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确實是這麽個道理。
然而蕭文明總覺得哪裏不對。
平原縣城是個巴掌大的地方,用來做誘餌也就罷了,甚至還能故意打開城門誘敵深入——反正城中百姓也就這麽多,統一看護起來也并不是什麽難事。
可京城洛陽裏住的畢竟是皇帝啊!
類似于平安縣的戰法,真的可以施展出來嗎?
戴鸾翔作爲海内第一名将,蕭文明能想到的他當然不會想不到,難道現在的他也已經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了嗎?
如果現在這時候毅親王還活着的話,一定能給戴鸾翔提個醒,就算做不到當頭棒喝、醍醐灌頂,至少也能讓他稍微冷靜一下,再仔細權衡各方面的利弊。
可是已經沒有了如果……
戴鸾翔現在還在興頭上:“爵爺,如此大的戰績,皇上聽聞必然喜悅,勢必要召見我們,爵爺也要早做準備。”
這倒也是。
蕭文明點頭道:“這回我們大獲全勝,不用擔心挨罵了,我和我的兄弟們就駐紮在平原縣城之外,大元帥什麽時候走,隻要派人來知會一聲就好,我們變得立即啓程。”
交代完了公事,蕭文明忽然想起了一樁私事:“我倒還要向大元帥打聽件事兒。”
“什麽事?爵爺盡管問。”
“也沒什麽事,就是元帥的公子戴松,可有過什麽婚約嗎?”
“這個……那倒沒有,爵爺怎麽說起這事來了?”
戴松今年都二十出頭了,按照他的家事以及本人的官位,不說定下了婚約,就是已經娶了妻妾、子孫滿堂,都不是什麽怪事。
隻是幾年前野驢嶺一仗敗下來,戴鸾翔雖然沒有什麽直接的責任,但畢竟惹到了皇帝可能的忌恨,因此官場上那些勢利眼,都把戴鸾翔視爲禍水,别說是結成兒女親家了,就連平時最基本的往來也都斷絕了。
不過這也給了蕭文明一個做好人的機會。
隻聽蕭文明笑道:“當然是好事了。隻不過現在八字隻有一撇,一捺什麽時候畫下去還不知道,大元帥就等着聽好消息吧!”
戴鸾翔所料果然沒錯。
見到戴鸾翔親筆寫成,又用八百裏快馬呈送到自己面前的報捷奏章,皇帝高興得幾乎是情難自已,連發了好幾道聖旨,除了勉勵戴鸾翔之外,還叫他将有功的人員全都報送上來,并且還要他即刻進京,準備一場風風光光的獻俘大典!
所謂“獻俘大典”,顧名思義就是向當今皇帝貢獻那些已經被俘虜了的敵軍将領,是專門用來宣示最偉大的軍功的。
大齊國開國之時,太祖皇帝克定中原、太宗皇帝開疆拓土,屢屢擊敗周邊強國,獻俘大典零零總總、大大小小舉辦了二三十次。然而後來大齊國力漸衰微,難得一見重大的勝利,這樣盛大的儀式,也是幾十年都沒有舉辦過了。
這一回要舉行“獻俘大典”,也是皇帝的一意孤行,頗遭一些文官的反對。
倒不是說這一回平原縣大戰的戰功配不上獻俘大典,隻是現在戎羌尚未完全被驅逐出中原,戰争還遠沒有到達最終的勝利,就要大張旗鼓的辦這種儀式,未免有些粉飾太平的感覺。
應該說,不論那些反對的聲音背後是怎樣的目的,但明面上擺出來的理由,還是十分冠冕堂皇的。
蕭文明也贊同這樣的觀點。
然而戴鸾翔對此卻有不一樣的看法:“爵爺所言固然不錯,其中也确有不當之處,可當今皇上聖明,身邊又有衛老相國參贊政務,難道他們就看不出來嗎?”
“是啊,難道他們就看不出來嗎?”
“所以說,舉辦這樣的儀式,與其說是爲了褒獎戰功的,不如說是做戲給天下百姓看的,爲的就是鼓舞士氣、振奮人心。”戴鸾翔說道,“其實配合這樣的儀式,也是我們做臣子的本分,這同率軍作戰,是一樣的。皇上既然有旨,我們還是勉力執行吧!”
