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出有因,由于匪寇圍城,這消息一時之間根本就無法遞出去。
也是,那近萬匪寇可不是白給的,怎麽可能讓你們把消息傳出去呢?
就這麽直到天色放亮,陽曲之危已解,他們才将陽曲被圍以及大破賊兵的消息一起傳到了太原府。
其實對于剿匪這類的事情,以王禀這樣的官員犯不上親自前來。然而,當他得知此事以後,特别是唐家寨大破白馬山匪寇一事便頓時來了興趣。
就這樣,在王禀的急行軍下,太原府的禁軍才在此刻終于來到了陽曲。
賓主落座,老将軍先是代表朝廷代表河東宣撫使司衙門對陽曲進行慰問。而後李岸也不含糊,連忙将事情的過程如竹筒倒豆子一般講了出來。
當然,有關段清通匪一事他可沒說。
王禀怎能知曉這裏的離奇之事,再說此老根本就沒有在意這些枝節,對老将軍而言,他是看到那破敵之策,想要見識見識獻策之人。
兩宋三百載,匪寇襲擾州縣之事并不少見。但誰又見過這麽精彩的破敵之策呢?
誘敵深入、虛張聲勢,以數百人便解了陽曲之危,什麽人有如此膽略?難道是唐家寨的老英雄唐德安?
時值亂世之秋,王禀知曉自己已年近花甲,所以他現在最想做的就是爲國攬才。
李岸哪裏知曉此中之意,坐在那裏還感到十分詫異,他不明白,這王老将軍是怎麽回事?怎麽口中句句都不離唐家寨呢?難道此老和唐家那老東西有舊?
其實王禀和唐德安兩人還真沒有什麽交集,隻能說兩人在十幾年前略有相識罷了。
原來,二人雖然都曾是老腌賊的部下,但彼此之間并不怎麽熟悉。要不然,唐家兄弟皆在太原府勝捷軍任職,他怎麽一直沒有和兩兄弟提及過此事呢?
話說遠了,單說撫慰過後,按照王禀的要求,李岸立即将唐家父子以及此役有功之人一一請到了縣衙。
不多時,唐家父子便再次來到了内衙的花廳之中。
剛一見面,王禀便立即将唐德安認了出來,随即便屏退了左右,快步迎了出去。
“老哥哥,沒想到當年一别,你我竟十餘年未曾相見!”
唐老爺子其實和王禀年齡相仿,兩人雖是相識但彼此之間還真沒有多大的交情。可此一時彼一時,王禀既然那麽熱情,唐德安又怎能落後?
“正臣兄,别來無恙!”
說着話,兩雙大手緊緊的握在了一起。
早在來縣衙之時,衙役就已經将王禀來陽曲之事告知了唐家父子。
不過在那時,唐老爺子還真沒有想起王禀到底是何許人也,後來還是在長子的提醒下,他這才猛地想起當初那個在老腌賊手下的猛将!
也不能怪老爺子記性不好,要知道童貫手握兵權二十餘載,完全可以說是權傾朝野!
此賊恩寵顯赫,門庭若市,不僅是王禀這樣的武官,就連當朝的嶽牧、輔弼也多出自他的門下。
什麽是嶽牧?在宋朝,嶽牧乃是封疆大吏的别稱。而輔弼更了不得,那可是泛指當朝宰相!
王禀别看做到了武官中的高級行列,但和這些人相比還是有差距的。至于老爺子唐德安,那就更不用講了。
可想而知,老腌賊的底蘊到底有多深!
但衆所周知,若不是童貫、蔡京這樣的奸佞當權,大宋或許還真不至于淪落到任人宰割的狀态。
兩個老戰友聚在一起,先是說了一些年輕之時的往事,說着說着便又提起了近年來的滅遼之戰。
然而越說唐老爺子便越糊塗,自己緻仕十數年,雖是在長子那裏聽說過三年前的白溝之戰,但此時王正臣說這些到底是什麽意思呢?
此刻就聽王禀感歎道:“老哥哥,宣和四年白溝一戰,若是有哥哥在,我大宋的精銳豈能會一敗塗地?”
王禀征戰一生,數十年軍旅生涯,和西夏、大遼雖是皆有勝負,但總體說來,他算是勝多敗少。
可白溝一戰,着實讓王禀感到痛心疾首。
“老哥哥,三年了,這三年中,每當愚弟閉上眼睛,總能想起那一戰的慘景……”
“慘啊!大遼國以日薄西山之姿,卻将我十幾萬大軍殺的丢盔卸甲!”
“自雄州向南直至真定,百裏之間,屍骨随處可見!幸好遼軍隻是追至雄州,并沒有越境追擊,要不然……”
剩餘的話,王禀沒有講出口,但二人心裏都能明白,那一戰到底是有多麽慘烈!
可惜他們二人并不知道,白溝之戰雖已過去,大遼也不複存在,但正是因爲此戰将宋朝無能的一面徹底的暴露出來,才最終導緻了不久之後的靖康之恥!
野心勃勃的女真人胃口一向很大,他們豈能放過眼前的羔羊?
不過聽到這裏,老爺子還是沒能明白王禀的意思,難道王正臣是暗示自己複出嗎?
想到此,老爺子搖了搖頭,自己這一把年紀怎麽還能征戰沙場?
可就在唐德安暗自尋思之際,王禀卻突然話鋒一轉,不再提當年白溝的慘事,反而又誇贊起來:“老哥哥真是寶刀不老,就算是愚弟在此,怕也不能如老哥哥一般解了陽曲之危……”
聞聽此話,唐德安頓時明白了一切!
原來不是自己想多了,是王正臣誤會了!感情這老将軍是把自己當成了解陽曲之危的正主!
“正臣兄,解陽曲之危的并非是老夫,而是另有其人!”
其實在王禀剛才說出那句話的時候,唐德安就十分不解,此事不是早就和李知縣說過了嗎?難道是因爲王正臣來得太快,所以才不得而知?
然而老爺子哪裏知曉,那破家縣令不和王禀說明此事的原委自然有着另外一層意思。
原來,李岸是想憑借此事給劉文昊邀功,從而達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當然,那老滑頭最想做的,還是想拉攏劉文昊罷了。
聞聽此話,王禀頓時睜大了眼睛!
“哦?老哥哥你快說說,那破敵之策到底出自何人之手?……”?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