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前四條道路全部否定,餘華深呼吸一口氣,調整狀态,頭腦清明,看向最後兩條道路,工業和科技。
兩者,選其一。
工業。
國家強盛離不開發達的基礎工業,中華嚴重缺乏鋼鐵冶煉和軍工武器制造等工業及相關人才,未來和前途是廣闊的,但尴尬的是,五月之後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除大西南和西北,再無供工業建設和發展之地。
時間沒有,技術沒有,資金沒有,搞個錘子的工業。
最重要的是,缺乏自保力。
十歲小孩射出的子彈,和二十歲士兵射出的子彈同樣緻命,餘華沒有三頭六臂,沒有肉身抗子彈的超能力。
“我沒有技術,沒有人力,沒有資源,搞不了工業。”揉了揉額頭,餘華輕輕搖頭,不得不放棄,歎了一口氣,用鋼筆劃掉工業。
工業是重要的,放眼觀世界,任何強國無不憑借工業爲基礎,可以說,中華想要崛起,離不開工業。
但是,餘華無能爲力。
“前五條道路全部排除,就隻剩你了,我小時候的夢想……”餘華放下鋼筆,一雙眼眸凝視最後一個詞語,心中思緒翻騰,有些期待,卻有些擔憂。
科技。
亦或者可以稱之爲科學道路。
從小,餘華就有一個科學家的夢想,受限于環境、家庭、天賦和充電數據線較短等因素,長大之後的餘華,就再沒提過自己的夢想。
現在,餘華望着最後一條無法排除的道路,即期待又擔憂,憑借腦袋裏儲存的信息和知識,餘華有搞科學的底子,但餘華卻沒有與之對應的天賦和才華。
常言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對于這句話,所有人無不提倡後者,要求學生們努力和勤奮,但他們絕不會告知,最重要的并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是那百分之一的靈感!
無數人與天才之間的差距,就差在這百分之一上面。
“科學……”
餘華雙眼凝視着筆記本,深呼吸一口氣,目光之中透出堅定而神聖的光芒:“既然隻剩這條道路,那就好好奮鬥,這是一個燃燒自我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充滿屈辱的時代,爲了祖國,爲了先輩們,也爲了我的夢想。”
話語堅決,眼含星辰。
既然回到這個幹革命的年代,這個燃燒自我的年代,餘華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他不怕死,死亦無懼,可他明白自己這顆腦袋的價值,總歸該做些更加有用的事情。
科學。
這是一條正确卻充滿艱難險阻的道路,正确在于未來,艱難在于天賦和背景,作爲學渣,餘華自知天賦不夠,且在這個時代求學之路非常艱難。
但是,無論多少障礙,不管前方充滿多少艱難險阻,一定要走下去,必須要走下去。
唯有科學,能夠改變一切。
唯有科學,能夠發揮餘華穿越者身份的最大價值。
唯有科學,能夠令祖國和民族崛起。
西方國家爲何強大?
彈丸之地的日本爲何敢侵略中華?
爲何?
中華積弱而落後,隻因科學落後。
騎兵永遠無法抵擋坦克,
步兵永遠無法直面機槍,
來自科學層次的碾壓,任何計謀和手段都無法撼動。
要讓祖國和民族崛起,少受點苦難,就離不開科學。
餘華自知天賦不高,自身絕非天才,搞科學比不了那些鼎鼎大名的學術界和科學界大佬,可有總比沒有強。
“我有着未來豐富的知識和信息,但搞科學,我的知識儲備和積累量還不夠,接下來,我要先獲得高中畢業證,再考上國立清華大學,進入西南聯大,如果順利的話,我希望能夠考取庚子賠款留美學生名額,前往美國留學,獲得名聲和知識,掌握先進而尖端的科技,如此一來,日後才有話語權。”餘華根據腦海之中的記憶,很快制定了一條适合自己的道路。
搞科學,搞學術研究,如今一窮二白屬于标準農業國的中華,是沒有這個基礎的。
放眼世界,在二戰即将爆發的這個節骨眼,唯有美國适合。
接下來的目标——
第一,考上國立清華大學。
第二,進入西南聯大,參加國立清華大學留美招考,盡可能獲得庚子賠款留美學生資格。
庚子賠款留美學生資格,這是出國留學之中最頂級和最具地位的留學方式,屬公費派遣,鼎鼎大名的北大胡适,便是第二批庚款留學生之一,排名第55名,屬于末尾。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之後,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所中華頂級院校搬遷至雲省昆城,聯合辦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是教育界的神話大學,大學之中的傳奇。
而整個中華唯一公費留美的渠道,就在西南聯大之清華部手裏。
餘華看過B站關于西南聯大的紀錄片,清楚記得1937年庚款留學生名額就隻有二十個。
想要完成自己的目标,餘華就必須獲得其中一個名額資格,走最正規的渠道,前往美國。
這是唯一途徑!
