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既然是一場意在交流的對抗演練,直接扔掉超視距導彈沖上去格鬥,似乎不是迷g-29的典型接戰方式,現在要不要開雷達看一看?
n019m,改進型米格機裝備的一種脈沖多普勒火控雷達,規格正如型号所言(再啰嗦一句,n019非指雷達、而是整套系統裏的天線型号),是在倒卡塞格倫天線的n019基礎上略作改進,性能與原版相比提升不大,肯定不能與n001到n011的改變那麽明顯,也完全切合迷g-29本身在vvs中的定位。
畢竟,一種裝備量成千上萬的前線殲擊機,并不值得、也不需要功能複雜的火控系統,龍雲駕駛的藍色09号就是如此,n019m仍然支持同時追蹤四個目标、并引導r-27r/t攻擊其中的一個,僅此而已。
座駕◎的情況是這樣,而對天空中的殲-10“猛龍”,龍雲的了解就比較有限,他不确定平行世界裏中國機載火控雷達的發展情況,也不知道“1473”這款來自南京14所的平闆縫陣天線雷達究竟如何,是不是能和現實世界裏的1473一樣——不過既然置身于對抗之中,現在考慮這些也沒什麽意義。他很快決定了接戰策略。在無線電裏呼叫一下僚機。指示藍色11号“各自爲戰”。
習慣了一個人獨來獨往,現在支開僚機,龍雲很快喚醒了久違的戰鬥節奏。
駕馭迷g-29的戰鬥,在剛剛穿越到平行世界的一段時期,曾經是維克托*雷澤諾夫上尉的主要活動,正是駕馭這一性能指标不俗的前線殲擊機接受了世界大戰的洗禮,龍雲才以維克托的身份成爲了vvs的王牌飛行員,接連兩次晉升爲航空兵中校。直到在莫斯科接受了馬林科夫總書記接見、接到了新的任務,才轉而到高加索去駕馭更強大的su-27作戰。
回想起來,那一段駕機鏖戰蒼穹、在中歐天空橫掃北約戰術空軍的經曆,時間才不過過去了大半年而已。
然而在戰争中經曆這一切,每一天都在戰鬥,時間的流逝感也漸漸變得模糊,現在置身于略顯狹小的米格機座艙裏,龍雲才回憶起過去,恍惚間,他覺得那似乎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雖然天空激戰中的每一個殺敵瞬間還是那樣的曆曆在目。
從航空兵上尉,到現在的vvs航空兵中将。自從踏上戰争的路途,不知不覺,自己已經走出了這麽遠啊……
不經意間回想過去,手指扳開電門,雷達顯示屏上很快出現了綠色的光點,目标卻遲遲沒有發現,龍雲擡手設置一下n019m的工作模式,思緒也很快回到現實,座艙裏暫時還是一片沉寂,讓他意識到了米格機在這場對抗中的一點不利之處。
在這一場二對二的較量中,正如現實世界裏的航空競技一樣,迷g-29m是沒有體系支援的。
“體系支援”,或者說狹義上的gci支持,這一概念對建軍理念師承一脈的東方國家空軍來說都不陌生,自從二戰之後,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軍事建設都或多或少受到蘇聯空軍、國土防空軍的影響,一方面作戰方略接近,另一方面也受到技術水平的制約,包括中國在内的絕大多數國家,空軍都和vvs、pvo一樣重視地面導引體系的支持,主要擔負防空任務的戰鬥機也習慣了在gci體系中接戰。
不過,就算是原則類似,具體到每一個國家的情形還是各有區别。
同樣是gci導引,從單純的地面雷達搜索跟蹤、無線電操作員呼叫指揮,到一整套全自動的地面導引體系,技術跨度同樣很大;在現實世界裏的冷戰時代,對gci運用最娴熟的還要算是紅色帝國,耗資巨大建成的地面指揮導引體系(用于vvs)與自動截擊導引網絡(用于pvo)具備較高的自動化程度、系統容量與抗打擊性,可以爲規模龐大的蘇聯空中武裝力量提供完善的作戰支持。
具體到vvs的情況,高度依賴gci,龍雲現在駕駛的這一架迷g-29m就是如此。
