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這種熱望,大概需要從su-27的發展曆史說起。
回憶起現實世界裏的那段曆史,很多人都認爲,蘇聯的su-27研發計劃始于美國第三代空中優勢戰鬥機f-15的沉重威脅。
在美國人空前強大的f-14、15、16三劍客的yin影下忍耐許久,等到紅色帝國的捍衛者們苦等了十多年、終于見到su-27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時候,曾經強大的蘇聯卻已經是風雨飄搖、随後就在一九九一年轟然崩塌在曆史的長河中。
由于蘇聯的解體,原本作爲重要裝備型号、很可能會像其前輩su-11、su-15一樣從未獲準出口、越出國境的su-27,不僅衍生出門類繁多的外貿型号,随後更是在全世界大量擴散。等到人們終于近距離接觸到這款蘇聯軍事航空領域的巅峰之作,發現這種體型龐大、外形洗練的殲擊機,無論是個頭還是火力都與美國人的f-15相當類似,兩者的綜合作戰能力可以說是旗鼓相當;甚至在某些性能上,後發的su-27還要比先定型的f-15略占優勢(這兩者的面世時間畢竟差了十多年)。
這種種的相似性,似乎更加佐證了“su-27是爲對抗f-15而生”的說法。但是……
這種說法,隻算是說對了一半。
翻開蘇聯七十年代拟定的航空裝備研制規劃,查找到蘇霍伊設計局負責的戰機開發項目一覽,在研發代号t-10、也就是su-27原型機的機型說明上,最有可能标注的是“這是一種重型遠程截擊機”。
和很多人印象中的亦步亦趨、跟随美國不同,紅色帝國的軍事研究者們并不是一群目光短淺、辦事呆闆的低效官僚。面對蘇聯綜合國力與科技水平落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客觀現實,航空研究人員與軍政高層人士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全面考量蘇聯當前的研發、制造與裝備水平,用取長補短、有所取舍的體系對抗思路去對抗西方的威脅。
在這樣的思路指引下,蘇聯七十年的曆史中,出現過無數取舍得當、技術并不領先卻着實威力十足的戰争機器:從早期的kv系列重型坦克,到後來的喀秋莎火箭炮;從不鏽鋼機體的三倍音速截擊機,到同時裝備導彈與固定翼艦載機的“第比利斯”級重型載機巡洋艦;這些強壯孔武、粗糙而線條感十足的武器,就這樣迎着西方從未停止過的質疑與不屑,在戰場上、鐵幕前證明着自己存在的價值,和蘇聯龐大軍事對抗體系的可怕力量。
再把視角拉回到空軍,回到su-27誕生前後的歲月。
回首蘇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執行的新一代戰機研發計劃,固然有對抗西方先進戰機、保證主戰裝備不出現代差的意圖,但其本身完全是根據蘇聯的現實情況,從戰略、戰術需求與武裝力量作戰模式的層面出發,duli思考制訂的空軍裝備發展總綱。
在這份龐大而詳盡的路線圖中,最爲人所熟悉、也是最重要的兩個型号,大概就要說是迷g-29與su-27了。
事實上,就像迷g-29在蘇聯武器規劃中的地位,絕不等同于f-16在美國空軍中的位置一樣,su-27戰機的最初研發定位也并不是f-15這樣的大型空優戰機,而是像蘇霍伊設計局的前兩代産品su-11、su-15一樣,擁有出衆飛行性能、較遠航程和複雜電子設備的遠程截擊機。
這種大型遠程截擊機的作戰模式,當然不是與西方空優戰機大打出手,争奪戰區上空的制空權(實際上這正是迷g-29需要完成的任務),而是防禦蘇聯漫長的國境線,利用本身飛行性能與配套的武器系統,快速、有效的打擊任何入侵的空中目标。
在這樣的研發計劃指引下,t-10項目的進展還算順利,并在一九七六年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機。
如果一直按照這種既定的路線走下去,t-10演化爲su-27的過程可能會很快,裝備時間也将提前到一九八零年、甚至更早;但是在蘇聯間諜設法取得f-15的部分資料、提供給蘇霍伊局進行對照分析後,情況就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經過t-10與f-15的一番比對,按照蘇霍伊局總設計師西蒙諾夫的總結,現有的t-10設計并不足以與f-15抗衡——于是他決定把t-1方案推倒重來,于是改進後的t-10s、也就是su-27的原型機于一九八零年首飛,最終su-27于一九八五年開始進入批量生産、并裝備蘇聯空軍和國土防空軍,成爲蘇聯空軍對抗西方第三代戰機的最強武器——
是的,這一系列的真實曆史,也就是龍雲的所見所聞;本身并不是因爲f-15而設計、卻受到f-15性能刺激而推倒重來,su-27的誕生過程的确是與f-15之間有割不斷的聯系,但是這時候他心裏所想的卻是另外一回事。
對su-27,龍雲的看法是複雜的。
這種蘇霍伊設計局總設計師西蒙諾夫領軍、在t-10基礎上重新設計的大型戰機,性能比t-10當然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正是因爲這樣的性能提升而能夠與f-15抗衡,如今在蘇聯空軍、國土防空軍中占有最重要的裝備地位,更深受所有飛行員的喜愛。
可是……這種推倒重來、十年磨一劍的做法真的必要嗎?
