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多久,夏尚絅又問,德王府現在有多少田?
下面人答,一萬畝。
“。。”夏尚絅直接要噴血。
明末幾大宗室的德王府隻有一萬畝?夏尚絅當然不信,把簿冊拿來。
答,簿冊沒了,清兵入城,一把火全燒了。
“。。”夏尚絅。
又問,現在德王府地契還有沒有,在誰手上?
答,地契有,在劉大人劉都憲手上。
“田呢?”夏尚絅有種不好的預感。
“都分給流民了啊,朝廷讓遷移流民充濟南,劉都憲一直在幹呢。”你不給田,誰住過來。
邵捷春生氣道,我記得德王以前不止這麽點田,大明開國初就一次分了數千頃。
答,那就不知道了,開國的事,誰還記得。
要不幾位大人去京師查一查,看看德王到底有多少田。
“。。”這麽怎麽查?别說德王不在,就算在,恐怕也數不清他有多少田。
又有人道,德王仁賢,多次賣田赈濟災民,賣了不少田呐,還有,清兵攻城,德王以田爲激勵,鼓動軍士百姓血戰清兵,也賣了好多。
“。。”這就離譜。
賣給誰了?
好像也是劉都憲。
“。。”三人面面相觑。
大人你不信你自己去看啊,劉都憲有地契呢。
當下左右布政使,按察使,趙光抃、夏尚絅、邵捷春三人連夜寫奏折狀告劉元傾吞國有資産。
崇祯回複,知道了,輕描淡寫三個字。
人家劉元一年要給朕三十萬銀,你們叽叽喳喳什麽啊。
崇祯也不想這麽輕描淡定,可他能怎麽辦呢?
斥令劉元交出來嗎?
這些田在大明皇朝宗室手上,一兩銀都不交給崇祯交給朝廷。
在劉元手上他還能上交三十萬兩。
而且說實話,沒人能數清各宗室有多少田,有些宗室能吞并别人的,有的宗室混的不好,還能賣田。
從大明立國到現在,誰都搞不清一個宗室有多少田。
于是德王府最後被定田一萬畝,充公後,又分給流民用來移民入濟南。
十二月時,劉元突然決定分房。
由布政司下通告,濟南城所有人都騰出自己住的地方,由官府統一分配。
那些占着别人商鋪房屋的大急,爲什麽啊,我們本來就住這裏的。
沒有爲什麽,統一分配,前面所有房契全作廢,分房後制定新房契。
此時劉元已經來了近半年,吏員和兵馬都到了位,穩住了腳步和局面,終于來動真格的。
趙光抃、夏尚絅、邵捷春三人也沒意見,因爲有意見也沒有用。
幹這事的都是下面的吏員,不需要他們。
而且三人進城後,分到的都是很小的房子。
每次劉元都說,其他大屋都是積屍有惡臭,還沒清理好,你們先住着吧。
要麽你們住布政司衙門去。
他們也沒辦法,隻能先将就。
真是沒辦法,濟南城全是劉元的人,他們的命令也沒啥用。
中間有曾有十幾個吏員想拍他們馬屁,幫他們辦事。
結果第二天被兵士帶走,然後全家驅逐出城。
這種事情一多,大夥就心知杜明。
濟南城裏,你隻能聽劉元劉都憲的。
濟南城各衙門任何事情,都要向劉都憲彙報。
劉都憲同意的,三司不同意,都能幹下去。
劉都憲不同意的,三司都同意,也幹不下去。
趙光抃、夏尚絅、邵捷春不服氣,也得忍着。
舉報到崇祯那裏,崇祯就問,你們一年能給我三十萬兩銀嗎?
