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蕭木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們有多大的可能性會發生營嘯?”
“這個我當然估計不出來。”林檎兩手一攤,表示無能爲力,“是否發生營嘯要看軍隊的具體情況,我這種常年處在深宮之中的人,怎麽可能了解大明的這三路邊軍的具體情況?而且除了軍隊士卒的情緒之外,還要看統帥将軍的駕馭能力,這三個統帥,除了袁崇煥有過一面之緣之外,其他侯世祿還有滿桂我連見都沒見過,自然也不可能清楚他們的能力如何了。”
“總而言之,就是放他們入城修整,就會有發生營嘯的可能性,但這可能到底有多大,我們現在無法估計出來。”蕭木最後進行了一番總結,“但是不放他們進城修整,大明軍隊的戰鬥力就要大打折扣,這一點是完全可以預估得出來的。”
“所以就要看,不确定能否發生的營嘯,和完全可以确定的戰鬥力受損,這兩者之間的取舍了。”林檎緊接着也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總結,“而這個最後的取舍和決定,自然是由你這個大明皇帝來做出。”
“做出取舍嗎?”蕭木皺着眉頭思考道,“這真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啊。”
“還有更艱難的呢!”林檎繼續開口提醒道,“不要忘了你雖然是大明的最高統治者,但要是沒有下面臣子的支持,你這個皇帝恐怕就成了一個光杆司令了。”
“所以說?”
“所以說,眼下大多數大臣都不支持讓袁崇煥他們三路軍隊入城修整,你如果要強力推行的話,勢必會失去一部分大臣的支持,這一點肯定也要計算在你的權衡取舍之内。”林檎最後解釋道。
“所以說,也就是我允許袁崇煥他們的軍隊入城修整,就有導緻營嘯的可能,同時會失去一部分大臣的支持;如果我不允許他們的軍隊入城,那就會損失軍隊的戰鬥力。”蕭木最後總結了一番,完全掌握了自己做出了決定之後會帶來的結果。
“是的,最後的取舍決定自然由你來做,畢竟你才是大明的皇帝。”林檎答道,“如果你的選擇最後被證明是正确的,那後世的曆史就會記錄‘崇祯皇帝做出了極其英明的決定’,如果選錯了,那後世的曆史就會記錄道,‘崇祯皇帝沒能正确認識眼下的形勢,做出了錯誤的決斷,爲大明王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照你這麽一說,似乎當那個記錄曆史的人比當我這個皇帝感覺還要好,我這個皇帝到底是英明還是昏聩完全就是他一句話的事情嘛。”蕭木很顯然對于剛剛林檎描述的那種隻看結果不看過程,完全“事後諸葛亮”的,根本不去理解取舍的難度和矛盾的這種記錄曆史和評價皇帝的方式十分不滿。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曆史都是成功者書寫的嘛。”林檎答道,“你要是選對了,那你就是勝利者,最後曆史上自然留下的就是英明形象,你要是選錯了,那你的敵人就是勝利者,那你最後在曆史上留下的無疑就是昏庸的形象了。”
“爲什麽我要承受這樣大的代價?”蕭木無奈地答道,“我從穿越以來每天都小心翼翼,生怕做了哪件事最後會影響到崇祯皇帝的名聲,結果現在我的一個決定,就有可能決定今後曆史上的評價到底是英明還是昏聩。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從眼下的情況來看,我根本就沒有辦法判斷,到底哪個選擇才是對的,最後曆史的評價也完全就是隻看結果不看過程的。”
“所以這一次你沒有辦法能夠萬無一失地保證崇祯皇帝的名聲不受損害了。”林檎替他總結道,“既然處在了這樣的高位,有了能夠萬世留名,成爲一代賢君的機會,那自然就要承受這樣的高位帶來的風險與代價,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曆史的關鍵節點時期,你要是成功了就是明君英主,失敗了就是昏聩不智,綜合言之就是大起大落的類型,基本上不可能會有那種中庸的,不好不壞的評價了。”
“我發現這個跟我之前說的後世的财經新聞播報每天股市情況的報道完全就是一個道理。”蕭木無奈地答道,“如果我讓袁崇煥他們軍隊進城修整,最後作戰失利,那麽原因就是入城的軍隊發生了營嘯,或者我讓軍隊入城的決定導緻我失去了大臣的支持;而如果我拒絕讓軍隊入城修整,最後作戰失利,那原因就是因爲我做出的這個決定,導緻了軍隊戰鬥力的下降——總而言之,其實不管我做什麽決定,如果戰事失利的話,最後的賬都能算到我的頭上對吧?”
“沒錯。”林檎點點頭肯定地答道,“反過來說,就是不管你做了什麽決定,如果戰事勝利了的話,那麽最後的賬也同樣能算到你的頭上,那就是‘多虧了皇帝當時果斷而英明的決定’,大明才取得了這場戰争的勝利。”
“所以說,最後我,或者說是崇祯皇帝能得到一個怎樣的曆史評價和名聲,其實跟我這次的決定其實沒有什麽直接關系,對吧?”蕭木最後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不管我這次怎麽決定,隻要這次的戰争勝利,那就能得到英明賢主的贊譽,否則就是昏聩無道。”
“嗯,大概就是這樣子的……”林檎點了點頭表示同意,但她總覺得似乎有哪裏不太對勁。
“所以說我完全不用爲了到底讓不讓袁崇煥他們的軍隊入城修整而發愁,因爲這件事情本身跟我和崇祯皇帝最後的曆史評價之間并沒有什麽直接關系!戰争的勝利與否才是決定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