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軍大部隊湧來之前,多爾衮已經先行拍馬趕回了皇太極這裏,看到了全須全尾的皇太極之後也是終于放了心。事實上他在走到一半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皇太極親兵高舉的旗幟,知道了皇太極根本就沒有像明軍嚷嚷的那樣,被他們的什麽侯将軍給斬了,同時也發現了,自己身後的明軍在看到皇太極的旗幟之後也全都興奮地殺了過來。
“大汗,明軍朝這邊殺來了,小弟特來保護大汗!”多爾衮驅馬來到皇太極的身旁,警惕地盯着明軍的動向。
本來最開始,多爾衮在聽到明軍呐喊的多铎已死的時候就不管不顧,甚至都沒有自己這個大汗知會一聲就魯莽地沖了出去,皇太極對他還有有些不滿的,不過對于這一點皇太極也能夠理解,畢竟他們兩兄弟的感情最好,平日裏有點“相依爲命”的意思,聽到了親弟弟出事,當哥哥的情緒激動也是可以理解。
而且多爾衮和多铎這一對年輕的兄弟手下還有不少的資源,皇太極也需要拉攏他們僞君子所用,利用他們的資源來提高自己的威信,考慮到這一點,他自然更加不回去責怪多爾衮不聽軍令、擅自行動的表現——畢竟現在所有大金的勇士們全都一片大亂,皇太極的軍令本來也沒有多少人能夠聽到了。
不過現在看到多爾衮又特意地趕回來保護自己這個大汗,皇太極此前心中對他的那一點點不滿也徹底消失了,反而是有那麽一點的感動,因爲多爾衮這樣的行動無疑表示他對于皇太極這個大汗的安危還是十分在意的,很顯然,對于皇太極這樣的統治者來講,沒有什麽比得到臣下的效忠更加讓人高興的事情了。
當然多爾衮回來的最主要目的并不是保護皇太極這個人,而是因爲他有着大金大汗的身份,保護皇太極就是保護大金的基業——多爾衮早已認定将來是自己的東西,所以若是此時的大汗不是皇太極,而是代善、阿敏或者莽古爾泰當中的任何一個,多爾衮都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不過此時的皇太極卻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一來是亂軍混戰之中無暇去想,二來也是他恐怕也沒有想到自己這個年輕的弟弟會有這麽深的城府。
此時皇太極周圍,能夠直接受他指揮,聽他号令的親兵勇士們大概有七八百人,其他也有不少的建奴看到了親兵們舉起的旗幟也朝着這邊趕來,然而畢竟建奴大軍規模不小,大營也是很大,還是有更多的建奴由于視線受到了各種幹擾因素的阻隔并沒能看到皇太極的旗幟,而是仍然沉浸在明軍“皇太極已經授首”的謠言之中,全都人心惶惶,基本上失去了大部分的戰鬥力。
不過還是由于建奴大營混亂,一盤散沙的緣故,這些建奴趕來的速度遠遠比不上更加集中,目的性更強的明軍,在那些看到了旗幟的建奴沒有趕來之前,明軍的大部隊就已經殺到了皇太極的跟前,形成了以多打少的局面——盡管這個大營之中的建奴人數占據着絕對的優勢。
不過此時的皇太極倒并沒有感到畏懼,畢竟他對他自己的膽識,還有手下親兵們的勇武用着極強的信心,面對來勢洶洶的明軍,他反而躍躍欲試,想要親自帶領着大金的勇士們擊退來敵,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威望——雖然他的威望在這次爆炸、大火和劫營之後肯定會代入到一個谷底,但畢竟能挽回一點是一點,皇太極不會放過任何能提升、或者少損失威望的機會。
而且作爲大金的大汗,他的一舉一動都是萬衆矚目的焦點,若是此時因爲明軍勢大就輕易地退縮,那麽他的懦弱舉動就會對手下帶來極其消極的影響——連一向雄才大略,無所不能的大汗都隻能拍馬逃命了,那今夜的戰鬥哪裏還有勝利的希望?
皇太極敢肯定,若是自己表現出了膽怯和恐懼,自己的汗位估計就會不保,那麽那些本來對他這個大汗的位置就很有意見的人絕對會跳出來挑戰他大汗的位置,四大貝勒裏的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全都不是什麽省油的燈,即便是皇太極現在也隻能跟他們虛與委蛇,平日裏的政務還要裝模作樣地拿來兄弟們一起商量研究,在麻痹他們的同時,也能表現出自己并不向獨斷專權。很顯然對于這幾個桀骜不馴而且位高權重的兄弟們來說,若是有機會松動一下皇太極的大汗之位,他們自然是十分樂意的。
所以,不管是出于皇太極本人的意願、還是威望、或者是汗位的角度來考慮,他都必須要勇敢地迎敵,除了戰鬥,此時他已經别無他法。
而且在皇太極看來,來勢洶洶的明軍雖然看起來人多勢衆,但肯定并不經打,畢竟之前跟明軍無數次的戰鬥早就證明了,明軍士兵的戰鬥力極其低下,往往幾百個大金的勇士就能追着幾千的明軍到處亂跑,而現在自己這邊就有七八百個悍勇的大金勇士,對面的明軍最多不過數千人,他又有什麽可怕的呢?
看着朝他這邊洶湧而來的明軍,皇太極最後鼓舞了一番手下親兵們的士氣,“大金的勇士們,明軍奪我财物,搶我糧食,讓我們冬天沒有衣穿,餓了沒有飯吃,現在明軍又打上了門來,妄圖取走我等的性命。”
慷概陳詞地說了一番,激起了親兵們的仇恨之後,皇太極最後用極其簡潔的方式繼續說道,“勇士們,随我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