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城大學是美國的“政客樂園”,布萊克夫婦在大學的愛情故事,可以說是王子遇到了灰姑娘!
烏西本人不喜歡政治,才選修了音樂!
烏西的兩個妹妹,目前在我國首都讀高中,選修的是舞蹈。
布萊克—腓特烈對此并不幹涉,家庭教育很寬松;他現在并不在乎兒子做什麽,隻在乎兒子的安危,想了想之後,提出了兩個建議。
“第一條建議是,讓烏西轉學到我國首都,一家人在一起,什麽問題都好解決。”
“第二條建議是,讓烏西回柏林一趟,讓烏西的爺爺爲烏西舉行一場成年禮,同時也讓烏西正式加入奧爾登堡家族。有了家族的庇佑,什麽難題都好解決!”
烏西裏斯由于上學的緣故,耽擱了,現在該補上了。
烏西的爺爺,馬可—腓特烈,曾經是德國的外交部的高官,目前雖然退休了,但是在外交部這一部之中依然有着強大的人脈;烏西的父親之所以能夠成爲德國駐我國大使,也是因此緣故。
爲烏西舉辦一場轟轟烈烈的成年禮,以家族的權勢,震懾某些****大佬!
第二條建議屬于烏西的家事,衆人自然不好過問。
第一條建議,衆人都有些緊張。
烏西一旦遵從父親的建議,去了我國,也必然會離開驚歎隊,這個嘛……
小約翰—湯普森、比爾—拉塞爾,邁克爾—喬丹等人,想要阻止,卻沒有理由。
凱瑟琳自然舍不得烏西離開美國,想要說什麽,卻被烏西阻止了。
烏西裏斯根本不在意凱瑟琳的家世,他說道:“父親。我不會離開美國的,回柏林一趟沒問題!”
小約翰—湯普森等人這才放下心來。
布萊克—腓特烈有點小失望,卻點了點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尊重是必要的!
布萊爾夫婦已經看出了。烏西和這個美國妞之間的關系,卻沒有點破此事。
布萊克夫人突然笑了笑,問道:“烏西,你和凱瑟琳什麽時候訂婚?”
這個問題太突然了!
凱瑟琳頓時羞紅了臉,
烏西裏斯呵呵一笑。說道:“等我拿到奧布萊恩杯吧!”
凱瑟琳大喜,雖然時間有些不确定,但是承諾有了,未來一切都有了!
衆人紛紛送上了祝福。
尤因準備了一場豐盛的午餐。
衆人愉快的交流着,渡過了一個美好的中午。
布萊克—腓特烈曾經是喬治城大學橄榄球隊的成員,對于籃球興趣不大。
布萊克夫人雖然也不是籃球迷,卻也向諸位籃球界大牌明星索要了簽名,說是拿給烏西的妹妹。
除了某個午餐邀請外,烏西裏斯這兩天半的時間都有空閑。
布萊克—腓特烈着急讓烏西回柏林,趕緊辦正事。
烏西裏斯盤算了一下。最終決定推遲午餐邀請,今天就回國;他當場拔打了斯特恩先生的手機。
大衛—斯特恩已經和nba的幕後老闆們坐到了一起,正讨論着關于烏西的事情。
電話突然來了!
“成年禮?!好吧,等下次再約吧!”
從紐約到柏林的航班通常是晚上7點左右,時程爲15個小時40分。
下午1:50分,布萊克夫婦帶着兩名警衛,以及烏西裏斯、凱瑟琳,一行6人包了一輛飛機,飛往了柏林。
與此同時,烏西的兩個妹妹也包了專機。趕來柏林。
馬可—腓特烈也提前做了準備,一家人分散在全球,這次終于團聚在一起,很不容易。
1月5日上午10點30分。
柏林菩提樹下大街的某一棟别墅之中十分熱鬧。
這條大街上種滿了菩提樹。花開季節,香味撲鼻而來,是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奧爾登堡家族的多名重要成員,腓特烈一大家子,以及衆多身份顯赫的賓客,擠滿了整個别墅。
風聞“腓特烈大帝”回柏林舉辦成年禮。德國的媒體頓時瘋狂了,也從四面八方趕了過來,另外也有也有歐洲的某些媒體也跟着來湊熱鬧。
這三天之内,全球範圍之内,到處都有烏西裏斯的頭條新聞。
三場100分以上的比賽,連續摧毀了多個籃框,還扣碎了籃闆,一個被美國媒體吹捧爲“宇宙之中最強大的中鋒”,這個足夠制造出衆多的話題。
更令人意外的是,烏西竟然是奧爾登堡家族的後裔。
人太多了,路都擠滿了。
上午12:00整,别墅旁邊的柏林大教堂之内,人滿爲患。
德國電視二台花了3000萬馬克(5萬美金)買斷了這一儀式的全球轉播權。
菲利普親王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擔任烏西裏斯的教父和教母,爲烏西舉行聖公會的成年禮。
聖公會,是基督新教的三大分支之一,也是英國的國教。
菲利普親王是奧爾登堡家族最尊貴的成員之一,原本是東正教的教籍,入贅英國之後,改成了聖公會教籍。
當然,與政治人物打交道,自然有幕後交易。
邀請伊麗莎白二世夫婦爲烏西洗禮,自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烏西裏斯不僅改成了聖公會教籍,也作爲特殊引進人才加入了英國籍貫,這兩條是明面上的條件;暗地裏還要加入英國國家男子籃球隊,還要代英國參加00年的奧運會籃球賽事。
具體事宜,要等烏西裏畢業之後再說。
這一場成人禮現場直播後,頓時在全球内掀起了一場風暴。
關于烏西的黑市賭球交易,同時被所有的****大佬列爲禁忌。
同時得罪美國和英國當權人物,後果很嚴重!
馬可—腓特烈做出了這樣的安排,可謂面面俱到,一舉解決了烏西的安全問題,并趁機打響了腓特烈家族的名頭。
烏西裏斯對此自然沒有異議!
德國原先是不允許雙國籍的,但是事有湊巧。
從2000年1月1日起,德國《新國籍法》正式生效,第一次有條件地承認了雙重國籍,将傳統的确定國籍方式由“血統論”改爲了“出生地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