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謝子衍去自首
“是在荊州的一個河灘上,那是四年前的事情了,當時小朔兩歲。”蓮珞回想着說道。
四年前兩歲,也就是那孩子現在是六歲。
康王爺回想着,六年前那位可沒有出過皇宮,而且還是荊州這麽遠的地方。
而另一邊的阿晚聽到蓮珞故意說錯小朔的年紀,便知對方已經聽到了剛才屋裏的對話,所以在故意誤導康王爺。
在來平州之前的事情,康王爺自然也可以找人去調查,隻是那時候蓮珞爲了躲避林家的追殺,她和小朔不僅隐姓埋名,而且一路的行蹤都十分隐秘,即使康王爺讓人去查,一時半會兒也很難查到。
趙伯卿看了眼阿晚,然後走到康王爺身邊低聲道:“王爺,既然在小的身上查不出來,不如查查大的。”
康王爺眼神一轉,落在了阿晚身上,“我聽人說謝小姐也才回平州沒多久?”
對方既然懷疑了小朔,那麽自然也會懷疑到自己身上,阿晚并不覺得意外,也不等對方細問,便道:“由于父親與母親關系破裂,所以民女自小就跟着母親去了靖陽,母親病逝之後,便由丫鬟撫養長大,幾個月前才回平州。”
話說完 ,阿晚坦誠的笑問:“王爺還有什麽想知道的嗎?”
這些事情阿晚知道是瞞不住的,所以幹脆都交代了出來,順便再反問一句,表明對方的用意自己已經知道了。
康王爺今日問的如此明白,本來也沒想隐藏自己的用意,見阿晚都捅破了那層窗戶紙,便直言道:“方才我也說了,林朔與我那位友人十分相似,而謝小姐應該也有人說過你與林所十分相似吧?”
阿晚笑道:“這也是我說的我與小朔的緣分,不過世界這麽大,有跟自己長相相似的人并不奇怪,府中的人還說我跟我母親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呢。”
康王爺點頭,“如果不看眼睛的話,謝小姐與我那位友人确實隻有四五分相似。”
阿晚道:“能被王爺稱作‘友人’的,想必也是達官顯貴,晚昭一個商家女,實在是不敢相提并論。”
康王爺今日之所以約阿晚過來,原本是想打探林朔的事情,可沒想到這個謝家大小姐竟然也有一雙琉璃目,這倒讓康王爺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謝小姐妄自菲薄了,我可是聽說,你們謝家可是平州出了名的富商 ,而且你還在白水河買了不少鋪子,可是真的?”
阿晚又想起了那次在白水河遇見康王爺的事情,于是便猜測對方很可能是爲了這件事來的。
“手裏有些閑錢,便想着找點事情做,讓王爺見笑了的。”阿晚露出了尴尬的神色。
朝廷要修運河的事情還沒有發布公告,所以阿晚絕對不能表現出自己已經知道了這件事的樣子。
康王爺似笑非笑,“我雖然對平州不了解,但也知道白水河那邊又破又舊,并不适合做買賣,謝小姐爲何買那邊的鋪子,難不成是聽到了什麽風聲?”
阿晚歎息一聲,“既然連王爺都覺得那裏不适合做生意,看來我父親說的不錯,我果然不是做生意的料,當日我就不該貪圖便宜,一口氣買了那麽多。”
“原來如此。”康王爺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也不知道相信了沒有。
幾人有一搭沒一搭的閑聊着,阿晚唯恐康王爺是在想閑聊中套自己的話,所以一直都沒敢放松警惕,同時心裏也焦急的盼望着這位王爺什麽時候才能夠放自己離開。
就在阿晚的耐心漸漸用盡的時候,外面突然傳來争執的聲音。
康王爺不耐煩問:“外面發生什麽事情了?”
護衛道:“謝家有個叫黎嬰的丫鬟來找謝大小姐。”
阿晚心裏“咯噔”一聲,若不是急事,黎嬰不會這麽冒失的來找自己,連忙起身道:“王爺,家中定是發生了急事,還望王爺能夠允許民女先回去處理一下。”
康王爺道:“讓人進來。”
房門被推開的瞬間,黎嬰就焦急的小跑了進來,道:“小姐,府中出事了。”
阿晚便是心急,也沒忘了規矩,佯裝叱道:“咋咋呼呼的,還不快給王爺和趙大人行禮。”
黎嬰臉色頓變,連忙給兩人跪下行了禮。
康王爺起身,負手問:“發生什麽事了?”
黎嬰偷偷瞧了眼阿晚,見她對自己點了點頭,便大着膽子說道:“我家大少爺聽說衙門将包少爺抓去了,于是便也急匆匆的去了衙門,說說是要去自首。”
康王爺看了看阿晚,不解問:“人家抓姓包的,跟你們姓謝的有什麽關系?”
黎嬰解釋說:“因爲一篇文章,大少爺說那文章是他寫的,可是官府卻誤認爲是包少爺寫的,于是就将包少爺給抓了,我家大少爺爲人正直,說要一人做事一人擔,于是便去了衙門自首。”
“文人寫文章,怎麽還被抓了?寫了什麽文章?”康王爺問。
黎嬰小聲道:“是街上這兩天一直流傳的《告平州百姓書》。”
“王爺,民女實在是擔心家兄,望王爺見諒。”阿晚着急的說。
康王爺見阿晚臉上的焦急不似作僞,便點了點頭,“你先去吧。”
“多謝王爺。”阿晚拜謝之後,便帶着幾個丫鬟匆匆離開了鴻鹄樓。
阿晚邊走邊問黎嬰,“季家那邊呢?”
黎嬰小聲道:“衙差是先去包家的,事先沒有任何預兆,所以直接就被帶走了,季家是後去的,季二少爺應該已經得到消息躲起來了。”
“以包老爺的地位,王縣令定不敢對包子桐怎麽樣,頂多就去走個過場。但是我大哥去湊什麽熱鬧,人家忌憚包子桐, 可不一定忌憚他啊。”
阿晚話雖如此說道,但也知依大哥的性子,定不會讓别人給自己背鍋的。
君子行事,有時候着實讓人頭疼。
從樓上瞧着阿晚一行人往衙門方向去了,康王爺終于收回了目光,思索道:“《告平州百姓書》,這名字我怎麽聽着有些耳熟啊?”
趙伯卿道:“今天早上客棧裏就有人提及這個,許是王爺聽了一耳朵,記住了。”
“去給我找來,我倒要看看是什麽文章,竟然還能讓一個學子入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