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是這樣的。”
簡單整理一下思路,他開始了自己的講述。
“關于作戰,其實我的想法挺簡單。首先,對于接敵後的中距離攔截,目前的戰績并不理想。就說昨天的事情吧,編隊發射r-27十二枚,可是隻取得一個戰果。這也和團裏戰前演練的結果一樣:導彈用掉很多,但是效果很差。
當然,這是和r-27的導引方式有關:迎頭攔截的時候不僅揚基們會機動躲避,我們也要進行機動以免被‘麻雀’打到。這樣一來除非是掠襲戰,否則雷達脫鎖也就難免。我猜測,那個僅有的戰果應該也是紅外導引的r-27t取得的。”
“維克托說的很對。好在我們的重點還是近距戰鬥;r-27的話,每架飛機隻能帶兩枚,打殲擊機的效果差也在預料之中。”
在座的團長插言道。
龍雲點頭表示贊同。其實他也一直有這樣的考慮:像r-27、aim-7還有r530這些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需要載機雷達提供對目标的照射,本身機動能力又不是那麽強,用來打笨重的轟炸機還挺來勁,要說打殲擊機?還真是有點難。
“在進入近距戰鬥之前,我們的想法是盡量發揮中距導彈的射程優勢,爲格鬥戰鬥做準備。所以我的建議是:在有地面導引、空情清楚的時候,可以考慮利用編隊進行作戰。
具體的情況是這樣:把殲擊機分成兩組,一前一後:高度較低、攜帶r-27t的在前,高度較高、攜帶r-27r的在後。接敵時,前隊吸引敵方注意,引誘其發射中距導彈;後隊利用這一時間開加力提速,創造較好發射條件後,再進行r-27r齊射。然後前隊以持續機動對抗敵方中距導彈,後隊在前隊掩護下保持照射直到目視接觸。這時候,前隊機動後的飛行速度已經降低,可以直接進入格鬥,後隊則利用速度優勢進行反複掠襲支援。”
聽到這樣的理論,大家一時間都比較興奮,會議室裏一時議論不斷。倒不是說這戰術有多新穎——平時訓練的時候他們什麽策略都考慮過,但是現在由戰果彪炳的雷澤諾夫提出來,使得人們又開始考慮該種策略的實際可行性。
因爲這樣的戰術,可以說與超視距作戰一定要搶占高度、速度優勢,争取搶先發射的策略背道而馳;負責“狙擊”的後隊當然好辦,但是負責吸引火力的前隊處境就相當危險。aim-7f的尺寸是明顯比r-27小一圈,但是戰鬥部同樣是三十九公斤,被近距離擊中的話基本生還無望。
看出了大家的疑慮,龍雲進一步進行解釋。
“這樣的戰術,和中距對抗的一般法則的确有所背離。我們之前的作戰,都是力圖占據高度、速度優勢,加上r-27r的射程略遠一些,争取在超音速狀态下發射以達到先敵接觸。說白了,如果能把敵機打下來,那就用不着擔心敵人的中距導彈:失去載機的照射,導彈自然打不中我們。
但是如果搶不到高度和速度優勢呢?或者說,誰敢放心大膽的賭導彈會命中,所以專心照射而不做劇烈機動規避敵方導彈的攻擊?
當然,采用前後編隊戰術,前隊的飛機壓力很大,要對抗相當數量的敵機照射和大量的導彈。所以我們結合之前的訓練具體談談,怎樣利用迷g-29的優勢飛行區間來有效的規避aim-7f的攻擊。……”
晚餐之後,不少飛行員回到會議室。
下午的讨論會上,維克托所提出的戰術可以說很刺激也應該很有效,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航空團團長特别囑咐龍雲,抓緊時間和戰友們講講戰術運用和機動動作,慘烈的戰争中是從來不會嫌要掌握的東西太多。
“其實,對于美國人的f-16和f-15,他們的使用方式和戰術特點都很類似。總結起來,就是我們都了解的能量機動空戰理論。”
在座者紛紛點頭,對于能量機動空戰理論,他們基本上都有一定的了解。
所謂“能量機動”,這種在六十年代由美國空軍少校約翰*伯伊德創始出來的殲擊機空戰分析理論,雖然本身不過是利用物理理論來說明殲擊機飛行狀況的一種描述,卻影響了相當一部分西方飛行員。在“戰鬥機黑手黨”這樣神神秘秘的組織支持下,美國空軍的f-15與f-16與海軍的f-14在設計上有相當大的差别,其更重視殲擊機的推重比和機動能力,在空戰中也是頗爲可怕的對手。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戰鬥機黑手黨”所追捧的戰機之所以成功,其在若幹次大小沖突中所取得的戰果,恰恰并不是在格鬥、而是充分利用機載電子設備和導彈武器系統而取得的。标榜機動性和戰機推重比的美國第三代殲擊機,卻往往是挂滿導彈、副油箱和電子對抗吊艙等負載,在預精機的指揮下去升空射擊遠在視線之外的敵機;這時候它們既不具備、也并不需要有什麽高超的機動性能,其作戰模式與蘇聯tu-128這樣龐大笨拙的導彈截擊機并無多大區别。
就在這樣有原因,也有結果,但是因果之間卻戲劇化的不存在邏輯聯系的情形下,西方殲擊機飛行員對自己的戰術和戰機都是信心滿滿。
然而,他們終究要面對現實。
與六十年代不同,現代空戰日益向視距外導彈對抗的方向發展。這造成了兩種現象的出現:空戰的超視距化,與近距導彈的增程化。簡而言之,現在已經不再是盤旋追逐、争取占位的機炮對戰時代,作戰的典型模式已經演變爲先進行中距離對抗,然後在近距上利用導彈擊殺對手。
能量機動理論,對機炮時代、或者說導彈射程與機炮類似的那個時代還算相當實用;但是在現代空戰中,“具備能量優勢”已經不再能夠與“取得勝利”劃上等号。
龍雲大概明白,他穿越回的時代已經經曆過能量機動理論大行其道的六七十年代,正在由過失速機動理論向瞬時機動理論演進,具備良好敏捷性、能夠進行過失速機動的戰機已經存在。但是,由于在武器性能相差不大時,決定勝負的不在于武器而在于人;能不能發揮出戰機的飛行能力去赢得對抗,這對于不少飛行員來說還是未知的新課題。
看着戰友們在熱烈的讨論着,龍雲的心裏多少感到一些輕松。
雖然他明确地知道,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在空中戰鬥的天賦;至于在戰場上判斷形勢,采取最佳的應對策略,更遠不是一般飛行員可以輕易做到。技術的提高,需要經驗的不斷積累,但殘酷的是這條道路通向的往往不是王牌,而是死亡。
但是即使如此,能夠讓這些躊躇滿志的年輕人在戰場上多幾分勝算,也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抱着這樣的想法坐在會場,龍雲絲毫沒有意識到,他雖然還把眼前的世界當成自己的夢境,潛意識裏卻早就敏銳的察覺了真相。
這是世界……是真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