始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滿腦子惦記的就隻是,想辦法怎樣戰勝戎羌,好不容易被他想出來了一個利用火炮的辦法,哪還有心思考慮别的?
他趕緊将大船一邊的五門火炮全都輪流試射一遍,确定沒有啞火,也沒有損壞,這才能投入使用。
監制這幾門火炮的工匠,便是蕭文明器重的鐵匠馬青,馬青這小子對蕭文明還算忠誠,職業道德也是很不錯的,這幾門蕭文明帶在身邊的火炮,就是他不斷改進之後的最新成果,試驗的時候倒是可以轟得又準又遠,也不知實戰時候能發揮幾成作用。
先不管了,趁着現在沒人,先試射兩炮再說,第一次投入實戰的經驗,也是寶貴的财富。
随着這幾門火炮一放,所射擊的距離卻是異常的短,原先帶出來的時候能夠打出三百多步的火炮,這一回炮彈但卻深深紮在碼頭的石闆地上,射程隻有區區不到一百步而已。
這是什麽情況?
蕭文明扭頭一看,根本就不用别人來回答他,便已得出了答案。
原來是火炮全都放在大船的一邊,硬生生将漕船朝向碼頭的一邊劇烈地傾斜過去,火炮炮口隻能向下平射,甚至打不出漂亮的抛物線,直愣愣地把炮彈轟在了地面上。
這麽打,射程當然就這樣短了。
畢竟歐幾裏得老師告訴我們——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就這麽一點射程,肯定是不管用的。
蕭文明趕忙命令何常帶領着船上的水手,立刻在靠近岸邊的反方向部分,盡可能多地堆砌各種雜物,就是爲了強行把船掰正了。
這麽一番準備之後,蕭文明再将所有的火炮輪番試射,射程就正常了許多,果然在距離通濟區岸邊三百來步的地方,留下了五六個彈坑。
這些彈坑就起到了一個瞄準基點的作用,後續作戰時候,如何調整角度和射程,全都要以這些彈坑爲基準了。
在還沒有制造出快速調整裝置的前提下,也就隻能這樣因陋就簡了。
進行了這樣的調整,蕭文明總共花了小半個時辰,這已經是最快的速度了,原先就駐紮在朝船上的漁民,以及剛剛上傳來的一百蕭家軍的子弟們,全都累得汗流浃背、氣喘籲籲。
這樣的工作量不大,卻需要在短時間内完成,對體力也是個極大的挑戰。
蕭文明也不能不着急啊!
戎羌就在前頭,而戴松和宋星遙以及将近四百蕭家軍的兄弟這正在執行極其危險的誘敵的任務,多一刻時間的延誤,便是多一份的危險。
不過好在調整火炮執行的還算及時,當遠處揚起的煙塵越來越接近的時候,蕭文明總算勉強把火炮調教完畢了。
這是火炮第一次在這個時空投入實際作戰,能夠實現怎樣的戰果,蕭文明心裏也不清楚。
然而這卻是眼下還可以取勝的唯一方法了,就是再冒險、再勉強也隻能試一試了。
雖然試下來成功的可能性不到三成,但要是不是可能性就是零……
換你,你試不試?
遠處的那一片煙塵果然就是戴松。
方才他帶領出去誘敵的人馬得有一千六七百人,可現在看他帶回來的人卻隻剩下不到一半了,他身後所跟着過來追殺的戎羌,卻有兩萬多人……
要知道,現如今在洛陽城下集結的戎羌主力攏共加起來也不過五萬人,這麽多人,一下子就被戴松這一隻偏師一下子扯出來一半,可見戴松誘敵時候的演技要比幾天之前精進了不少。
而這種精進也做出了極大的代價。
等戴松漸漸跑進,蕭文明總算發現,戴家的親兵已經陣亡了大半,現在還剩下的不過是原先的三分之一了。
而戴松顯然是有意在保護蕭文明的蕭家軍,蕭家軍的損失雖然也不小,但是目測下來隻陣亡了三十個兄弟——現在還能緊跟在戴松身後的,正是三個頭目各自率領的一百多人……
而這些活下來的弟兄也沒給蕭文明丢人。
他們個個身上沾滿了污泥和鮮血,顯然也是經過了一場你所活的苦戰,是在敵人的利刃之下,赢得了自己的性命,而絕非是貪生怕死之徒。
按照原先的約定,戴松拖着大隊人馬——其中既有大齊軍隊的,也有戎羌軍隊的——終于趕到了通濟渠的旁邊。
通濟渠是一條不窄的大運河,戴松跑到運河邊上,算是走到了死胡同,真就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
如果沒有蕭文明之前的保證,戴松是絕對不可能将兵馬引到這裏來的。
而蕭文明也并沒有讓他失望。
隻聽他高喊一聲:“小戴将軍,趕緊引兵到河邊!”
現在的戴松已經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遲疑了,他立即照着蕭文明的吩咐行動。
三軍将士剛在通濟渠河邊站定,便聽面前響起幾陣沉悶的雷聲,随即便是驚天動地的巨震。
戴家親兵都被這幾聲巨響吓傻了,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還當是天上的雷神爺發威了呢!
蕭家軍同樣吓的不輕,卻要比青嶺兵略微淡定一些。
因爲在之前幾次火炮試射過程當中,蕭家軍的子弟兵便已經領略過火炮轟鳴時的氣勢和威力,隻是沒有想到,在如此戰鬥的緊要關頭,蕭文明居然敢嘗試這種還十分不成熟的兵器。
因此他們雖然淡定,但這種淡定隻停留在表面上,對于這幾門從江南帶來的火炮到底能發揮怎樣的作用,他們心裏完全沒有底……
還不光是他們,就連漕船上的那些漁民,也都被吓了一跳。
因爲他們腳下的大木船,雖然修建得十分結實——是蕭文明按照海船的質量标準打造的——可依舊在火炮猛烈的震動下,顯得是那樣的脆弱,仿佛就要被轟散了架一樣。
不過好在此處最吃驚的,并不是蕭文明這邊的人馬,而是追擊而來的戎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