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萬噸糧食其實早就超過了埃及人口所需的量,但帕麥斯頓想當然的以爲是阿裏的埃及政府在囤積糧食。畢竟這種落後的小國,有糧食就能招來士兵,有兵就有權。
沒有任何一個統治者會嫌自己的兵太多,權利太大的。阿裏在土埃戰争之後聲望一落千丈,國内的矛盾加劇,起義此起彼伏,正是需要兵和糧的時候,囤積些糧食也是合情合理。
小麥可以存放5年左右,按這樣計算800萬噸正好是埃及5年的量。理論上講此後埃及市場隻有且隻能有英國糧食,但現實果真會如此嗎?
當然不可能之前英國人送來的300萬噸糧食,甚至不夠法奧兩家分的。法國的農業基礎并不弱,有大量優良的耕地和适宜的氣候,以及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可由于複辟王朝的影響,貴族對農民繼續保持着封建剝削,甚至還可以對農民征收十一稅。直到拿破侖三世上台才完全取消了這項權利。
但對農民實行地租、分成制剝削,有的地區分成制甚至要農民年收益的50%以上。每戶農民都要背負沉重的賠償金,用以彌補貴族和王朝的損失。
大量的農民不堪重負,成了幫工和流浪漢。但也間接爲法國工業的起飛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讓法國工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内保持着優勢。
奧爾良王朝(1830-1848)對農業的不重視,甚至可以說是忽視,導緻法國的農業機械發展緩慢,也極難推廣。
而在奧爾良王朝的一系列騷操作之下,法國的土地被分割的越來越嚴重,導緻大型農業機械根本無用武之地,也難以進行農業改革,遠遠落後于英國和普魯士,甚至不如奧地利跟撒丁王國,堪堪比俄國略強一線。
再加上基佐同志上台之後,政府愈加腐敗,貪官污吏橫行。土地稅越來越重,官員們甚至明目張膽地方高利貸,農民伯伯苦不堪言。
各種稅務的總和甚至超過農民年收入的三分之二,再加上之前提到的分成制度。也就是一個農民種一年地,還要倒貼16%。
這種情況下,法國農民是怎麽活下來的呢?當然是靠借貸,有一項統計在奧爾良王朝被推翻前,法國農民的抵押債務總額高達80億法郎。
80億法郎是什麽概念呢?此時奧地利政府的财政收入約爲1.6億萊茵盾(約合2.4億法郎),也就是要33年才能還清這筆錢。
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又出台了《谷物法》導緻法國國内的糧價奇高,農民們見到糧食價格居高不下紛紛加入種糧大軍,甜菜産業一蹶不振,牧草更是無人播種。
可這樣做的結果卻是糧食産量非但沒有增加,制糖産業卻遭到了毀滅性打擊,畜牧業發展停滞不前。海外殖民地的維護成本越來越高,殖民地不得不從外國進口糧食。
法國的殖民地并不受《谷物法》的限制,所以可以放心大膽地進口糧食。所以基佐得到英國人在埃及傾銷糧食的第一時間,就選擇了大量買入。
從埃及1.2磅/百公斤購得的糧食,再以2.4磅的價格賣到殖民地去。就算是扣除運費和其他費用,每噸也能賺到1英鎊。
這種隻賺不賠的買賣當然越多越好,隻不過法國殖民地的吞吐能力有限。最多隻能消化400萬噸的糧食,要不然他們真想搬空英國的糧庫。
法國人吃幹抹淨溜了,該輪到奧地利人了。看到這裏大家可能會覺得十分疑惑,奧地利這個糧食出口國怎麽也加入買糧大軍了?
原因很簡單,因爲奧地利太窮了。拿破侖戰争之後奧地利就背上了巨額債務,各地糧倉其實都是空的。好在這些年風調雨順沒有大災大難,要不然奧地利政府連救濟糧都發不出來。
正好趁着這波跳樓大甩賣,狠狠地補一下倉。弗蘭茨更是清楚之後的風暴之年裏,足夠的後備糧将爲奧地利帝國保留一條和平解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