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湖廣農民軍領袖劉國能、張獻忠被打的受不了,先後受熊文燦招撫,到四月,羅汝才也降明。
楊嗣昌鑒于其父招撫失敗的教訓,提出反對意見,并主張劉、張等殺賊自效才可信任,但崇祯帝和熊文燦急于招安,停戰,楊嗣昌隻好順從皇帝意見,相信了農民軍的投降。
這件事的成功,讓崇祯也沾沾自喜,突然就覺的丁毅和祖大壽都不香了。
你們兩軍頭不聽話,你們看看,不用你們的精兵,朕也能對付流民,一樣可以功成。
等朕把這些讨厭的流民都解決了,哼。
想必崇祯這時對未來一片看好,心中爽的不得了。
與此同時,李自成也頂不住了,被洪承疇和孫傳庭合擊,敗走岷州,這讓崇祯更加的激動和興奮。
楊嗣昌看招撫成功,可以省下軍費,馬上奏請崇祯督建火炮和火器,以克奴夷。
明朝這時有誰會造炮呢?
正是曆史有名的湯若望。
早在明崇祯三年(1630年),由禮部尚書徐光啓舉薦,湯若望供職于欽天監,譯著曆書。他制造各種天文、光學、水力儀器,并時時呈送崇祯,崇祯對他非常贊許。
湯若望在大明朝這些年,先後協助徐光啓、李天經編成《崇祯曆書》一百三十七卷,這是一部西方的數理天文學知識的合集著作。
他還與李天經等人合作翻譯了德國礦冶學家阿格裏科拉(Gius Agricola)于1550年撰寫的論述16世紀歐洲開采、冶金技術的巨著“礦冶全書”(Dere Metallica LibriXII),中譯本名爲《坤輿格緻》。崇祯看後禦批:“發下'坤輿格緻’全書,着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采取。”
不得不說湯若望在大明還是相當賣力,他又在欽天監官員李祖白的幫助下,用中文寫了一本介紹伽利略望遠鏡的《遠鏡說》,成爲傳播光學和望遠鏡制造技術的奠基性著作,對後世有重要影響,這本書也是丁毅部下造望鏡的教學書。
但可惜他寫了這麽多著作,崇祯每次看完都下發全國各地學習,卻幾乎無人感興趣。
一直到崇祯九年(1636年),崇祯終于下诏讓湯若望負責監造大炮,用于遼東戰場,抵禦建奴。
湯若望是天主教徒,并不喜歡打仗,但皇帝下令,他也無可奈何,于是指導工匠開始鑄造大炮,可這家夥造的有點慢啊,一直造了兩年,到今年才造了二十門。
他造的慢是有原因,因爲這家夥太喜歡寫書了。
在鑄炮期間,湯若望口述有關大炮冶鑄、制造、保管、運輸、演放以及火藥配制、炮彈制造等原理和技術,由焦最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爲當時介紹西洋火槍技術的權威著作。
楊嗣昌正是看到湯若望終于造成二十門火炮,而且看起來挺厲害的,所以奏請再造。
崇祯看過之後,連他也覺的現在可以狂造了。
于是崇祯便“嘉其堅利,诏再鑄五百位”。
他這心也是真大,湯若望兩年才造二十門紅夷大炮,這再鑄造五百門要到何年何月?
但就這時,朝中有人反對,正是工部尚書劉遵憲。
劉遵憲爲人清端,又受知崇祯,這會在崇祯心中也挺高的,明末崇祯的六部尚書換來換去,劉遵憲是少有全身而退的尚書之一。
他就直說湯若望造炮太慢,兩年才造二十門,又說火器不行,且有危險,還得看用的人,不如練好精兵。
崇祯不聽,還是讓湯若望造炮,隻是由五百位,降爲一百位。
看來或多或少,也受到劉遵憲的影響。
湯若望繼續造炮,不料到六月發生了一件大事。
崇祯十一年(1638)六月初二日,都城十餘裏内,覺地軸搖撼不已,若地震。不久,轟雷一聲起天半,屋瓦碎裂,梁塵飛揚,西北隅白雲滃郁,彌漫亘空,中夾蒼黃黑子,旋轉雲際。曆二時方散。乃京城西直門内安民廠火藥爆炸。震毀城垣,方圓十數裏無完宇,樹木俱偃仆立槁。居人行人,互相枕藉,死皆焦黑。更有崩至城外數裏,死藉地面。據查居民死傷萬餘,貼廠太監王甫、局官張之秀俱斃,武庫幾空,發五千金赈恤。
崇祯事後得知,這就是一個火藥廠爆炸引起的,方圓十幾裏沒有一幢完好的房子,樹木俱變枯槁,死傷萬餘人。
頓時朝中鋪天蓋地的責罵聲狂湧而來,再加上此時官軍節節勝利,崇祯迫于無奈,一降再降。
由鑄炮一百位,降到五十位,三十位,二十位。
