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赴北京參加比賽,雖然在注冊地也是一支大受歡迎的隊伍,“紅岩”出發的跑道旁也有不少觀戰者,氛圍卻無法與“宸龍”這邊相比,不過對久經戰陣的選手們來說,外界環境是不會影響心态與發揮。
葛飛,一名新近加入戰隊、職業經曆不到兩年的小夥子,論年齡,和邊超差不多,不過從資曆上講還略遜三分,“宸龍”收集到的爲數不多資料就展示了這一點。
全國選拔賽的賽場上,既然參與的十支隊伍都是各大區名列前茅的強隊,哪怕新疆、台灣與蒙古大區的參賽隊實力也可圈可點,出場的知名選手數量就比較多,相對的,像邊超、葛飛這樣的年輕面孔就比較少,畢竟哪怕是強隊,也不至于在選拔賽階段來鍛煉新人,誰也不會拿ift出線權開玩笑。
既然是新人,各自戰隊的擁簇們知道身份,其他愛好者就對這兩位小夥子有一點陌生,在比賽正式開始前的短暫時間裏,直播大廳與室外高亮度投影的巨幅屏幕上就循環播放“宸龍”與“紅岩”兩支隊伍的介紹,以及兩名選手的個人資料,讓觀衆對兩人有一個起碼的了解。
來自“紅岩”的葛飛,甫一進入航空競技界就供職于該隊,算是從實習選手一步步打拼過來的新銳力量,來自成都的他始終專攻cac的上一代拳頭産品——殲-10系列戰鬥機,在本屆ift西南大區預選賽上也嶄露頭角。爲戰隊取得了一場複賽勝利。在不乏強手的“紅岩”裏算是中規中矩的成績。
與強隊中有一點默默無聞的葛飛相比。邊超的參賽經曆,就要複雜得多。
大屏幕上的滾動顯示,讓不少人認出了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原因卻有點風趣,實際上在場的不少觀衆對邊超并無多少印象、卻能記起華北大區預選賽的那一場小組賽,“宸龍”一哥駕馭“猛龍”與“天王星”的su-27sk激烈争奪,雙方最後用航炮一決勝負而同時被判墜落,這場比賽着實令人印象深刻。現在看到屏幕上的選手履曆,就讓人回憶起了當時的情境來。
一名前“天王星”主力,在複賽中與“宸龍”的劉威搭檔、一路過關斬将通關複賽,比賽的幕後情形外界自然不得而知,對這位加盟“宸龍”而打滿全場的年輕選手,不少人就看邊超的表現,認爲他可以爲戰隊赢下一場首勝。
當然,因爲是主場作戰,現場觀衆中支持“宸龍”的自然占大多數,不過對航空競技這麽一種富于科技含量的運動而言。粉絲也比其他很多項目更富理性,認爲“紅岩”也有機會的觀衆同樣不少。理由是“紅岩”的葛飛一直專攻殲-10戰機、在戰隊賽事中也成績斐然,比起半道更換機型的邊超來說理應有一些優勢。
當然,過往成績也好,戰機熟悉程度也罷,這些都隻能在對抗中起一些輔助作用,真正的較量勝負還是要看選手的表現。
這邊屏幕上還在滾動顯示,時間過了早晨八點,ift中國賽區全國選拔賽的首戰拉開序幕,在統一的北京時間下,位于遼闊國土上的五個城市裏,十支隊伍的捉對厮殺紛紛開始,人頭攢動的北京航空訓練中心裏,兩架塗裝各異的殲-10a“猛龍”從不同區域的跑道上加速滑跑、昂首升空,在導航系統與基地塔台調度下前方預定空域,準備進行一場标準态勢下的一打一對決。
全國選拔賽的賽程,每一輪比賽的較量場數更多,具體到三場“單挑”,規則确實和此前的預選賽差不多。
其中的區别,大概就是從“二對二”到“一對一”的變化。
戰鬥機之間的單挑,屬于ift賽制裏的标準項目之一,這種條件簡潔、相對理想化的一對一戰鬥,體現的主要是傳統意義上的所謂“騎士決鬥”,本身完全背離現代空戰的一體化、系統化趨勢,卻深受航空競技愛好者的推崇。
說起來,其實也容易理解,一般愛好者眼中的天空激戰,身爲飛行員駕駛戰機與敵人殊死搏殺,态勢可不就是“單挑”嗎?
