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漫長的文明史,先民們幾乎從未停止過對蒼穹的仰望。
爲什麽人類會向往蒼穹呢?
徐雲在穿越到宋朝之前,曾經聽過一種從物質微粒出發的解釋:
衆所周知。
宇宙中所有的元素,都來自超新星爆發。
它産生了你能看見的物質世界的一切,包括你自己。
組成你左手的原子與組成你右手的原子,可能來自不同的星星。
你仰望星空時。
眼睛注視的可能正是組成你眼睛的那個星系物質。
你思緒飛揚,腦細胞傳遞着神經脈沖。
每一次神經的傳遞,可能都是跨越星系的物質間第一次握手。
你仰望蒼穹。
因爲你本就來自蒼穹。
徐雲不知道這種在理科上站得住腳的說法能不能适用于唯心領域,但有一點他很清楚:
在華夏漫長的文明史中。
确實有無數先民或通過文字,或通過實踐,表達過自己對蒼穹的向往。
例如晉·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到: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還有李白的《元丹丘歌》:
“長周旋,蹑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遊心無窮。”
在這些詩詞中。
作者都直接或者間接的表現出了渴望飛上蒼穹的想法,更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高高俯瞰世間,快意人生。
而有些人則與李白和王羲之他們不同,他們可能沒有文采,卻有一顆探索的心。
比如眼下徐雲身處的時間是公元1100年,一個新世紀的第一年。
按照曆史軌迹。
27年後,金人滅北宋,二帝被擄走。
一百三十年後,元朝滅南宋,山河沉淪于外族。
但元朝不過持續了百年不到,日月便會重開大宋天。
屆時還會出現一位萬戶,名叫陶成道。
陶成道精通火藥,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本人卻一直對天空充滿了好奇。
最終在公元1390年,陶成道做出了一個決定:
他要飛天!
按照陶成道的計劃。
他會将47枚火箭綁在蛇形座椅的背後,利用火箭裏固體炸藥在燃燒後産生的氣體向外噴發。
火箭會因這些氣體的反作用力下向前飛,而數枚火箭被綁在座椅上,會帶動座椅和火箭同行。
這樣他坐在座椅上,便會被火箭的推力推動着飛向天空。
除此以外。
他還在座椅上安排了兩隻巨大的風筝。
這樣既可以使他持續的飛行,也可以使他平穩的降落。
後世赫赫有名的錢老,曾經這樣描述過陶成道飛天時的場景:
“當時他的仆役随從心驚膽戰,但在面對周圍人的擔憂時,陶成道卻仰天大笑說道,飛天乃是我中華千年來的夙願,今天,我縱然粉身碎骨,血濺天疆,也要爲後人闖出一條探天的道路來。爾等不必害怕,快來速速點火!”
仆人們見狀,隻好按照陶成道的要求點火。
片刻過後。
随着一聲巨響。
陶成道被火箭的推力帶到了天空。
接着陶成道所設計的第二階段方案,火藥被引燃,以此來繼續提高裝置升天的高度。
然而正當地面上的弟子、仆人們歡呼雀躍時。
隻聽見一聲震破耳膜的爆炸聲。
天空中陶成道和他的裝置變成了一個火球,迅速的從空中墜落…
人類第一個想利用火箭推力升空的“宇航員”就此犧牲,陶成道的弟子與仆人們将其埋在了萬家山上…
但陶成道雖追尋夢的路上不幸逝世。
他的英雄事迹卻一直在激勵着我國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還赢得了如今世界航天領域的認同。
國際公認他是曆史上第一位使用載人火箭嘗試飛天的先驅,國際天文聯合會還将月球上一處環形山命名爲“萬戶”,以此來紀念這位偉人。
如果說王禀、宗澤、張叔夜代表着華夏的氣節。
那麽陶成道身上體現的則是先賢們求知探索的精神。
而這些先賢的身影之中,自然也少不了老蘇這尊11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每每仰望天穹之時,他的心中都會有個想法:
如果人能飛到天上俯瞰地面,那該是一副多麽美妙的場景啊.