若是走自費留學,先不談費用之昂貴是否能夠承受,關鍵是加州理工學院不會随意接收一名黃皮膚的學生,任憑他的成績和才華再好。
根據餘華讀過的《世界曆史雜說》,這個時代的加州理工,可是全員白色,無一是黑。
二十分之一!
與全國最優秀的天才們同台競技!
餘華正在凝聚屬于自己的求學之心,想到考入西南聯合大學這所場景,有些期待,有些緊張,還有一些渴望。
他,真的想要一個名額。
“開始學習吧,盧溝橋事變還有五個月,我隻剩下最後五個月,時不待我,隻争朝夕,我必須全力以赴。”餘華深呼吸一口氣,望了一眼經曆過三個階段滿是字迹的筆記本第一頁,輕輕撕下妥善保存,這張紙是屬于他的印記,屬于他的決定,不能丢失。
等老了,要死了,興許還能看一眼,回憶此時。
不過這是以後的事,現在,笨鳥先飛。
……
餘華保存好紙張,打開書桌左側抽屜,抱起一摞厚厚的高中教科書放在桌上,書籍略舊,表面均包有一層書皮,前身餘桦特别愛惜書本,一是昂貴,二是珍惜知識,翻書閱讀時小心謹慎,每次看完必定放回抽屜妥善保管。
就這一本教材,價值四塊大洋,還有價無市。
後世無數學生高考完撕書的場景,可不會出現在這個時代。
“前身是二類班級,即理科班,先看看數學,呃……算學。”面對猶如小山般的高中教科書,餘華思索一番,從中找出高中算學課本,要想考上國立清華大學,就必須從基礎做好。
這時候,國内官方将數學定義爲算學。
算學和自然科學是前身最喜歡的科目,因此,特地進入學校二類班級,鑽研算術和物理等學科,挺巧,餘華同樣準備啃數學這個最難點和最容易出分點。
二類班級,即高中‘理科’。
是的,民國就已開始分文理班,學校通常将其劃分爲一類班級和二類班級,一類班級即文科,注重文學和社會科學,二類班級注重數學和自然科學。
前者人多,後者人少。
這年頭絕大多數讀書人全是奔着文人身份而去,以登報和寫得一手好文章爲榮,選擇二類班級的前身,乃是學校之中的極少數。
民國教育制度基于1922年頒布的《學校系統改革案》,稱之爲‘壬戌學制’,采用六三三标準,共計分爲三個等級,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六年,由初級小學四年和高級小學兩年組成。
中等教育六年,分爲初高兩級,初級中學三年,高級中學三年,分文理兩類。
高等教育三年—六年,分爲大學和專科,大學及師範學校四到六年,專科3年,此外還設立大學院,及大學畢業和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類似研究生,畢業年限不定。
後世華夏采用的小初高及大學構成之教育制度,便是始于1922年民國實行的六三三學制。
作爲一名高中生,不得不說,在如今全國文盲率高達80%的民國,餘華稱得上真正的高學曆者。
這時候的鄉下孩子,能讀書寫字就已不錯,會寫姓名,算術知曉加減,足以聞名十裏八鄉,謀生吃飯不在話下。
窗外寒風凜冽。
屋内,白熾燈散發的黃色光芒充斥四周空間,提供光明。
“集合、函數、代數、立體幾何和平面幾何,解析幾何,三角術,就是三角函數,難度中等,可以接受,再看看題目……”餘華端坐,翻看算學教科書,先是看了一下目錄涉及内容,從上往下依次爲集合、幾何和三角函數,根據自我認知給了一個評價,旋即往下看題目。
簡單分類,即爲數列類型,三角函數和幾何類型,主要涉及内容的難度并不高,其次就是統計、概率和數學分析之類。
翻到集合内容,裏面講的是集合定義、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系,與後世高中數學沒有區别。
(本章完)