皇帝對于這場儀式,果然十分重視。
戴鸾翔還在收拾軍隊、尚未啓程之時,皇帝便派來了好幾撥禮部的官員,反複商量儀式的細節。
這時戴鸾翔也發現,皇帝似乎對此有些過于熱衷了,但是皇帝現在正在興頭上,給他潑冷水,就是取死之道,戴鸾翔也隻能配合下去。
并且還不是普通的配合,而是要更加殷勤地配合,隻求能夠迅速了結這一樁大事,才好繼續将精力集中到軍事上。
皇帝果然對這一次獻俘大典十分重視,地點特意選在了玄武門之外,列隊的儀仗除了禦林軍之外,還選到了前線立功了的部隊,光儀仗的人馬就有上萬人,可謂是氣勢恢宏、浩浩蕩蕩!
京城、關中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員一律參加,皇親、國戚、勳貴,凡是在郎爵以上者全部參與——百官上朝也就是這個陣勢了。
按照六部的工作職責。
禮部主要負責三個項目的工作:第一是組織各種典禮,第二是從事外交事務,第三則是組織科舉考試。
且不論第二項、第三項的工作做的怎麽樣,至少組織典禮儀式,禮部屬于是行家裏手了。
一套獻俘大典辦下來,可謂是有條不紊、條理分明,尤其到了幾個戎羌頭目坦露着上身,背負着荊條,向大齊朝的皇帝行三叩九拜之禮時,整個儀式進入了高潮。
隻聽編鍾、鼓樂齊鳴,奏響凱旋的音樂,文武百官山呼萬歲,爲這一場平原縣城的大勝,畫上了一個似乎有些過于華麗的注腳。
蕭文明官職,不過是一個七品的屯田所千戶,并且還是江南地區的,而并非在京城洛陽附近。
按照官位,他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在這裏。
可是蕭文明卻又是這一場平原縣城大捷的主角之一——就算不是主角,那也是排名前幾位的主要配角。
這場獻俘大典要是沒他參加,就又顯得不是那麽一回事兒了……
雖然禮部的老爺們,也不希望蕭文明這麽個小軍官出現在這裏,但是皇上有了旨意——要請他一定參加,那麽諸位大人一定是會替皇帝分憂的。
讓蕭文明以“信義伯”伯爵的身份,站在勳貴的隊列裏,不就成了嗎?
這樣的安排,禮部的大人們滿意,皇帝也感到滿意,唯獨蕭文明不感到滿意。
這些個所謂的勳貴,說他們是不學無術的纨绔子弟,都是在表揚他們了,其中不少都是些禍國殃民的惡人奸賊,蕭文明壓根就不想與他們爲伍。
不過蕭文明正在不爽的時候,卻是當時戴鸾翔的那番話發揮了作用——參加這樣的儀式,給皇帝歌功頌德、臉上貼金,其實也是做臣子的本分之一……
于是蕭文明耐着性子,觀察着儀式一步步的進行,就好像看着一出華麗的實體戲劇,儀式的高潮過後,終于迎來了最激動人心的環節,那就是給有功人員加官進爵。
這一回,皇帝也算是下了血本了,凡是立有戰功的他都不吝賞賜,首功之臣戴鸾翔,更是被封爲一等功的公爵爵位!
大齊朝的規矩,非皇族異姓之人是不能封王的,因此戴鸾翔這個一等公,也算是位極人臣了——隻不過小小的平原縣城之役,就讓他走到了這一步,也不知迎來真正最後的勝利的時候,皇帝還有什麽好賞賜給他的……
戴鸾翔之下,其餘的有功人員也都有封賞。
不過現在戰況緊張,吏部沒法騰出那麽多官職,因此分封的大多以爵位爲主,蕭文明認識的戴松、曹瑞、韓天等人,雖然官職沒有進步,仍舊在原地踏步,但是爵位則各加一等,已從不入流的郎官變成了正經的男爵了。
反倒是平原縣令楊森,他的功勞不能說沒有,但并不突出,卻是結結實實地官升三等,調入兵部做了關内道的侍中,算是在兵部尚書及左右侍郎之下的四把手。
這樣的升遷,對于一個七品縣令而言,已是超規格的任用了。
楊森這人才能并不出衆,但是好歹也頗有膽色,至少在百姓遭遇大難的時候,還肯跟百姓在一起,沒有私下逃跑,這對于如今這麽個腐朽的大齊官場而言,就已經很難得了。
大約皇帝看中的,也是他這一點吧。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在此戰之中表現活躍,僅次于戴鸾翔的蕭文明本人,皇帝卻沒有任何的表示——既未加官、也未進爵,頗讓人感到不解。
就連站在整個勳貴隊伍最前列的康親王,聽整張封賞的清單中沒有提到蕭文明的名字,都覺得不可思議,眉頭禁不住地緊皺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