壯麗山河,世間百态,皆可盡入眼底。
因此在很久很久以前。
他便嘗試着過做一個木鸢,想要借助風力達到上天的效果,去試着征服天空。
奈何缺乏足夠的知識理論,木鸢升天的想法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了。
如今随着自己軀體的老去,老蘇心中已然有了預感:
自己時日無多,這個執念多半沒有實現的可能了。
自己或許隻能在一兩年後,帶着遺憾告别人世
但他沒想到的是。
随着徐雲的出現,某些事情似乎隐隐約約的出現了變數
飛機?
是指飛行的機輪,或者飛行的機械?
無論是以上哪種可能,它真的能将一個人帶到天空?
要知道。
一個成年人的體重輕則百斤,重可達二百餘斤。
算上承載物的重量,最保守估計也有200多斤吧?
這般重的物體,憑什麽讓它能飛起來?
可徐雲之前已然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他這番話的可信度還是不低的.
随後老蘇頓了頓,考慮到‘祥瑞’事關重大,還是決定多了解一些内情:
“小王,你所說的飛機一物,可有原理能夠解釋?”
“原理啊”
徐雲想了想,從身上掏出了兩張紙——先前在樊樓時提及過,他随身都會帶着紙和筆。
随後他的雙手分别拿着紙的一端,讓紙張自然下垂。
對老蘇和小趙問道:
“殿下,老爺,二位可還記得當初課堂上做過的實驗?”
老蘇與小趙對視一眼,面露思色,片刻後道:
“當然記得,似乎是叫伯努利原理吧?”
徐雲點點頭:
“不錯。”
随後他頓了頓,繼續道:
“殿下,老爺,既然二位還記得伯努利原理,那麽是否存在某一種可能呢?”
“比如将紙張改爲一個固定的物件,用技藝使其上下氣體流速産生巨大的差值.”
“如此一來,是不是就能做到如同紙片漂浮一般,将物件升空?”
記憶力好的同學應該還記得。
當初徐雲在剛見到小李的時候,曾經爲她演示過一次吹紙片的實驗。
後來小李在課堂上特意向徐雲詢問過這事兒,徐雲爲了方便解釋,便順手演示了高中的另一個實驗:
雙手分别拿着紙的一端,讓紙張自然下垂,然後對着兩張紙中間吹氣。
接着吹着吹着你就會發現.
兩張紙貼居然在了一起。
在高中課本中,以上兩個實驗都會歸結于伯努利原理:
看,上面的流速高壓力低,所以紙片就飄起來了。
但實際上嘛.
這是錯誤的。
徐雲當初給小李演示的吹紙片,壓根和伯努利原理沒多大關系。
其實吧,這也是一個流傳度最廣泛的伯努利方程的誤解。
考慮到一些笨蛋.咳咳,外行讀者的信息壁壘問題,簡單概括一下就是:
伯努利方程是沿着同一條流線成立的,而不是在不同的流線之間成立。
紙片偏移的方向根本不是取決于氣流在哪一側,而是取決于氣流吹的方向與紙片的夾角,和粘度有關。
一開始。
紙片豎直下垂。
在紙片上方吹氣,将會因爲粘度的原因,把紙片右側的空氣帶走。
如此一來,就會形成一個低壓地帶。
由于這個低壓地帶的存在,就會使紙片向右上方飄起。
紙片一飄,則會使流線向下彎折。
進而最終會使得流線與紙片緊貼。
這時候,空氣的流動已經不再是筆直向前了,而是走了一條向下的弧線,這就是一個有旋場。
因此向下彎折的流線會産生離心力,這個離心力就會把紙片帶起來。
這個效應真正的名稱叫做康達效應,而非伯努利原理。
非常簡單,也很好理解,對吧?
不過在高中課堂中。
在談到飛機原理時,老師們不但不會解釋康達效應(其實相當部分人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錯了),還經常會将上面的紙片例子再次進行延伸。
也就是将紙片換成機翼:
對機翼而言,上表面凸一些,氣流掠過上表面的時候速度就要大一些。
所以也産生了壓力差,這個壓力差就是升力的根源。
以上的解釋再加上紙片的實驗,大多數人對飛機在天上飛的原理豁然開朗:
哦,原來飛機原理如此簡單啊……
于是乎。
一個一錯再錯的情況就出現了——飛機的原理就是伯努利原理。
其實對于這個說法,大家如果願意去想的話,很輕松就能想到兩個反駁的問題:
第一,飛行表演的飛機爲什麽能倒着飛?
