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一事,是由父母做主的,這是父母的權利,朱翊鈞可以仗着權利自專。
但是不管他如何解釋,行動上都是惡了太後,如今他和生母都在盡力彌補之前的裂縫。
所以對于婚事,他當做不知,先有兩位太後去商議,自己看結果再做定論。
見皇爺不生氣了,李現悄悄的揮了揮手,那跪在地上的小黃門們,一臉失落的離開了乾清宮。
男女之間的那些事,看穿了也沒啥,朱翊鈞沒有青春期的好奇,當然也就沒有那麽強烈的想法。
現在的年齡還不太适合,畢竟有天道在那裏。
地方士兵開始入京,還要一路押行的俘虜,京城裏越來越熱鬧,禮部等部開始忙碌起來。
朱翊鈞對這些瑣碎事不用操心,自有大臣們負責,五月,土蠻入犯錦州的軍報傳來。
把視線望了過去,還沒等商議出對策,又報因爲連日大雨,自行退卻了。
軍事仿佛兒戲一般。
既然如此,京城閱兵照舊,并發文各鎮勤加操練,嚴防關守,不得有失。
這次的閱兵,朱翊鈞有自知之明,如今的他,比不上朱棣的武功,所以沒有大動幹戈贻笑大方。
特别是東南亞那些土著國家,都是來騙吃騙喝的,他不願意當這個冤大頭。
什麽國威,沒有大軍臨頭的時候,都沒啥用。
就像廣東福建的奏報,對大明的文書,根本不理會。
但是朝鮮,土默特等部的使者朱翊鈞還是召來了,這些地方和大明關系不同。
也有幾個國家自己來的,朱翊鈞也不可能把别人趕走,隻能出點血給别人,例如琉球國。
閱兵儀式是很枯燥的,又是激昂的,士兵和将官們都很激動,朱翊鈞頭一天,在紫禁城内殿祭告祖宗,行了四拜禮。
第二日,張居正和一并英國公,馬芳等勳貴大将,早已在午門城樓上等候。
其餘文臣各堂上官,科道掌印官、禮兵二科、禮部儀制司、兵部四司官、糾儀監射禦史、鴻胪寺供事官,武臣都督以上、錦衣衛堂上及南鎮撫司掌印佥書官,俱大紅便服,關領扈從,牙牌懸帶,皆至。
司設監孫隆親自帶人,頭幾日就在此設禦幄于将台上,派專人看管,不敢有任何疏忽。
淩雲翼爲總協戎政大臣,專門負責這次的閱兵事務,巡視科道督率将領軍兵預肅教場,忙的腳不沾地。
天還沒亮就遣各官于教場祭旗纛之神,參加閱兵的各營官兵軍具甲仗,将官四人,統馬兵兩千扈駕。
這份榮耀,八衛出兩人,京營出兩人。
八衛兩人分别是楊元和李如松,京營兩人分别是周邬,嚴熊,每人領五百兵。
乾清宮,朱翊鈞起身,宮女們頭一日就取出皮弁服。古代君王凡朔望視朝、降诏、降香進表、四夷朝貢朝觐,則服皮弁服。
也可以看做是皇帝的軍服。
皮弁,玉圭,绛紗袍,紅裳,中單,蔽膝,玉佩,大帶,大绶,襪,舄……
宮女們手忙腳亂,朱翊鈞也感到沉重。
禦前營侍衛,和幼軍早已等候多時,等朱翊鈞現身,衆人皆拜,迎朱翊鈞上禦駕。
一行人浩浩蕩蕩出内廷到長安門,長安門外,負責扈駕的李如松等兩千軍官再跪拜。
李如松等人,早就排練過,路線了然于心,起身後,幾千人從長安門到安定門。
一路钲鼓振作,一直到午門外,見到聖駕後,炮聲響起,一連三聲。總協戎政官率大小将佐戎服跪迎,入将台下,北向序立,旌旗招展。
朱翊鈞的禦駕,在扈駕将士的簇擁中,一路經過各營,每營钲鼓振作,士兵們看着前方的皇上,臉色脹的通紅,各個激動不已。
朱翊鈞沒有按照禮部的要求端莊嚴肅,反而對士兵們露出笑臉,視線掃過每片角落。
視線到了何處,何處钲鼓聲就敲打的更烈,有士兵内心不能自持,忘情喊了起來。
“皇上萬歲。”
朱翊鈞聽聞,用鼓勵的眼神看過去。看到皇帝沒有指責,竟然還對那士兵點點頭,将官知道了皇上的心意。
很快,士兵們都喊了起來,整個花崗岩的廣場上,都響起了一個聲音。
同時钲鼓聲越發的響了。
扈駕将士們到了宮門外,按照早已規劃好的隊列站立,朱翊鈞在幼軍侍衛們的簇擁下,兵部官員上來引導,開始登上午門城樓。
此時鳴金止鼓,現場才開始安靜下來。
兵部尚書石茂華上來,一臉激動。大呼請聖上檢閱,朱翊鈞照準。聲音剛落,旗幟揮動,炮聲再響起。
钲鼓振作,聲勢震天。
京營各部,地方各部,都不願意落了聲勢,各個昂首挺胸,都是經過戰事的老卒,一時間顯得殺氣騰騰。
朱翊鈞不懂軍事,但是前世他看過不同年代的閱兵,感受到了這股殺氣。
朝鮮,暹羅等國,以及蒙古各部都派來了使者,認真的觀看大明的士卒。
這些人中,有專門派來的将官,隻看士兵們的神色,就能知道這些士卒都是精悍老卒,不是樣子貨。
有的人面色驚懼,有的人眉頭皺起。
朱翊鈞不管,露出了笑容,這些年來,真的不容易,他過的苦,朝廷過的苦,而将士們也苦。
今年朝廷收支盈餘,他有了底氣,這些爲大明立了戰功的将士們,他不會虧待,但是銀子不能像以往那樣發。
總協戎政官列于扈從官之北,諸将列從官之南。兵部尚書奏請,令各營整搠人馬。台上吹号笛,麾黃旗,總協戎政及将佐等官各歸所部。
兵部尚書石茂華再請閱陣,舉炮三。馬步官軍演畢,複吹号笛,麾黃旗,将士俱回陣。少頃,兵部尚書請閱射。
和後世的閱兵走方陣不同,大明的閱兵也有走方陣,但是不多,注重的是陣型操練。
勳貴武将等,先在台下較量弓矢。馬三矢,步六矢,中的者鳴鼓以報,禦史、兵部官監視紀錄。
然後就是各級将官及士卒,以府部大臣并禦史、兵部官于東西廳較閱。
槍刀火器等,選一隊在禦前呈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