三人頓時無語。
現在劉元分房,先給三人每人分了一大塊。
都是以前德王府的地盤,每人兩個大院,十幾幢房,占地十幾畝。
這下三人當然滿意了,主要還有家屬也在。
然後劉元派人把新的房契送到他們手上,這,這,這,就更滿意了。
沒有人會和錢過不去。
大明朝有好官,但好官也需要錢。
夏尚絅算比較同情百姓的,但也喜歡錢,同情百姓與和喜歡錢不沖突啊。
劉元把濟南分爲幾區,一個區全是官員和吏員所住,在最好的地置,并配上商業街。
第二個區是原城裏的百姓商人,第三個區是後面移民進來的百姓。
前後用了兩年時間的移民,才把濟南人口回到清兵屠城之前。
城中所有商鋪先被布政司沒收,再分配,跟着劉元幹的都能分到好鋪位。
分鋪位的時候,就開始定商業稅,按登萊兩地的标準,等兩年後人口上來,再提升。
劉元和張其棟等在濟南移民,囤田,分配房子的時候,快已經進入崇祯十三年,這年的大明朝,農民軍和滿清、丁毅都沒閑着。
而丁毅看完濟南,和劉元下達目标任務後,就前往臨清看王衛忠。
臨清是山東總兵駐地,王衛忠部就駐守在這裏。
以前這裏是劉澤清駐的,劉澤清走時,居然帶走一萬兩千兵馬,可見他當山東總兵這些年,混的挺不錯的。
但好歹臨清算是個上縣,人口多,經濟實力不錯。
明朝把納糧十萬石以上爲上縣,六萬石以下爲中縣,三萬石以下爲下縣。
所以别看臨清是個縣城,實力很強。
因爲他這個位置很重要,不然明朝也不會讓山東總兵駐守這裏。
臨清位于山東省西北部,漳衛河與古運河交彙處,與河北省隔河相望,是山東西進、晉冀東出的重要門戶。
臨清縣處在南北大運河沿岸,绾毂南北,南連徐、淮,北通天津、北京,商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而且早在永樂年間就已進入全國33座有名的商業城市之列了。
明代臨清人口有三部分:一部分是編戶平民;一部分是遊宦僑商;一部分是臨清衛軍戶。
明英宗時期,臨清有編戶3520戶,當時每戶平均7.83入,相當之高了,因此,當年就有人口27561人。
曆史上明年,就是崇祯十三年,臨清統計丁數爲一萬零六百四十九。
現在也是大概在這個數左右。
看清楚這裏是指丁。
明朝丁是指成年男人,女人稱口。
臨清成年男丁就有一萬多,那全縣人口數最少三萬到四萬。
而且這些統計裏,還不包括過往的行商,駐留的商戶等等。
丁毅到後一問王衛忠,王衛忠說按當地記錄,現在臨清約有五萬多人口,相當發達的一個縣。
但他目前正在清丈田地,重計人口,真正的人口,隻會多,不會少。
而且這是劉澤清在這裏帶走一萬多兵馬的情況下。
臨清人口這麽多,也有這次滿清入關表現有關。
山東連濟南都被攻破了,臨清卻沒被打破。
這邊商人多,大力給錢,支持守軍,老百姓也往這裏跑,過後,大夥都覺的臨清安全,也不走了,現在附近其他縣也有人往這邊跑。
所以現在臨清人口超多。
關鍵臨清有官方水道驿道,來往方便的很,大明很多地方的商戶都能往這邊來。
所以臨清是山東境内,此時仍然是最有名的商業城市之一。
難怪劉澤清在這裏賺的盆滿缽滿,都不肯走,要不是忌憧王衛忠兵馬精銳,敢和清兵打,估計劉澤清都不願意移鎮。
丁毅到了之後,看到臨清的水道,真是覺的這裏太好,這個地方必須要守住。
大明把這裏定爲山東總兵駐地真是有原因的。
官方的驿河道,往北一直通到天津,往南通到南直隸,這讓丁毅的兵馬和裝備,都可以從旅順發到天津,再從天津運到臨清,實在是太方便了。
從臨清往天津,一路上的水道要經過德州,和滄州。
德州也是濟南府的四州之一,滄州屬于河間府。
丁毅現在管不到滄州,但可以管到德州,他給王衛忠的任務是一年後要有八千兵馬,四千駐德州,四千駐臨清,牢牢控制山東境内的這段官方驿道水路。
臨清這邊軍戶很多,自大明立國以來就是駐軍地,劉澤清帶走了一萬多人,當地還有五萬多人口,王衛忠按路超他們在膠州的做法,量田收稅,當兵免征一成稅的方式,相信再征五千兵馬不是事。
