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略尚可。”
李斯放下陳平的考卷,淡然的點評道:“而實務不足,有紙上談兵之嫌!”
陳勝笑了笑。
什麽叫人精?
這就叫人精?
好話賴話都教這老貨一人說完了,偏生還無論好壞都未把話說死,留着由頭,無論他想說什麽都有話可說!
而且,這老貨分明就看出來了,他有些看重陳平。
也對,若是不看重,掃上兩眼考卷,就該令其離去了,又怎會将考卷遞給李斯觀看……
“李公不愧是李公,目光還是這般老辣!”
陳勝微笑着先肯定了李斯的說法,無論是他君臣二人如何博弈,那都是他君臣二人之事,當着旁人,他還是得顧及一下這位王廷左相的臉面。
頓了頓之後,他又話鋒一轉,輕聲細語道:“不過少年意氣,不拘一格、天馬行空才是正理,若都如你我這般的老氣橫秋,那我王廷的未來豈不是食古不化、故步自封?”
他以弱冠之年,說出這般老氣橫秋的話來,在場的衆人卻無一人覺得有異,齊齊揖手道:“大王英明。”
陳勝擡眼看向陳平,輕言細語的緩聲道:“但李公所說的話,你也還是要銘記在心,你是有才能的人,然越是有才能的人,就越是要高标準的要求自己,求百得五十、求五十得二十,若是隻求十,隻怕一無所得!”
“就拿伱所答應對太平道之法爲例。”
“你所答的大方向,是沒有大錯的。”
“但要想斷絕太平道在九州的根基,可不是你想象的那般,随便派些人過去宣傳一下我大漢‘王侯将相甯有種乎’之綱領,便能輕易功成的。”
“你得知道,百姓爲什麽會信奉他太平道,我大漢的綱領比之他太平道‘王死地覆、天下大吉’的綱領又有何優勢,還得知道,太平道得知了我大漢的動作之後,會采取那些應對措施,然後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計劃。”
“越是高明的計謀,對于細節的要求就越是苛刻,若是不能提前預見到方方面面的變化,興許一個不起眼的纰漏,就導緻了通盤謀劃功敗垂成”
“你須得記住,任何謀略離開了實務的支撐,都如水中月、鑒中花。”
陳平聽言,兩眼放光、似有若悟。
李斯見狀,低聲呵斥道:“還愣着作甚,還不快快謝恩!”
陳平猛然回過神來,連忙捏掌一揖到底:“大王教誨,學生銘記于心、沒齒不敢相忘,吾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陳勝起身,随手拍了拍他的肩頭,笑道:“多用點心,我希望能在今歲年節的王廷大宴上,看到你!”
說完,他就按着劍,慢悠悠的走向不遠處那一排排教舍。
李斯緊跟在陳勝身後,深深的看了陳平一眼。
……
兩日後,稷下學宮此輪大考成績公布。
五院獲甲,不過三十餘人:吳廣、王離、陳餘、蒙毅、灌嬰、陳平,皆在其列。
或乙丙者,三百七十六人。
餘者八百九十四人,盡皆爲劣。
依稷下學宮宮規,不及格者一律延遲一屆畢業!
連帶着,許多所教學子不及格人數過多的授課教師,都被取締了授課資格,發往各地爲吏,并明令終生不得爲官!
這是陳勝自宣布稷下學宮以考試論學習成績以來,第一次動真格的。
以往雖然有這個宮規,但稷下學宮之内所有人都默契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考試之時舞弊成風,除了極少數着實蠢笨、連抄都抄錯的學子,鮮少有不及格的學子!
畢竟按照王廷對稷下學宮的重視程度,隻要踏進了稷下學宮,将來最次也能爲縣吏,以後山不轉水轉的,說不定啥時候就又碰上了,同軍爲将、同殿爲臣……
是以上到授課教師、監考教師,下至同期學子,誰都不會放着唾手可得的師生情、同窗情,真和那些學渣過不去。
這回陳勝教他們知道了,什麽才叫正經考試、什麽才叫突然襲擊!
試卷?
試卷王廷出,未開考前,連左右二相都見不着試卷!
監考?