第二,風筝就是一大平闆,沒有動力爲什麽也能飛?
當然了。
這兩個問題想歸想,不建議在課堂上反駁老師。
否則很可能喜提罰站加抄作業的獎勵一套,非酋可能還得被班主任批一頓。
總而言之。
到目前爲止,包括伯努利原理,包括牛頓第三定律,包括文特利效應、包括庫塔-茹科夫斯基定律,以及許許多多改良了的定律在内,其實都很難完美解釋升力的問題。
飛機爲什麽能飛,依舊是個未解之謎。
都說諾獎遙遠,其實生活中很多常見現象要是能被成功解答原理,諾獎幾乎唾手可得。
但另一方面,
還是很早以前提過的一句話:
宋代不是21世紀,對于眼下這個時代的基礎認知而言,某些概念其實是沒必要完全追求正确。
一個比較籠統的解釋,反而更容易讓人理解。
因此當時徐雲在解釋原因的時候,便給紙片直接套上了伯努利原理。
也就是在流動的流體中,流速越大,壓力越小。
眼下他爲了省些麻煩,又繼續将紙片延伸到了機翼,仍舊把帽子套到了伯努利原理上:
“因此咱們若是能通過某些手段,在短時内提供大量的推助力,便可能将飛機送上天空。”
“若是草民沒記錯的話,風靈月影宗内還有一個名叫擴音器的技藝。”
“此物體積不大,卻可以将尋常人的聲音擴大數倍,複刻起來不算麻煩。”
“屆時殿下若能乘坐飛機飛行,再通過喇叭向萬民說話,便無需再擔心廢帝的殘餘影響力了。”
聽完徐雲這番話,小趙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
雖然在曆朝曆代的傳說中,每個皇帝好像都有神異。
比如劉邦斬白蛇,高歡赤光紫氣之異等等,仿佛你沒點兒異像都不能做皇帝了。
但有一說一。
這些所謂的異像,基本上都是即位後方才湧現的傳聞,真實性存疑。
真正在公衆視野中出現的神異,其實一直很少很少,哪怕是有也大概率隻是巧合。
可若是自己能夠在登基大典時飛上高空,口吐‘雷音’,那就是真正的、公開場合之下的異象!
效果絕然要比什麽大赦天下都高上無數倍,擱遊戲裏就是民心+40的bug效果!
想到這裏。
小趙頓時有些坐不住了,連忙對徐雲問道:
“王公子,不知飛機需要材料幾何,多久方能制成?”
徐雲聞言,頓時擺出了一副沉思狀。
實話實說。
雖然他是一位diy圈中的老油子,但在古代背景下手搓一架飛機,難度還是有的。
隻是根據光環提示。
任務最重的評分和技術難度有關,因此他才不得不提出了飛機的概念,否則直接搞個熱氣球就完事兒了。
說起飛機,首先要提及的必然是類型。
一般從結構上來說,飛機主要分成噴氣式飛機和螺旋槳飛機兩類。
其中螺旋槳飛機就是最原始的動力飛機,也是我們在老電影和紀錄片中看到的那種。
它主要利用螺旋槳的轉動将空氣向機後推動,借其反作用力推動飛機前進。
具體按照動力的不同,還可以分爲活塞飛機、渦槳飛機等等。
不過一有部分航空愛好者會把活塞式飛機剝離出來,作爲第三類獨立的飛機定義——這部分人的數量不多,隻能算是一種冷門流派。
當然了。
螺旋槳飛機雖然曆史悠久,但目前卻也沒完全退出航空舞台,現役的比例大概有小二成吧。
噴氣式飛機則是現在的主流機型,像我們現在乘坐的民航客機,大部分都是噴氣式飛機。
比起螺旋槳飛機,噴氣式飛機的分類就要複雜一些了。
例如可以分成渦輪噴氣、渦輪風扇、渦輪螺旋槳和渦輪軸等等。
不過你别看飛機好像很高大上,如果不考慮評分的話,有幾種類型手搓起來倒也相當容易。
比如很簡單的脈沖噴氣式發動機。
這玩意的英文名又叫Pulsejet,二戰的時候專門用來發射V1導彈,隻打約翰牛。
雖然在現代目光看來。
Pulsejet的功率低,震動和噪音大,工作不穩定,壽命短且不可控,輸出功率可控範圍很窄。
但從技藝上來看,脈沖噴氣式發動機實在是太簡單了:
它最主要的構成就是一個管子,甚至都不一定是無縫鋼管。
管子前面用一個單向閥門堵住,讓空氣進去,再插入一個油泵和點火器就大功告成。
啓動的時候用壓縮空氣沖一下前面的閥門,再配合點火,瞬間就能發動了。
徐雲上輩子手搓過三四台簡易的Pulsejet,推重比逆天的高達500+。
但考慮到這種沒啥技術性的設計含金量不足,評分大概率不會太高,估摸着可能就比熱氣球好點。
因此徐雲猶豫再三,還是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
自己設計一款發動機!
