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羌作戰頗爲狡猾,也曾經幹出過用官軍當做擋箭牌,自己跟在後面攻打城池關隘的先例。
好幾次,大齊的守軍不得不含着眼淚,先把自己擋在前面的同伴射死,然後再慢慢對付他們身後的戎羌騎兵。
那時射死自己的同伴,就已經很難下得了手了,可一旦戎羌把蕭文明這位伯爵老爺頂在前頭,恐怕王将軍就更加難以下定決心了。
也就極有可能就會導緻戎羌利用蕭文明的掩護,登上潼關攻破關卡,直接威逼關中平原和京城洛陽!
因此王将軍有言在先,算是打了一劑預防針。
誰知蕭文明卻硬氣的很:“王将軍這就多慮了,我即便是遇到了戎羌并且被打敗了,那也不會往潼關這裏逃跑的。”
“那爵爺打算?”
“我會往黃河邊上撤退,那邊我借了一處所在,作爲我軍的臨時營地,岸邊日常擺着十幾條大船,随時可以使用。隻要戎羌一到,我便可以立即坐船返回河南,再慢慢想辦法同王将軍取得聯系。”
蕭文明所說的那座營地,就是溫伯明幾個月前置辦下來的那座,那裏依山傍水、易守難攻,的确是個建造營地的好地方,隻要能夠進入此處,堅守個十天半個月都不成問題。
而爲了能夠順利從河北到達河南,蕭文明特意安排了渡船,船上的水手都是他從洋湖東山村招攬過來的漁民和船民,讓他們時時日日值守在船上,一旦發現情況有變,就要随時做好往河南渡人的準備。
王将軍作爲守關的将領,總是覺得自己和敵人之間還是應當隔着一段物理屏障比較來的實在——無論是石頭堆成的、磚頭砌成的還是木頭紮成的——總之有的總比沒有的強。
像蕭文明這樣的做法,王将軍從内心而言是并不能感到放心。
不過蕭文明的身份地位擺在這裏,他勸也沒有什麽好勸的,更加沒有資格命令,便也不再說話了,隻是讓蕭文明一切小心,若有危險可以派人過來。
王将軍知道了情況,即便不能直接打開城門,但至少也可以通過自己向戴鸾翔報個信,讓戴鸾翔派兵過來接應。
從這一日起,蕭文明就開始在潼關附近遊弋偵查,打探各路小溪。
戎羌準備南下的消息流傳得很快,第一天就有不少百姓拖家帶口,收拾起自家的金銀細軟,便向潼關轉移,覺得隻要進了潼關,便能從戎羌的鐵蹄之下暫時逃脫出來,也就能保證自己的生命财産安全了。
因此潼關外的一路之上,人、馬、車擠成一團,男人的歎息、女人的哀歎、孩子的哭嚎組成了一曲曲撕扯人性的奏鳴曲,聽得人心裏一陣陣地發緊。
蕭文明看着這支隊伍綿延數裏長,松松散散、毫無組織,又沒有官軍守護,就好像是一塊肥肉,無論是猛虎、餓狼、狐狸,甚至是耗子,都能過來咬上一口……
見到這樣的場面,蕭文明除了搖頭歎息之外,也沒有任何辦法。
他手下的人馬加起來也就這麽五百蕭家軍而已,雖然人人都配上了駿馬,機動能力極強,但是百姓進關的隊伍,綿延一二百裏,甚至還在不斷地加長,光靠這五百人又能有什麽用呢?
他就隻能盼望着戎羌的鐵騎能夠來得晚一些,又或者走錯了路,否則這些百姓可就完蛋了!