王廷侍衛親自監考,莫說是一幫校尉、郡縣官吏,就是王廷兩大上将、左右二相見了他們都得以禮相待,跟他們抖威風論背景?生怕自家大王臉盲不認得自己?
批卷?
所有試卷均糊了姓名,搬到晏清殿内,在陳勝的眼皮子低下批閱,獲甲者之試卷還必須得由陳勝親自過目之後,才能得一甲字。
這一套組合拳打下去,别說是稷下學宮的那些個菜鳥學子們如喪考妣,就連李斯這等久經官場的老馬,都直呼招架不住!
一時之間,稷下學宮之内哀鴻遍野,無數學子挑燈夜讀、瘋狂内卷,唯恐下輪再考,還得劣!
按照稷下學宮宮規:劣者延期一屆再考,再劣則取締學籍、不頒發畢業證,逐出稷下學宮,永不錄取,且王廷治下,隻可爲吏、不可爲官!
以至于往日熱鬧非常、日日都如同趕集的百家學院,一時間都門庭冷落車馬稀,任憑各家學派如何賣力整活兒,都拉不來五院弟子聽他們宣講自家學說。
聖人之學?
‘聖人之學哪有畢業證重要啊!’
也是直到這時,百家才終于意識到,陳勝并不是真拿他們沒辦法,隻是以往不屑于與他們鬥罷了!
唯獨儒家那些隐約間知道一些東海之濱一戰經過的大儒們,私底下憤憤不平的議論,漢王此舉,多少帶點個人情緒……
……
借着整頓稷下學宮的舞弊風氣,順帶手敲打李斯,令其肅整王廷吏治之後。
陳勝又馬不停蹄的開始着手梳理王廷軍事。
去歲陳留會長,他從洛邑帶回了近萬匹良馬,今歲開春之後,他便已經開始着手建立騎兵師,師長人選原本暫定的就是王廷最擅長指揮騎兵作戰的灌嬰,正好此輪稷下學宮大考,灌嬰以甲等的成績從校官班畢業,陳勝順勢就将其提拔爲少将代師長,着手建立騎兵師,賜名:龍骧!
而灌嬰原本的五師上校團長之職,則由王離替位。
如此任命,倒不是他覺得王離的軍事水平不如灌嬰。
王離自小生在幽州軍,身經百戰,而今又以甲等的成績從稷下學宮校官班畢業,其軍事水準之高,現階段漢廷内部能勝過他的将領,絕不超過一掌之數。
但灌嬰是從紅衣軍最底層一步一步爬上來的将領,戰功、根基都夠,出任龍骧師師長,乃是順理成章之事。
而王離無論私底下與陳家的關系有多近,他在王廷的身份都是降将,身無寸功、又無群衆基礎,能直接出任紅衣軍的一團主官,已經是極限,若是直接将擡高到将官級,紅衣軍内部會有意見,他自己也站不穩,那不是爲他,那是害他!
事實上,随着漢廷的體量越來越龐大、體制越來越健全,似以前那種外來人一來便得登高位的情況,無論武官還是文官,都隻會越來越少。
哪怕陳勝是開國之君,如今也不得不考慮提拔外人對王廷升遷體制的影響、以及其他文臣武将的感受,不能再全由一己好惡行事!
這也是他明知陳平有才能,卻也隻是将其丢給李斯打磨,待到機會合适之時再提拔其進中樞。
王離進了第五師爲團長,至于其父王贲,在開春之後陳勝就将其丢到了揚州主持那邊的軍務。
在龍骧師建立之後,漢廷的格局就徹底成型了。
以紅衣軍團、虎贲軍團兩大主戰軍團爲主,龍骧、忠義、衛戍三大獨立師爲輔,攏共七十餘萬兵馬!
紅衣軍團自不必多說,作爲陳勝一手拉扯起來的漢廷第一軍團,紅衣軍團用無數場大戰、惡戰證明了其九州第三軍團的實力與地位,其不敗金身,至今仍是懸在九州群雄心上的一把刀。
虎贲軍團以去歲陳留會戰收攏的各路降卒爲基,以新式練兵法爲骨,再經去歲王廷抗旱救災方略冶煉,如今虎贲軍團的戰鬥力已經成型,在李信這員當世虎将的統領,足以勝任大型戰役。
龍骧師乃是騎兵師,雖然打着“師”的旗号,但實則隻有一個加強團的編制,畢竟漢廷隻有一萬戰馬,在不影響其機動性的情況下,頂多也隻能裝備七千卒,其中還有兩千都是輔兵,但作爲九州第一支純粹的騎兵師,陳勝有理由堅信,待到龍骧師戰鬥力成形的那一日,一定能給所有與漢廷爲敵的對手,一個大驚喜!