實話實說。
這無疑是一個相當有難度的做法。
雖然徐雲對于内燃這塊比較熟悉,上輩子畢業後在成飛也負責過相關研究。
但說一千道一萬,這畢竟可是宋代。
沒有超算,沒有精尖的生産設備,和後世的條件可謂天差地别。
除此以外。
流場分析、壓氣機、渦輪、轉子的同步、間隙控制、燃油滑油、軸承、甚至燃燒室的形狀,都是一分一毫都不能錯的。
反倒是後世極爲困難的葉片加工可以相對輕松一些,畢竟隻是短暫的應付一下登基大典就行了。
以大宋眼下的技藝水平來說,用錢堆出一套60小時壽命的葉片倒是挺容易的。
但整個過程難歸難,徐雲心中卻有一種莫名的預感:
這個任務的評分至關重要,越高越好,絕對不能敷衍了事。
這個預感甚至令他感到有些沉重,仿佛.
受益者不僅僅隻會是他。
想到這裏。
他不由擡起頭,看向了小趙,說道:
“殿下,想要制造飛機,草民恐怕需要大量的人力與物力支持。”
小趙很闊氣的一揮手,他本就不是磨磨唧唧的人:
“王公子,你盡管開口便是!”
徐雲思索片刻,說道:
“首先便是大量的鐵礦、基礎技藝的工匠,以及一處合适的制備場地。”
“其次則是一些稀有資源,例如墜星,并且數量越多越好。”
所謂墜星,指的便是隕石。
隕石中除了鐵和鎳外,還有機會發現其他一些稀有金屬。
雖然這些金屬的含量不一定特别高。
但大宋國庫積累的隕石數量應該不少,理論上大概率可以得到一些特殊資源。
小趙作爲宋哲宗的親胞弟,對于宮内一些儲物還是有所了解的,因此欣然應允道:
“宮内墜星約有上百塊,微者不過果仁大小,大者卻巨如水缸。”
“若是仍舊不夠,本王還可與各地世家聯系,定能滿足公子所需!”
徐雲滿意的點了點頭,繼續道:
“另外便是大量的數算學士,例如桐嶼先生等等,同樣是越多越好。”
“至于時間嘛最少也要六七個月。”
“六七個月.”
小趙重複了一遍時間,轉頭看向了老蘇。
老蘇思索片刻,道:
“殿下可以監國身份暫領朝政,莫說半年了,一年亦是無妨。”
徐雲微微颔首,這個答案在他的意料之中。
畢竟小趙也要花時間去接受趙佶殘餘的勢力,這可沒那麽容易。
哪怕是曆史上名正言順的趙佶,也花了足足半年多的時間才搞定呢。
随後他忽然又想到了什麽,補充了一句:
“對了,還有個東西也得準備好。”
“何物?”
“蘇府的那頭驢。”
北宋副本進入最後的收尾階段了,獎勵會很特别,比讀者先知道劇情的感覺真爽啊(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