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廷想速戰速決,實在是當時國内農民軍也處于爆發狀态,崇祯已經沒有多餘的糧饷支持四處開戰。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王國忠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饑民,開官倉放糧。
史稱“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 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
正月,李自成兵馬到了洛陽城下,福王朱常洵慌神了,他派洛陽駐軍守将王胤昌把守城池,緊急征調附近的明軍前來救援。
極爲吝啬的朱常洵竟還破天荒地設宴款待了援軍,希望他們保衛洛陽。
但你就設個宴,又不肯出錢,誰會用心賣力。
幾日後,農民軍開始攻城,朱常洵慌了,終于勉爲其難拿出千金,招募敢死隊。
這裏的千金就算是千兩黃金,也就一萬兩銀子。
和福王兩百萬兩巨款身家來比,真是不值一提。
果然沒多久,洛陽就被破攻。
原來有官軍劉見義在城外被抓而投降,劉見義投降之後,于二十八日到城門口喊話。
這邊有洛陽守将王紹禹的幾百親兵,原先都是劉見義部下,聽劉見義喊話後,又想到王總兵平時不關心手下,克扣軍饷,打罵親兵,再想想福王舍不得出錢, 隻知道招募敢死隊,不給守城官兵銀子, 憑什麽替他賣命?
官兵一合計,直接反了。
他們先上北城殺死值守人員,綁縛參政王胤昌,再打開北門,農民軍一湧而入,洛陽城破。
打破洛陽之後,李自成得到福王價值兩百萬白銀的财富和大批的糧食,他直接用糧食赈災饑民,又聚集到大量的兵馬。
他一面讓部下整頓訓練新兵,一面親率三萬兵馬,急攻開封。
開封城堅厚五丈。農民軍以洞車掩護士兵挖穴,不斷向城内發炮,巡按高名衡倚城固守。周王恭枵就比較大方,直接拿出庫金上百萬兩,招募壯士殺敵,并做米飯以饷軍。
開封副将陳永福背城而戰,李仙風督将遊擊高謙馳救,三戰皆勝, 李自成軍遂退走密縣。開封解嚴。
另一邊,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十五日, 官軍追張獻忠至開縣。楊嗣昌自率軍隊到雲陽,其餘諸将至開縣黃陵城。總兵猛如虎、參将劉士傑迎戰。劉士傑率軍深入戰陣,所向披靡。張獻忠登高望見無秦人旗幟,而左良玉軍無鬥志。乃選壯士潛行于溝谷中,乘高大呼馳下。左良玉兵先潰,士傑及遊擊郭開、如虎子先捷皆戰死,猛如虎突圍出。
打破這股明軍後,二月,張獻忠奇襲襄陽,殺了襄王朱翊銘。
二月二十八日,楊嗣昌爲追擊出川的張獻忠而行軍至夷陵(今湖北宜昌)時,得知洛陽、襄陽相繼失守及二王被殺的消息時,深感無顔面對皇帝,徹底崩潰。從此楊嗣昌飲食不進,走到荊州沙市徐家園時便卧床不起,一切事務交給監軍萬元吉處理,并通知家屬來荊州見他最後一面。三月初一日,楊嗣昌死于沙市。關于他的死因,有記載他是自缢或服毒而死,但都是傳聞之詞,其實是因爲洛陽、襄陽失守成爲壓倒駱駝的最後稻草,使本已重病在身的楊嗣昌驚憂交加而死。
進入崇祯十四年後,大明帝國風雨飄搖,焦頭爛額,外有滿清圍攻錦州,内有農民軍四處奔襲,明帝國,滿清和農民軍都在忙着,丁毅也沒有閑下來。
天下這麽亂,這麽好的機會,丁大人當然要大撈好處。
進入崇祯十四年後,大明國内一團混亂,而東江鎮和登萊地區,甚至包括青州,濟南這幾個府都是十分安祥,這讓很多當地的大明官員都覺的有點不可思議。
從朝廷的消息來看,眼下大明已經内憂外患,遍地烽火,但是山東這邊卻是百姓安居,糧食豐收,一片繁華景像。
有些官員一覺醒過來,喝着甜甜的紅薯粥,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還在夢中。
但他們不得不承認,從去年開始,山東巡撫劉元下令各地興修水渠,深挖水井,組織養雞養鴨,爲今年起了一個很好的開頭。
進入崇祯十四年,旱災已經開始漫延,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一帶已經有少數報告,但朝廷仍然沒有重視,或者說,根本無力關注,也沒心情關注。
這時朝廷的重點,全大明的眼睛,都盯着松錦戰場,和剛剛被殺死的兩位王爺身上。
