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無事。
西疆無事。
東海無事。
南域無事。
萬曆五年年關,仿佛約定好的一樣,那一切的嘈雜騷亂,突然都消失了,仿佛沒有發生過一般。
雖然才幾月,卻似乎過去了好久。戰亂,騷亂等等成千上萬人的死亡,仿佛水花一樣,恢複了平靜。
張居正蒼老了好多,皮膚上的褶子,讓整個人看上去像個行動緩慢的老人。
去年發生了那麽多的事,内閣在張居正的帶領下,一邊治理地方,一邊調動軍隊平亂,一邊嚴格考成法。
朱翊鈞以爲今年的國庫依然是負數,看到呈上來的賬冊,以爲自己看錯了。
隻去年的太倉銀庫歲入銀兩,竟然超過了三百萬兩,合計三百一十萬兩餘。
前年才兩百三十餘萬兩,而去年還發生了那許多的事,竟然比往年還多了近一百萬兩。
别小看這一百萬兩銀子的富餘,這說明了今年國家的收支,真的如張居正所說,達到了平衡。
朱翊鈞放下冊子,其他的也不看了,看着張居正的神情,不得不起身站起來。
諸人見狀,皆起身。
朱翊鈞走到張居正身前,拉起張居正的手,感受到張居正手中的老皮,摸不到肉隻有骨頭。
“朕深幸有先生矣。”
聞言,張居正鼻子酸動,忍住了内心的感慨,答複。
“臣亦幸有陛下如此信任老臣,老臣才敢放手施爲,不懼怕各方的彈劾。”
聽到張居正的自謙,朱翊鈞忍不住說道。
“朕六歲有先生朝夕膝下課業程學,耳提面命,十歲初登大寶,又有先生顧命國政,匡扶聖基,掃清廊廓,治理積弊。
如今十年矣,有先生在,朕無懼,有先生在,朕一定能做到先生所說的,建極明聖。”
朱翊鈞這番話,說的真情流露,沒有半點虛僞之情,張居正感受到皇上的感情,還是忍不住落淚了。
這幾年,太苦了。
“如此,臣無憾矣。”
朱翊鈞點點頭。
“朕要行閱兵,着各地精銳士卒進京,着各處獻俘于前,先生和朕共居于午門之上。”
朱翊鈞登基以來,能省則省,不光宮廷裏如此,各項祭祀大典一樣是節省。
兵部早就有提議閱兵獻俘昭顯國威,都被朱翊鈞拒絕了,今年不同,他馬上就要十六歲了。
需要一次隆重的場合,在天下人前,堂堂正正的現身一次。
張居正推辭,這不合規矩,更違背祖制,于理不合。
“先生切勿推辭,朕意已決。”
朱翊鈞拉着張居正的手不放,回頭看向衆臣。
“諸卿可有人不認可?”
文華殿衆臣,看到君臣兩人的對話,無人不羨慕,無人不感歎,無人不敬佩。
張居正得此殊榮,當之無愧。
衆人皆贊成。
朱翊鈞回頭露出笑臉,對張居正笑道,“先生衆望所謂,朕心意真誠。”
張居正無言,默默的點頭。
皇上要閱兵的事,很快就傳開了,這項今年的大事,超過了所有事情的重要性。
禮部不光要安排各種禮儀,還要派使臣聯系各國,兵部戶部工部等都動了起來。
修葺午門上的大殿,外面的直道等等,還要安排各處軍隊論功行賞,督促各地衛所不得延誤事情。
還沒開年,各部就忙得腳不沾地。
在蕉園,太監們擺弄好桌椅,朱翊鈞和石茂華,淩雲翼等一衆兵部,軍務處官員坐定。
還有馬芳,英國公,李國公,定國公等掌五軍都督府的勳臣老帥,并禦馬監的大太監們,以及八衛主要高級将領。
如周邬,嚴熊,劉世吉,戚金,李如松,李安國,楊元等一衆人。
明年各地地方軍隊會派有功士卒來京閱兵,這是榮耀,也會賜予賞賜。
但是京營的士兵不能被地方士卒比下去,八衛是個什麽樣子,京營其他衛是個什麽樣子。
雖然朱翊鈞每日都有關注這些事情,但是到底實際情況如何,還是要靠這些人。
石茂華負責統籌大局,心裏最清楚,名單兵部和地方快馬加鞭的通報,基本上大緻确定好了。
這些士卒的駐地,将會被分派在京營其餘衛所,不但兵器會嚴格控制,隻有閱兵當日會派發,但是火藥弓箭等卻不會發下去。
八衛的士兵也都是如此,隻有禦前營,内軍等親衛軍才會真槍實彈。
石茂華先說,把來年哪些衛所的士兵會來,多少人數,駐地是何處等,講的時間最久。
因爲隆慶以來,東海倭寇漸平,每年除了極少數的倭寇會襲擾,基本沒有什麽動靜,所以幾年來抓住的倭寇隻有幾十人。
至于四川,廣東,廣西,雲貴等地的俘虜就多了,挑選了一些分量比較重的土司等,還有部分亂兵,基本上也隻在兩百人左右。
加上各部派來的士卒,人數限制在三四千人。
京營各位以及八衛,出五千餘人,所以閱兵總人數将在九千人左右。
朱翊鈞聽聞,點點頭,然後看馬芳。
本來五軍都督府以英國公等人爲首,但是自從馬芳來京之後,在朱翊鈞的支持下,實權都到了馬芳等手中。
實在是勳貴不堪用。
原先朱翊鈞想來,勳貴這麽多人,總會有幾個有真才實學的,可是現實就是真沒啥人。
别人生下來就在終點,吃喝玩樂都來不及,哪裏願意去受做事的辛苦。
一個月能在衙門露兩回頭就是不錯的了,而曆史上的萬曆朝也卻是如此。
在宣德,景泰,天順,乃至正德年間,勳貴藩王還有點性子,時不時鬧出點事情來。
敢造反的藩王也不是沒有。
到了嘉靖之後,連個水花都沒有了,此後百年間,基本上連言官都懶得彈劾了。
因爲實在是找不到事情來彈劾,都是些别人府裏風花雪月之事,彈劾來彈劾去,言官也覺得沒啥意思。
嘉靖以來,所有的兵事,基本沒勳貴什麽事,有文臣壓制的原因,但是勳貴自己隻願意享樂,也是一大方面。
朱翊鈞這些年,早就放棄了從勳貴中提拔人才的想法,因爲看不見人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