忠義師乃是陳勝命張耳建立的漢廷第一支雜牌軍,張耳不愧是燕趙豪傑,隻憑着陳勝一道王令,愣是從在短短三月間召集起了一支以遊俠兒爲主的軍隊,戰鬥力雖然不夠凝練,肩負不起正面戰場的攻堅任務,但若隻是配合主力軍團敲敲邊鼓的話,他們綽綽有餘。
衛戍師就不多說了,他們不參與對外作戰,負責的乃是守土、維穩工作,相當于地方保安團,在去歲陳留會戰之前,衛戍師原本隻有二萬五千餘兵,分散在王廷各個郡縣之内,在漢廷鲸吞徐、揚二州之後,衛戍師的兵力也随之水漲船高,如今都已經快接近八萬之數了,陳勝都一度考慮,是不是将衛戍師從王廷的作戰序列中剝離出來,拆分了融入各級政府之内,但後來再想了想當前的動亂環境,最終還是作罷了……僞齊前車之鑒,後車之師啊!
七十餘萬兵馬。
陳勝綜合王廷當前的耕地、畝産以及百姓人口進行大緻測算後,最終得到的結論是:這個數字,已經遠遠超過漢地現階段所能供養的兵馬極限了。
之所以以前能維持,那是以前他對外作戰之時,他不但在搶對手的糧食、勒索對手的糧食以戰養戰,還在不斷拿自己治下的世家大族開刀,抄沒他們的存糧維持大軍的消耗。
但如今,那一套顯然是不能再用了。
且不說以戰養戰那一套,就如同懸崖走鋼絲,一旦打不開局面,自己立馬就得陷入到彈盡糧絕的絕境之中。
單說漢廷現在七十萬大軍,得搶多少對手的糧食,才足以支撐他養得起這七十萬大軍?
另外,漢地之内能下刀子的世家大族,都已經被他薅秃噜皮了,剩下的大貓小貓兩三隻,就算他不要臉的再去薅,隻怕也榨不出二兩油了!
可若是裁軍,現在又遠遠沒到時候。
漢廷現在的主動權,是這七十萬大軍換來,一旦他自廢武功,隻怕還沒等他發家緻富,敵人就又已經打上門來,将他好不容易才制好的鍋碗瓢盆,又給他砸得稀巴爛!
陳勝思忖了好幾日,最終也還是隻有屯田這一條路可以走。
七十萬大軍,不求他們完全自給自足,但隻要他們自己能解決掉三十萬人的口糧問題,漢廷就等于是剩下了百萬人的糧食!
要知道,押運糧食本身就是需要消耗糧食的,甚至押運的糧食一大半都消耗在押運途中,最終能送到軍隊手裏的糧食,十不存三。
不過若是有辦法,陳勝還是不願令大軍屯田。
因爲一旦屯田,就等于将軍隊套牢在某個地方,且軍隊又多了一處緻命的破綻。
但陳勝沒有辦法,最終也隻能開春之後制定出的幾份對外作戰計劃,封存起來。
他如何不知,當下九州局勢未明、群雄羽翼未豐,乃是最佳的出兵攻城略地之機?
但就漢廷當前的情況,若是強行開打,隻怕會是打一戰、十室空兩室,打一仗、十室空兩室!
九州統一之戰打完,三四千萬百姓能剩下一千萬都是好事!
百姓的日子已經夠苦了。
不能再苦百姓了啊……
不過不對外出兵,也不代表着今歲就閉關鎖國,一點外面的工作都不做。
司州王翦那邊可以多派點人去做做工作,機會很大!
青州宋義那邊可以派人去攻略攻略,機會也不小!
荊州廉頗那邊也可以去走動走動,加深一下感情!
有棗沒棗,打他三杆子,總不會錯……
……
五月初,幽州韓信,出兵五萬,劍指并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