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腦超負荷運轉産生的生理反應。
窗外,已然挂起一輪皎月,無數銀華落下,籠罩世界。
不知過了多久,忽然,皎潔沐浴于月光之中的餘華漸漸平靜下來。
過了一會兒,雙眼猛地睜開,似如星空般浩瀚深遠的黑色瞳孔,流露出一股智慧之意。
腦海之中,以每秒一萬圈速度自旋的金色數學符号緩緩停止轉動,顔色暗淡許多,不再如同最初那般耀眼,所有的演算已然結束,因爲,他成功了。
擡手,餘華輕輕擦了擦已然凝固的鼻血,感受腦海之中的思維計算機,嘴角忍不住浮現一抹微笑。
成了。
終于成了。
從現在開始,似如計算機般的大腦,不再是‘似’。
他的大腦之中,有着一台基于數學知識,不,數學語言的思維計算機!
聽起來極不科學,與科學相關的東西可謂一點都沾不上邊,餘華甚至無法用任何科學語言來形容這台思維計算機。
但,它真真切切存在于腦海之中,可以使用。
由一條條數學公式和各種定理交織翻湧,構成無比嚴謹的數學語言,形成紮實且牢固的底層架構,初步成形的思維計算機,經過餘華測算,實際運算速度達到每秒5億次,達到類生物計算機的運算性能标準。
每秒5億次!
這個運算速度看似不高,僅爲0.5G赫茲,放在盛世華夏的時代,主頻0.5G赫茲的CPU,連當鑰匙扣的資格都沒有。
可放在這個時代,這個運算速度……
等于無敵!
每秒五億次。
這是人工智能之父圖靈和現代計算機之父諾依曼等計算機領域科學家想都不敢想的數據。
誕生于1946年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運算速度每秒5000次,兩者差距達到十萬倍。
誕生于1978年的X86架構鼻祖8086微電子處理器,運算速度每秒800萬次,即每秒8MHz,兩者差距達到六十二點五倍。
唯有英特爾發布于1999年的奔騰三中央處理器,才能達到這個運算性能。
換句話而言,餘華腦海中這台處于早期階段的思維計算機,實際運算水平已經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水準。
什麽是無敵?
這就是!
餘華構建的這台思維計算機,乃是科學研究領域的絕世神兵,無比鋒利,無比尖銳,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
若是有,那麽,肯定是運算速度不夠!
“每秒五億次,思維有限元分析系統已經滿足我當前的科研需求,而随着我的數學水平越來越高,思維計算機的運算性能也會水漲船高,不知以後能不能達到超算層次,甚至超越‘富嶽’超算,有些小期待。”餘華大腦放空舒緩,靜靜感受懸浮于腦海之中的思維計算機,嘴角喊着微笑,眼中透出一絲期待。
期待。
一個屬于餘華的小期待。
‘富嶽’超算,由日本富士通研制的超級計算機,算力達到每秒51億億次,名列世界第一,碾壓神威·太湖之光等大一票華夏超算,是當前思維計算機算力的51億倍。
以一己之力超越富嶽,這便是餘華‘小期待’的具體目标。
至于能否實現……
不重要。
先定一個目标在那裏。
“呼……關于實際應用暫時不急,現在繼續進行測試,我需要得到思維有限元分析系統運行時間、精力消耗系數、能否‘超頻’運算等相關數據。”餘華稍稍休息,待恢複些許精力後,沒有着急使用整套系統,而是對其進行測試,獲得相關數據。
系統運行時間,精力消耗系數,是否可以超頻運算,對自身影響有哪些,這些是餘華必須得到的參數。
尤其是系統的運行時間。
每秒五億次雖然非常不錯,但如果維持一秒鍾的話……這個思維有限元分析系統的使用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餘華可不想做一秒真男人。
他要‘持久’。
盡可能的持久。
調整狀态,設定分析零式戰機的機翼結構強度,餘華啓動整個思維有限元分析系統,載入有限元算法,思維計算機運轉。
當然,關于零式戰機機翼和材料等參數,全是設定數據,而非真實數據。
轉瞬,進入運轉狀态的思維計算機達到每秒3億次算力,如同抽水機般瘋狂吸收能量,維持自身運轉,剛剛恢複些許的精力迅速減少,餘華腦海再次傳出暈厥感。
整個人硬抗這股暈厥感,默默記錄自己所需的試驗數據。
比起先前的刺痛,這股暈厥感什麽都不是。
一邊抵抗,一邊測試。
經過嚴謹的測試,餘華分别獲得每秒3億次算力和每秒五億次算力的運行時間和精力消耗系數。
每秒3億次算力,思維有限元分析系統可以運行一個小時,消耗系數比爲1:8。
每秒5億次算力,可以運行30分鍾,消耗系數比爲0.5:8。
系統運行時間和精力消耗系數兩項數據,同思維近似物理系統相差不遠,在餘華接受範圍之内。
“30分鍾……能夠接受,今天暫時就這樣,明天繼續,這段時間不用去清華,盡量在五月聯考之前,搞定三硝基甲苯和赤腳醫生,六月份完成七塔式裝置研發和氧吹噴槍技術,寫完另外兩本書,加油,餘華。”得到想要的關鍵性數據,餘華放松腦海,揉了揉疼痛的太陽穴,思索一番,深深吸了一口氣,習慣性給自己鼓勁加油。
有了思維有限元分析系統這把絕世神兵,氧氣頂吹轉爐技術的前置條件已經搞定,等五月聯考結束,進入清華,餘華便會正式啓動氧氣頂吹技術的研發,推動一場屬于中華的冶金革命。
抗日戰争注定無法避免,這是大勢所趨,餘華不可能憑一己之力阻擋,但,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一些不爲人知的東西。
更高的鋼鐵産量,更威力的炸藥,颠覆式的通訊方式……
以及,中華更少的犧牲。
這是一個離不開戰争因素的科研之路,而餘華非常樂意将自己的學識和天賦,應用于戰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