民間大旱和這些事相比,在他們眼裏,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過去半年,大量難民往山東以東湧進,都是奔着登州去的。
好在丁毅提前準備,在萊州和青島兩地設粥場和港口,連綿不斷的把難民送往濟州和大員。
所以登萊這邊,一片安穩,簡直和世外桃源一樣。
但兩府各縣,每天都有人把朝廷和大明内外的消息,到處張貼,通知百姓。
在這樣的宣傳下,所有人都知道大明外面非常混亂,而我們登萊一片平和。
連往日對收稅極爲反感的士紳讀書人們,也突然發現,原來在劉元和丁毅的治下,好像也不錯。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丁毅估計着松錦大戰已經快要開始,且一打就是一年多,他當即下令,準備兵馬,稱勢撈點好處,同時捅滿清的屁鼓。
這次丁毅要借這個機會玩個大的,好好教訓一下皇太極。
自從當年北溝之戰打赢後,他們雙方的戰線,西部就維持在北溝城,和永甯一線,東部丁毅沒越過鹿島,朝鮮那邊保持在鐵山,連義州也沒占。
而皇太極的兵力在西部是守着蓋州,然後在析木城,青台峪,連山關等各堡都有少量守軍,主力都是在遼陽,海州一線。
從地圖上看,滿清是着重蓋州,海州,遼陽一線防守,另在原明軍各堡留守少量駐軍。
從北溝之戰到現在過了五六年,丁毅除了打過義州,其餘地方一動沒動皇太極。
這讓整個遼東都成爲雙方的緩沖地帶,更從沒發生過戰鬥。
丁毅這次打算動員數萬兵馬,從幾個方向一起進攻,打下蓋州,析木城,青台峪,連山關等所有遼東軍堡,如果有機會,還要打耀州,海州,打進赫圖阿拉,占有全部遼東。
因爲他知道松錦之戰結束後,大明在山海關之外的地方除了甯遠盡喪,皇太極占了一大塊地方,他自然就要占皇太極一大塊地方,繼續保持給皇太極的壓力,逼着他再去打大明。
三月六日,丁毅召集諸将議事,決定了出兵方向和策略。
西路軍由丁毅自己指揮,率張經騎兵1營三千,馬躍步兵1營三千,許必成步兵3營三千,12營向懷來兩千,另帶輔兵兩千共計一萬三千人,從北溝城往北,直取蓋州。
南路軍由尚可喜指揮,率袁有才騎兵2營三千人,尚可喜本部三千,從登州抽來嚴雄三千人,另帶輔兵兩千,共一萬一千人,從白雲城往北,一路橫掃遼東各堡,最後到海州,打下海州之後,這邊看誰進度快,丁毅快就先過來和他集合,他要快就等于和丁毅的兵馬把蓋州包圍起來。
東路軍由肖永秋指揮,領7營肖永秋三千人,8營毛信三千人,陳有時21營三千人,陳陽騎兵三千人,輔兵兩千人,全軍一萬四千人,從鐵山出發,先攻鎮江,然後沿鎮江往上,清掃清兵所有墩堡,直接出發赫圖阿拉。
這邊一萬四千人,人人帶馬,全部騎兵,連輔兵也配有戰馬。
丁毅給他的任務是,打下赫圖阿拉後,回軍海州。
這樣蓋州,耀州,海州這三個連在一起的,都會被明軍打下來。
當時有軍将提議,爲什麽不打遼陽。
丁毅說先留着,不能把皇太極逼太急。
把皇太極逼急了,這貨能和大明和談,反過來打他。
衆将覺的有道理。
此時動員近五萬大軍,三萬多戰馬,是丁毅曆史出動兵馬最多一次,東路軍人人配馬,另兩路軍有一半兵有馬。
整個旅順和都快速運轉起來,調配糧草,準備火藥,還要調動少量工匠和醫士随行。
一直忙到六月份,終于準備出發。
但就在這時,山東突然暴發農民起義了。
原來在四月份時,大明皇朝又來了天災。
四月時,魚米之鄉吳江一帶,雖然大旱不雨,飛蝗蔽天,官令捕之,日益甚。米價每石銀四兩,流丐滿道,多枕藉死。民間以糟糧腐渣爲珍味,或食樹屑榆皮。各處設廠施粥,吃者日數千萬,這種情況一直到八月才好轉,但當年秋收也無,百姓餓死無數。
接着到六月,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大旱,蝗蟲起,
山東等省連歲告災,給事中左懋等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東昌,見人民饑死者三,疫死者三,爲盜者四。”
因農田欠收,瘟疫流行。加之官府橫征暴斂,農民大饑,餓殍載道,屍體盈野,激起中原地區的農民蜂擁而起。
李青山因幫助饑民買糧而與屯糧不售的奸商發生沖突,失手将其賬房先生打死,迫于當時的社會形勢,李青山在壽張集聚衆數千人起義,自稱“渠魁”。起義後他不斷完善軍制,封東平秀才王鄰臣爲軍師,技藝師艾雙雙爲當家大元帥,根據地理位置分封十幾路元帥,整頓軍容,加強武訓,隊伍迅速發展到三萬餘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