十月上旬丁毅走後,王衛忠就在臨清開始征田稅和商業稅,他的目标是賺錢,用來補貼薊鎮徐敷奏的投入。
王衛忠七月份到臨清,來時帶了三千兵馬,和少量的工匠醫生等,沒有帶吏員。
當時丁毅爲了控制濟南,給劉元抽調了一千吏員。
如今天津沈世魁要增兵,又抽了大量的囤兵過去,所以丁毅沒給王衛忠吏員,讓他自己解決。
這邊人口衆多,且有大量的軍戶。
王衛忠來後先查驗人口,從當地縣衙得到的資料是一萬三千多戶,五萬多人。
有了登萊兩地的經驗,王衛忠知道,地主和缙紳們都會隐瞞人口,大量的奴仆,甚至佃戶都不會被統計在裏面,真實的人口,肯定更高。
地主和缙紳之所以隐藏人口,一是爲了少交稅,因爲有時官府會按人頭來收稅,二是爲了少出徭役,地主和缙紳被分配到徭役時,通常也是出錢找人替找,少徭役,自然就少出人,少出錢了。
第三點還可以囤集人手,練爲家丁,從而保護自己家族和利益和财富。
十月八日,王衛忠在臨清召吏員。
吏員要求,普通百姓或下層軍戶,成年精壯,有識字的當然優先。
消息一出,全城嘩然,必竟在大明朝,大夥還是很願意當吏員的。
而且王衛忠這邊吏員的待遇可以說非常好。
首先包吃,這一點在整個大明其他地方都是沒有的,丁毅現在糧多,又能從水陸兩路運過來,囤田也不錯,所以丁毅控制的地盤上,吏員們都包吃。
别看包吃這麽簡單,其實一下子解除了吏員們的後顧之優。
他們至少自己能吃飽了,吃飽了才有力氣幹活啊。
然後是每月五錢銀子,每幹滿三年加一錢,最高二兩封頂。
僅銀子,吏員每年能拿到六兩,聽起來好像有點少,但王衛忠包吃,這是純到手的,算是比較高的。
明朝縣衙從九品官的俸祿是全年60石,這是明初制定的。
在萬曆時,本色俸爲42石,折色俸爲12石。
實際拿到手,實米爲12石,折銀俸爲25石。(這個折銀俸就不好說了,假設萬曆時一兩銀能買一石米,朝廷就是要給從九品官25兩銀或二十五石米,但現在二兩銀買一石米,你以爲朝廷會給你五十兩銀?錯,朝廷可能反過來給你十二石米,總之什麽不值錢,朝廷肯定給你什麽。)
另外的折絹俸,折布俸都是一樣。
現在明末是米難求,銀也難求,但山東這邊,特别臨清這裏,米銀都不缺,那就無所謂給什麽。
明末最重要的還是吃飽的問題,丁毅首先保證他們吃飽,那到手五錢銀,是相當吸引人。
王衛忠到了不到一個月,就招滿了一千吏員。
然後和膠州登萊一樣,先集訓半年。
有的學量田,有的學收稅,有的學捕快,所有人還要隊列訓練,好吃好喝供着,前期是登州大量的銀子嘩啦啦的支持他們。
現在全是投入,但丁毅也不急,等這邊吏員訓練好,當然就是開始收錢的時候。
其實據說明末巅峰有兩億人口,大明帝國的人是不少的。
但滿清幾次入關,燒殺搶掠,全是在這邊,使得大量的人口要麽被抓,要麽被殺,要麽逃走。
所以現在這邊人口奇缺。
以丁毅的經營能力,隻要沒什麽戰事,給他兩年時間,王衛忠和沈世魁都能賺錢,然後和徐敷奏那邊形成收支平衡,這樣丁毅就不用貼錢給三鎮。
至此,經過這次入關之後,崇祯的調整,讓丁毅擁有從山海關後面的薊鎮,到天津然後山東,大明關内東北方向有一大半地盤,到了丁毅手上。
這些地盤全加起來,面積已經有整個山東省這麽大。
按丁毅走時給他們下的目标。
争取明年這個時期,薊鎮要囤田二十萬畝,天津囤田十萬畝,臨清囤田十五萬畝,三地爲丁毅增加四十五萬畝田。
三地戰兵,分别要達到一萬五,八千,八千,囤兵都要各有五千以上。
說實話兵員難度不大,但囤田這個難度還是有點大,主要看各鎮配套的耕牛和農具,還有水渠建設能做到什麽地步。
而因爲三鎮新開,又是增兵又是囤田,丁毅今年開支大增,投入在三鎮的前期費用上,估計合計能達到一百五十萬兩以上。
崇祯十二年,丁毅注定又是血虧的一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