當然,此時官軍在中原戰場上全面勝利,到處報捷,讓崇祯幾乎看到大明中興,平定天下的希望,也在影響着他的判斷,可能他也覺的,不用大炮一樣能打赢了。
就在他夢想着大明要中興時。
崇祯十一年七月,清兵再次入關,震驚天下的同時,也振救了快被滅亡的農民軍。
皇太極這入關比原曆史上提前了一個月,同樣是拜丁毅所賜。
自從丁毅橫空出世,滿清在旅順一帶屢戰屢敗,大量土地被丁老鼠所占,金複州先後被奪。
皇太極威嚴受到重挫不說,滿清國内也是一片不滿之聲。
特别在丁毅擊破義州,虜走上萬察哈爾部後,原本和他們鐵了心的蒙古人,也開始懷疑清國的實力。
爲表現自己的大清國還是很強的,同時掠奪物資和糧食,彌補國内的損失,皇太極去年發動了征朝戰役。
結果又被丁毅大敗,他更在漢城外選擇不戰而撤,美其名曰保存實力,其實大夥都知道他怕輸給丁毅。
征朝一戰的失敗,讓皇太極的聲望跌到頂點。
而此時大明朝國内農民軍越鬧越兇,各地糧食失收,欠收,無數土地無人耕種,糧價達到新高,滿清國内也有點承受不住。
爲了解決糧食,轉移國内矛盾,并避開丁毅的兵鋒,皇太極決定再次入關。
所謂柿子還拿軟的捏,當今天下,還有誰比明軍更好打的?
皇太極去年打過朝鮮之後,覺的明軍連朝軍都不如。
因爲急于搶明人的糧食,所以這次他們比原曆史上提前了一個月,七月份正好夏收沒多久,皇太極就迫不急待派兵入關。
因怕再次輸給丁毅,皇太極原本打算讓阿濟格統兵。
阿濟格當然也不願,便道,讓年輕人練練兵吧,我上次幹過了啊。
于是和原來一樣,最終派和碩睿親王多爾衮領軍。
滿清分兵兩路,7月28日嶽托和杜度領右翼軍20000餘人,從牆子嶺、黑峪關、古北口、将軍石分四路攻入,并斬殺明薊遼總督吳阿衡。
8月4日,多爾衮、豪格領左翼軍30000多人從青山關口以西“邊牆缺處毀牆而入”,兩軍在京郊通州會師。
大概知道明朝好欺負,清兵入關後,左翼兵馬分爲八路,到處攻擊掠奪,“燕京迤西千裏内六府俱已蹂躏”;右翼“從明燕京,西至山西界,南至山東濟南府”,清兵來去自如,簡直視若如無人之境地。
因爲這次皇太極打算要多搶點,各路清兵在上千裏的明國境内四處縱橫,逗留時間比原曆史上還長。
8月2日,京師戒嚴,崇祯一面召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一面召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盧象升,帶宣府、大同、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京師。
又令天津登萊兵馬爲右翼,山東總兵劉澤清遏其前鋒,爲統一各路援軍,以盧象升督天下援軍,第三次賜尚方寶劍。
因爲五月盧象升父親去世,他數次上書回家奔喪,都沒有得到批準,被令在職守喪。
這時接到皇帝聖旨:盧象升着加兵部尚書銜,照舊總督候代。
接到皇帝聖旨與尚方劍,盧象升感激涕零,披麻戴孝赤腳穿草鞋,走馬上任。抵達京郊後,向皇帝表示:“臣非軍旅才,愚心任事,誼不避難。但自臣父奄逝,長途慘傷,潰亂五官,非複昔時,兼以草土之身踞三軍上,豈惟觀瞻不聳,猶虞金鼓不靈。”
他特别指出,樞輔楊嗣昌、監軍太監高起潛,和他本人,都是服喪“奪情”之人,來指揮這場戰争,太不吉利。尤其是他不能容忍的是,楊嗣昌、高起潛力主和議,而他是“甯捐軀斷脰”的。
原來在3月10日,楊嗣昌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張,力主對清妥協,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盜。
因爲去年楊嗣昌幹的很好,熊文燦連張獻忠也招安了,全國農民軍進入低谷,明軍節節大勝,崇祯看到了平定天下的希望,所以他心中也想議和的。
關鍵是,楊嗣昌有番話說的很得他的心,攘外必先安内,先把内部解決了再說。
内部有啥問題啊?
除了農民軍,像祖大壽,丁毅這種軍頭都是大問題。
崇祯現在巴不得農民軍一解決後,先把這種大軍頭再解決掉。
于是,在5月3日時,崇祯帝在中極殿以“剿兵難撤、敵國生心”爲主題策試大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