這樣的認識,固然與現代戰争條件下的空戰形勢完全迥異,卻足夠吸引眼球,另外不得不說的确能最大限度展示選手超卓的技術實力,同時也是戰機性能的一種考量标尺,所以不論從ift等重大賽事的備戰角度,還是從訓練選手、測試戰機的角度,“單挑”對決都很受各隊重視,就連新入行的“宸龍”也一樣。
升空之後各自轉向,兩架殲-10a按預定航路飛行,從兩個不同方位一起進入預定空域。
全國選拔賽的一對一賽場,和預選賽規則一樣,預定接戰空域仍然是半徑一百公裏的圓形範圍、高度不限,地表形态也十分單一、平緩,總之就是專門考量空戰的一種地圖設定,便于飛行員集中精神對抗。
代表“宸龍”在第一場選拔賽裏打頭陣,駕機以八百公裏表速、高度三千五百米進入對戰空域,此時的邊超心情很有一些緊張,這當然是難免的。
進入空域後,按此前訓練中的一套作戰思路,既然對手也是“猛龍”、和模拟器上的大量練習十分類似,邊超進一步降低飛行高度、前推節流閥将速度提升到九百,一邊窺看rwr的動靜,一片沉默,果然,“紅岩”的那位叫葛飛的選手也比較謹慎,沒一進入對戰空域就着急開雷達嘗試搜索。
戰鬥機的雷達,總有一個大概的探測距離,對殲-10a的1473脈沖多普勒雷達來說,發現rcs三平方米迎頭目标的距離大概在八十公裏,而對戰空域半徑就有一百公裏,比賽中急于開機往往也找不到對手、反而可能觸發rwr而洩露行蹤,邊超與葛飛的考量大概如此,雙方就在廣袤天空中悄無聲息的互相接近。
雷達開機,rwr随即報警,這其實是一種航空競技賽場上特有的現象、而非空戰中的現實情況,戰鬥機上的rwr,對雷達的探測能力原本是沒這麽高的。
一般來說,各國空軍的作戰飛機上,大多都安裝有各種型号的雷達告警裝置,用于偵測掃掠本機的電磁信号,一旦發覺雷達照射就用聲光信号提示飛行員,比較先進的型号還可以預設電子反制措施自動應對。
不過這并不是說,飛機一旦被電磁信号照射,不管頻段、強度、波形與prf(pul色_recurrence_frequency,脈沖重複率)如何,rwr都會叫個不停,那樣的話簡直就沒法用——須知現在地球表面電磁環境空前複雜,如果如此草木皆兵,那等于是飛機一升空、rwr上電後就會一直響,氣象雷達、民航管制雷達還有各種地面輻射源的電磁信号紛至沓來,就能讓雷達告警系統徹底崩潰,警報太多等于沒有警報,這自然是rwr系統設計者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
正因如此,戰機上實際搭載的rwr模塊,都對電磁信号有一定的分析處理能力,典型設置是對火控雷達最敏感,隻有檢測到頻段、波形、重複率與照射功率都滿足一定條件的信号才會報警。
這樣一來,不僅地面、空中的無關輻射源(比如基站、民用雷達等)信号不會觸發rwr,即使是敵機的火控雷達照射,如果距離太遠,或者敵機雷達處于vs、rws等低威脅模式,或者雖然處于高威脅模式——例如檢測到特征波形,但波形刷新率等參數不符合預設特征,一般來說也不會觸發rwr告警,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不漏不虛”,幫助飛行員應對天空中的威脅。
考慮到這一點,在半徑一百公裏的對戰空域中,如果一進入空域、就開雷達搜索,這在實戰中往往是允許的,但是在航空競技領域中就是一種白癡做法。
原因很簡單,航空競技賽場上的戰鬥機,rwr模塊都經過專門的調教。
既然是打比賽,而不是真正的戰鬥,航空競技的空戰環境與對手機型都可以提前預知,電磁環境相對單一、敵機的雷達型号又可以大概确定,相應的,競賽機的雷達告警設備就可以有的放矢、專門設置對應的參數特征并調高靈敏度。
就像今天這一場較量,邊超駕馭的04号殲-10a同樣調整了雷達告警系統,這其中也有遠在上海的陳沖一份功勞;按照選拔賽首戰的對手,“宸龍”的幾架戰機裏都刷新了rwr模塊,預置了殲-10a配置的1473型、以及殲-10b配置的1491型aesa雷達參數,靈敏度也根據對應型号做了一些調整,理論上完全可以發現遠在二百公裏外、雷達全功率運行中的迎頭目标機。(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