原本是以t-10之名、将要成長爲新一代重型截擊機的su-27,經曆過這樣的涅槃重生、以重型殲擊機的面目出現在蘇聯空軍、國土防空軍的裝備序列裏,這樣的做法真的沒有問題嗎。
想到現實世界裏的su-27,在一九八五年還隻是小批量裝備莫斯科的試飛航空團;想到這穿越的平行世界裏,戰況慘烈的歐洲天空中也并不多見這種強大戰機的蹤影,龍雲的心裏不知道是一種什麽滋味。
對蘇聯現實科技水平與制造能力來講,經過大幅度方案修改、減重減到影響過載能力、體格比f-15大出一小圈、又需要兩台al-31f引擎才能驅動的戰機,真的适合在這樣的大戰中充當蘇聯紅空軍的主戰力量麽。
如今,置身在戰機不足編制的第237殲擊機航空團,面對龐大精密的su-27生産擠占蘇聯軍事航空工業産能的現實;得知很多前線航空團非但得不到su-27,更因爲被su-27擠占産能、産量不足的迷g-29也無法換裝,而隻能使用性能堪憂的二代戰機對敵的窘境,龍雲不禁也陷入到深深的思考中。
這種思考,讓龍雲一時間有點苦惱,還帶着些淡淡的迷茫。
對武器的思考,龍雲認同這樣一句話:适合自己的武器,才是最好的。
對走下巅峰、艱難複興的蘇聯而言,強大卻複雜的su-27真的是一柄稱手的利劍嗎……
但是——!
就在這樣的苦惱與迷茫裏,仿佛一道閃電劃破天際,他的想法也瞬間發生了改變。
不管怎樣,既然已經身處此地,對自己、至少對他龍雲一個人來說,強大的su-27重型殲擊機可以說正是量身定做的殺敵利器。
不,不僅如此;可以說這兩天來,龍雲清楚的感受到航空團的每一名飛行員,心裏大概都在發出這樣的無聲呐喊。駕馭紅色帝國最強大的空戰殺器,面對西方獠牙畢現的兇猛進攻,身爲紅空軍精銳一員,該當如何運用,如何駕馭;如何克己,如何殺敵?
生爲兵者,瞻前顧後,是爲必敗!
——既然已經身處此地,唯有拔劍奮力向前!
真正置身于空曠的機庫裏,面對眼前蓄勢待發的龐大身軀,龍雲龍雲似乎在忽然間能夠理解,作爲總設計師的西蒙諾夫,在面對t-10劣于f-15的嚴峻現實時,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大概,那位帶領設計局傾力配合、打造出這種戰争利器的人,也是有着這樣的信念吧?
卻不知道在這個世界裏,他是不是也還奮戰在設計局的工作最前沿呢。
合上手冊坐在戰機腳下的水泥地面,擡頭仰望紅色十七号充滿流線感與機械美的機體,龍雲不由得也在猜想,在t-10方案上重新設計的時候,蘇霍伊設計局團隊的每一個人都在想些什麽。是不甘落後敵人的進取精神?是追求完美設計的執着信念?是渴望打造最強戰機、捍衛祖國天空的畢生夢想?還是那迸發自心靈深處、對這個國家與民族最深沉的熱愛呢。
眼前這紅色天空的守護者,她,會給龍雲一個最真摯的答案麽。
————分割線————
求推薦、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