可是咬了這一塊肥肉第一口的,并不是戎羌騎兵,卻居然是黑旗軍的殘部。
這一日,蕭文明在巡視過程當中,發現前頭百姓隊伍一陣騷亂,快馬過去一看,居然瞧見一夥黑旗軍裝束的人馬,正在隊伍當中搶劫。
原本就十分淩亂的隊伍,被他們這麽一鬧,更是眼見得七零八落,隊伍中的百姓毫無還手之力,隻能四散奔逃,各種行李雜物落了一地嗎,更有不少百姓自相踐踏而亡。
對于這種人,蕭文明自然沒什麽好客氣的,上去便是一陣掩殺,在幹掉其中二三十人之後,這夥子黑旗軍終于抵抵不住,放下武器舉手投降了。
蕭文明拿住兩個領頭的,略加審問,便知他們果然就是李全黑旗軍的部下。
原來是李全同楊妙真決裂之後,決定留在中原活動,然而這裏并非他們的根據地,沒有長期可靠的後勤補給基地,就隻能依靠打家劫舍過活,恢複到了以前做山大王時候的狀态。
恰巧此刻戎羌南下的消息傳來,潼關附近聚集了那麽多随身攜帶金銀财産的百姓,正好給了他們打劫最好的目标。
不過李全倒也并不是完全沒有底線的人。
雖然是打劫,但也是有些選擇性的,至少不去劫掠普通的百姓,而是專找那些富商地主之流下手。
這樣做,既不至于損了黑旗軍忠義之名,又大大提高了打劫的效率,畢竟打劫一個窮人和打劫一個富人所花費的時間是差不多的,但明顯後者的效率要高得多。
劫富濟貧,這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具有先天合法性的非法活動。
那是因爲古代生産力如此低下,科技水平也不高,想要從芸芸衆生當中變成一個有錢人,靠的無非就是“剝削”二字——富人當中,大多數是惡霸地主、是貪官污吏、是不法奸商,打劫他們純屬替天行道。
雖然蕭文明也算是有錢人當中的一個,但他賺錢靠的可不是掠奪,也不是剝削,因此對于黑旗軍這種劫富濟貧的行爲,蕭文明原本還是頗爲欣賞的。
可是現在的情況又不同往常。
按照後世的說法,那叫主要矛盾已經轉移了——由原先的廣大農民同地主之間的階級矛盾,轉化爲中原同戎羌之間的民族矛盾。
在這種主要矛盾的指引下,那就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去對抗戎羌才對。
就比如說那些個地主富豪,他們要是肯拿錢出來犒賞軍隊、招募鄉勇、購買軍器,那也算他們還有些良心,錢沒有白賺。
要是他們投靠蠻族,甚至當了漢奸,那就純屬他們作死了,對于漢奸不但要奪了他們的錢财,還要殺了他們的狗頭,踩上一隻腳,叫他同時不得翻身,就連親族朋友也要連坐!
因此爲了對抗戎羌這一個進來的主要目的,對于這些個富商,蕭文明能幫還是要幫一把的。
現在先幫他們算是一筆前期的投資,等到了要籌措軍饷的時候,必然要他們狠狠的吐一口血出來。
但是對于李全,蕭文明雖然同他有仇,但目前也還是個可以争取的力量,那就稍加阻止,讓他們不能如願也就是了,不必大加殺戮,以免激化矛盾。
于是每逢有滞留此處的黑旗軍搶劫百姓,蕭文明總是将“蕭”字大旗高高揚起,擺出極爲浩大的陣勢,大張旗鼓地趕來将他們趕走也就是了。
蕭文明蕭家軍的威名,原本在同李全作戰之時,就已經在黑旗軍中傳開了,因此每每看到蕭文明的旗号,那些正在搶劫或者意圖搶劫的黑旗軍,便會聞風而逃,做鳥獸散。
但是蕭文明就這點人馬,顯然無法照顧到全部百姓,當然他這也不是他的目的,隻要讓黑旗軍和李全時刻感受到蕭文明的存在,并且知道蕭文明其實已經饒過他們一馬,也就足夠了。
有時候蕭文明也是挺感歎的。
很多情況下,外敵入侵之前,内部總要争鬥一番,這幾乎成了每一場類似事件的固定套路——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攘外必先安内”嗎?
有時候,“攘外必先安内”未必正确,但更加錯誤的是,既攘不了外、又安不了内,兩者連一點也做不到,那就等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吧!
情況如此反複三天,局勢一直沒有大的變化,而随着潼關關門之期越來越近,等着進關的百姓也越來越少了。
直到這一天,局勢突然間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這一日,蕭文明照舊在潼關之外巡視,聽說有一對黑旗軍正在急速從北向南奔馳而來,速度極快,看樣子不懷好意,似乎也有搶劫百姓,做最後一筆無本生意的打算。
原本被蕭文明收拾了那麽多回,黑旗軍看到“蕭”字大旗,就跟老鼠見了貓似的,而蕭文明現在就在潼關底下,行蹤十分明顯,這夥子黑旗軍又怎麽會貿然過來招惹蕭文明呢?
蕭文明第一個想法,便是李全被自己欺負慘了,想要集結重兵,一舉将蕭文明擊敗,那她李鐵槍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活動了。
既然李全有這麽個打算,那對于蕭文明而言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你不就是想打嗎?那就打呀!
可别打到一半又跑路了,這回非打個你死我活,分出高下不可!
于是蕭文明一邊派人去通知潼關的王将軍,一邊則率領起蕭家軍的全部人馬,按照前頭預警的方向疾馳而去,要同李全他們撞一個滿懷,打亂他們進攻的節奏,以有備而擊不備,又可以多占有一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