和他之前用過的迷g-29一樣,電子裝備相對簡陋的米格機對gci導引體系的依賴程度較高,雖然紅空軍的作戰模式要求飛行員有一定的自主能力,vvs的戰鬥機一般不會像pvo的同行那樣、往往連發射導彈都由系統代勞,然而所謂“自主”,那也是在bvr之後的事,超視距戰鬥方面,迷g-29可沒多少完成的“習慣”。
就像現在,調整n019m工作模式的龍雲就碰到一點問題,在沒有gci的情況下,他隻能依賴座機自行搜索目标,雷達掃描速度的劣勢就一點點體現出來。
開啓雷達後不久,勉強捕捉到高差約兩千米的一個目标,龍雲按下開關、切換到高精度追蹤模式,他正打算啓用兩枚r-27r,卻經由rwr察覺到了晴空中射來的x波段高prf脈沖,于是很快選擇了退出追蹤模式,同時拉杆、開加力,向目标方向進入一個坡度陡峭的大迎角爬升。
高度居于劣勢的情況下,因爲雷達追蹤而被對手察覺蹤迹,接下來的超視距導彈互毆就對迷g-29m不利,他當然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藍色09号在強勢爬升,低空的另一架灰綠色米格也在換位,戰鬥态勢很快發生了變化。
原本是一場二對二的雙機對抗,接到雷澤諾夫中将“便宜從事”的指示後,駕駛藍色11号的航空兵上校一點都不感到意外——“高加索死神”的戰鬥風格,差不多是無人不曉,他很快駕機甩脫了“猛龍”的超視距攻擊,而後就在低空與俯沖下來的一架殲-10進入快節奏的近身格鬥。
迷g-29m對殲-10,兩種不同設計思想産物的一場激烈碰撞,無疑是極有價值的。
平行世界裏的一九九七年,受科技水平所限,像現實裏航空競技賽場上那樣的全方位展示手段還沒有,看不到實時戰況的雙方人員,除了去雷達站看顯示屏,就是在地面上觀望天空的一場激鬥;大概也是出于這種考慮,塗着紅五星與八一機徽的兩架戰鬥機才會在低空展開對抗,便于地面人員的現場觀摩。
兩組戰機先後出擊後,乘車來到基地近旁的一大片開闊地,在這兒觀察空情的中蘇雙方指戰員們正翹首以待。
晴空中,一串串引擎呼嘯漸遠漸近,幾乎同時出現的戰機拖着濃重的白色尾迹彼此追逐;金屬結構的龐大身軀,從地面看上去隻仿佛是一隻輕盈的飛鳥,然而每一次撲擊與躲閃,看上去卻又是如此的驚心動魄。
一波bvr攻擊、打光了兩枚pl-11導彈,駕機俯沖接敵的王衛國少校意在速戰。
從bvr直接進入目視空戰,他一路駕機徑自沖向低空的米格,在表速達一千一百公裏/小時的情況下發動掠襲,疾撲而至的“猛龍”翼下騰起一大片煙塵、橙色的pl-8箭射而出——當然這隻是一枚未安裝彈翼與舵面的訓練彈,攻擊有效與否,還要看地面指揮台站的綜合判定。
導彈發射後,視野中的一抹灰綠色身影很快動作,釋放出一大蓬紅外幹擾彈、并向右急轉,進入類似破s的急驟機動。
剛一見到迷g-29m的動作征兆,就預判本機難以跟随,少校原本計劃将計就計,手已經碰到了減速闆開關,略一思忖後,又轉而拉杆、前推節流閥,淩厲撲擊的“猛龍”一個大回環進入爬升,用高yoyo來避免沖過低空的目标太遠。
面對色p上占優的迷g-29m,一味減速、降低高度去低空纏鬥并不明智,王衛國的應對則是保持能量優勢、盡量誘導對手進入殲-10的機動優勢區;plaaf一方固然算計精明,深谙座機短長的vvs上校也不會輕易上鈎,破s後調整航向、保持速度在六百公裏的藍色11号随即還發射了兩枚r-27r還擊,卻被早有防備、能量也一點都不拮據的“猛龍”用蛇形機動輕松甩掉。
掠襲與反掠襲,一個回合沒分出勝負,接下來兩架戰機就不約而同的進入盤旋、隻不過一個意在撲擊、一個傾向于防禦,動力充沛的米格機沒貿然拉起爬升,一場高度差距甚大的單環迎頭戰随即爆發。(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