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穿着樸素但卻整潔的村民手裏捧着一些發焉了的瓜果,還有幾簸箕各種農作物種子,來到劉病已面前,恭恭敬敬地說到:“寶山村村民恭迎劉東主。”
望着這些熱情淳樸的村民,劉病已神情一愣。
程謙及時解釋道:“整個寶山村二百戶村民原本都是窦老家的佃農。他們這般讨好,是想着能夠繼續租種咱們的田地。”
劉病已會意地點了點頭。
朝着這群村民抱拳行禮到:“各位叔叔老伯,勞煩您們前來迎接,小生在此謝過了!”
那位打頭的人惶恐不安地回到:“這是俺們村民應當做的,應當的。”他又指着後面的站成一排的人,說到:“這些都是俺們村民的一點心意,還望劉東主笑納。”
劉病已踱步起來,望着這些物品,又看了看面前肅立着的村民,他們一臉的菜色顯示生活常伴饑寒交迫,并不寬裕。
劉病已擰起眉頭,連忙朝他們揮了揮手:“各位鄉親的心意小生心領了,這些東西您們還是拿回去吧。”
劉病已回身對程謙說到:“今日是我們的喜慶日子,這樣吧,讓大夥兒也沾沾喜慶,全村每家每戶發放二百文,另外,今天的田地仍舊由全村人租種,并且免除大夥兒一年的稅賦。”
“啊!”打頭的村民登時驚訝地長大了嘴巴,其他人也都驚訝地瞪着劉病已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打頭的村民突然激動地喊了一嗓子:“大夥兒給劉東主磕頭緻謝!”
他一聲令下,趕忙率先跪倒,磕頭,其餘的村民也都紛紛跪下,給劉病已磕頭。
“使不得,各位鄉親們使不得!快快起來!快快起來!”劉病已趕忙攙扶最前面的村民。劉病已又看到他身後有三位白發蒼蒼的老者,感覺走幾步,将三人依次扶起。
三人老者跟其他村民一樣,早已經熱淚盈眶,熱切的眼神盯着劉病已,如同見到了期盼已久的福神一般,滿是崇拜和感激。
其中一位老者伸出幹枯的手掌握住了劉病已的手:“劉東主真是大慈悲之人呢!卧龍山村的人有福了!”
劉病已還以爲這個村子分爲了卧龍山和寶山村兩個村子。
之前打頭的青年男子趕忙走上前介紹到:“這三位是俺們村的長老。小的是寶山村的裏正,名叫周望山。”
“還有這兩位,是寶山村的兩位裏吏。”周望山指着身後的兩位一高一矮的年輕人介紹到。
“哦?你是卧龍山村和寶山村兩個村子的裏正?”劉病已不解地問道。
裏正周望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俺們村原本叫做卧龍山村,但因爲爲了避開忌諱,便改名爲寶山村了。但村民私下裏還是自稱卧龍山村,因爲這是俺們村的榮耀。”
此時,其中一位長老繼續話頭說到:“劉東主,您瞧見了位于東側的那座小山了嗎?”
他說着用手指了指村後方的小山,繼續說到:“高祖曾巡遊狩獵于此,看到這座山時,見其外形酷似一條卧龍,便禦賜其名卧龍山。隻是時間已久,縣衙擔心有所忌諱,便将卧龍山的名字隐去了,改爲寶山。”
劉病已這才明白過來,微微點了點頭。
心想:倘若自己将來也做了皇帝,這名字也不枉自己如今的境遇。
正在尋思間,程謙已經命人給現場的村民撒了一些喜錢。村民們尤其孩童們鬧哄哄搶了起來,現場熱鬧非凡。
又有人将帶來的糕點分發給村民及孩童們,大夥兒頓時喜氣洋洋。
劉病已邀請裏正和三位長老一起步入宅院。
當他們一行人轉過屏風時,早已等候多時的鼓樂隊開始了吹奏,現場的氣氛再次掀起了高潮。
程謙在門口對村民們喊道:“今日是我主公喬遷之喜,特搭建雜耍表演台,就在府宅内前院,大夥兒可以去看喽!”
一時間,村民們高興地舉手鼓掌。
來到前院雜耍台前的一張大圓桌前,劉病已先邀請三位長老在上首坐下。三人謙讓就是不肯坐,劉病已一番堅持,裏正周望山發了話,三位長老才按照尊卑依次坐好。
劉病已又請裏正坐下。
之後把程謙,還有元大牛、羅百義、狗三兒叫來一起坐下。
程謙要安排人手安排新購置的一些鍋碗瓢盆衣物等日常用品,便起身先告辭一聲,去忙活了。
先前的工匠們早已在交房後進駐大院,除了泥瓦匠做一些修繕外,其餘工坊早已按照劉病已的指示分好了類别。劉病已又将工匠們按照其特長分爲了數個小隊伍。每個隊伍選一名隊長。而羅百義除了直管木匠外,其餘工匠的隊長直接爲他管轄。
雖然未來的造紙或者印刷有其具體的分工,但就眼下的技術水準,工匠萬事離不開木工藝制造。比如造紙術,印刷術,需要的器具皆可由木工打造;又比如紡織、水車,以及其他農用工具,都可以由木匠來完成。
大漢實行鹽鐵官營。青銅器嚴密掌握在官府手中,鑄造之術就有點兒受拘束了。
這樣以來,木工之匠就成爲百工之匠術的基礎。這個很像前生裏曆史課本上所學的,蒸汽機帶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帶動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樣。雖然說紡織業的提升是帶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因素,但置身其中,才知道工匠乃百匠之首,是推動技藝發展的重要力量。
就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劉病已才把羅百義和他的徒弟們牢牢把握在手中。
這段時間以來,不管他畫出什麽新穎的圖形,羅百義他們都會經過幾次琢磨便制造出來。劉病已這才明白一個道理:他們不是技術達不到,而是思路沒有那般開闊。如同口罩一樣,制作出來之前,誰也想不到。一旦制作出來了,人們又突然覺得什麽神聖之物本該就是這麽簡單。
有着劉病已的啓發,加上羅百義帶領的能工巧匠,未來的發财夢還不好實現嗎?
一想到這裏,劉病已便心潮澎湃。
“哎!”三位長老中年齡最大的是周明義,他現年七十六歲。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在這個饑寒交迫的年代,有這般高齡實屬不多見。
“享高壽不易!老夫一把老骨頭,沒什麽用了,活着也是糟蹋糧食。”周明義這話一出口,坐在一旁的二長老周順壽、三長老王伯勞面露難色,他們對此話也深有同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